10年前,烏雪新古毛新村一群年輕人發起炊蒸年糕活動,膠粘的年糕形成一股凝聚力,讓離鄉的遊子找到歸屬感,每年回鄉炊年糕;20年前,彭亨州加叻新村拉起簡陋的紅燈籠,屋簷對屋簷間,一條一條電線將整個村子的人連結在一起;23年前,馬六甲馬接峇魯新村種下的梅花樹而今已長大,長滿一條街的“梅花”,讓人心花怒放。他們以新春年味傳承新村的精神、文化與習俗。
ADVERTISEMENT
“太籠餈”,是客家人的傳統年味美食。它從前在新古毛這客家村,將一家人緊密的膠粘在一起,更在這10年來,被一群欲傳承傳統技藝的年輕人發揚光大,他們在新村也在城市街頭蒸年糕。年糕,除了將新古毛的村民聚集在一起,也將新古毛以外的人凝聚當地,提前感受新年的氣息。
2014年,新古毛做了第一場廟會。
當時一個居民在構思如何透過活動帶出新村年味時提出做年糕,原因是這客家村自古以來,冬至過後家家戶戶都會蒸“大籠餈”。“大籠”,意味年糕是用像籠子一樣的、很大的容器來做蒸煮器皿;“餈”,是餈粑,一種客家人的、黏黏稠稠的糕點。
“但我家是例外的,我在老街長大,我並不知道新村人每年都在做年糕。”在陳舒璇的印象中,年糕就是擺在神臺的貢品。身為不會做年糕的海歸族,她尋求新古毛安娣的幫忙。讓人意外的是,安哥安娣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甚至出錢賣糯米,張羅鍋具,而年輕人更是很樂意虛心學習。新古毛第一爐年糕造就了往後的年糕義賣活動,第一年他們將全數款項捐給峇冬加里華小一位罹患癌症的老師。
年糕,黏糕;當初提出做年糕的居民吳有海,也就是年糕活動發起人,在翌年與舒璇成為情侶,“年糕除了將新古毛人黏在一起,也成了我和我丈夫黏在一起的愛情媒介。”她笑說。
2015年,他們思索著是否繼續做年糕時,一群年輕年糕志工自告奮勇的說想繼續做!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與看到新古毛人集體做年糕這件事,煮年糕活動從嶽山仙四師爺廟搬到老街上,且比首次增加了一爐。直到第四年,他們才搬回村子的籃球場做。
做年糕,整個村子的事
做年糕常年都在囤柴,魏蓮花是當年吳有海找來指導大夥做年糕的老師傅,她嫁來新古毛後開始煮年糕,“即使是從前,我們都不曾刻意砍樹生火,哪裡有樹倒下來就搬回家,累積足夠就可以開爐。”
現今也一樣,誰家砍紅毛丹樹,哪裡有柴,居民都會來通知他們去揀。“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作用,像橡膠木大火,紅毛丹木持久。”青年才俊莊慶文繼續分享道,由於沒有羅裡,得請村子裡有空的安哥幫忙載回來囤放在他家附近的空地。
年糕的數量增加到第四爐時,蒸煮器具已供不應求。然而,那麼大的爐、鍋、蓋,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他們挨家挨戶去問去借,漸漸的不再是一群年輕人在做的事情,而是整個村子的事。有些已經不煮年糕的長輩,也因此重新添購一整套器材,並且在每年新古毛舉辦年糕活動時,借出來讓他們使用。
來到第5年,從配方到火候,年輕的年糕志工掌握了成熟的技巧與技術,安娣可以卸下重擔,空閒時才來串門。在講求飲食健康的時代,他們思考傳統年糕的配方糖量是否符合健康要求,於是調整分量,但年糕口感卻不理想,幾經調整,粉和糖的比例從1:1變成1:0.9。
年糕很“小氣”,遵守禁忌不亂說話
說起蒸年糕的趣事,也就是傳統的禁忌,舒璇笑說:“我懷孕時也不敢碰它,萬一真失敗了,我擔當不起。”基於長輩認為年糕是很“小氣”的傢伙,所以往年每家每戶要躲起來做,甚至阿公阿嬤在做年糕時都不讓其他人靠近,以免有人亂說話,說錯話,影響年糕的品質。
年糕現已變成大家一起做的常年活動,他們依舊遵循傳統,叮囑處於生理期的女性、孕婦,以及家中有紅白二事的人不要碰觸到年糕。蒸年糕時,將一把刀和柚子葉用紅繩子綁在鍋蓋上,用意在“避邪”。此外,蒸年糕時不要講不吉利的話。
懷念老味道,動手製作
莊慶文在2015年成為年糕志工,一開始基於好玩,但在玩的過程中早已不經意傳承了年糕手藝。而今在律師樓上班的他決然推廣年糕文化,讓年糕成為新古毛的土產之餘,也讓城市人瞭解傳統年糕的蒸煮方式。他們曾把新古毛年糕帶到華人聚集的茨廠街,也曾在“有你市集 2.0”現場烹煮年糕,除了能讓城市人感受新村的新年氣息,無形中也把城市人帶來新古毛,認識這地方的文化。
十來歲就幫忙家裡做年糕,魏蓮花是他的三伯孃,“小時候固然是參與吃的環節較多,品嚐過最古老的年糕味,長大後自然會懷念起來,所以我想動手做。”
舊時家裡是用積存下來的牛奶罐、午餐肉罐來裝糯米漿,然後拿去蒸煮成年糕,而傳承年味的新古毛蒸年糕活動是用翠綠的竹筒為容器,除了更有年味,還帶動原住民的經濟。
從選磨米、食材比例、掌爐看火到出爐整個過程,莊慶文都在這個活動中學習,他想留住這門手藝。當年他還小,長輩還年輕,還能撐起年糕的體力活,而今小孩長大後,長輩已經年老,歷經18至22小時蒸煮,水分逐漸蒸發,年糕越來越濃稠,老人已無力氣攪動,“此時正是年輕人幫助完成長者體力上無法做到的事。”他說。
堅持傳統手工,傳承祖輩手藝
年糕的做法可以簡單的只用現成的糯米粉加糖攪拌均勻後放進小碗蒸煮,但他們堅持從一粒糯米開始。蒸煮前一天,先把糯米浸泡至軟再磨成漿,瀝乾成團後,加糖變成槳才拿去煮;從磨米到年糕出爐,前後3天。不用現成的糯米粉,除了口感有差別,還可延長年糕存放期,只要不潮溼,放在神臺一年也行,雖然會泛起黴斑,但切掉就可以吃。
堅持用最傳統與原始的方式,是敬祖輩的手藝,也是傳承新村新年的文化 ,“傳統,就是要一代傳一代,多一些人知道,才能夠傳承與保存下來。”魏蓮花說,同時讓年輕人與長輩連結,不會因為長者離開後,手藝跟著消失。
膠膠黏黏的“太籠餈”是傳統的年味美食,也是一股凝聚力。 它從前在新古毛客家村,將一家人緊密膠粘在一起,更在這10年來除了將新古毛村民聚集在一起,也將新古毛以外的人凝聚在此,提前感受新年的氣息。
炊蒸柴火年糕過程:
香蕉葉與包紮竹筒:
年糕出爐後:
相關文章: 【新村年味:彭亨加叻新村/02】紅燈籠高高掛,點燃濃濃年味 【新村年味:馬六甲馬接峇魯新村/03】梅花綻放,紅粉飛舞迎春節
延伸閱讀: 【砂拉越獨門年味/01】用鏡頭窺探砂拉越多元年味 【砂拉越獨門年味/02】跨文化的風味──華人餐桌上的牛羊盛宴 【砂拉越獨門年味/03】蝦餅與阿渣,風味小吃最佳拍檔 【砂拉越獨門年味/04】多元化的糕點粿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