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舒緩後,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是一座座購物商場,先不管消費人口有沒有辦法讓這麼多商場存活下去,馬來西亞人跟其他國家的人民比較起來,更依賴商場而活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們在這些巨大盒子裡消費、打發時間,把商場醞釀成我們最重要的一站式“第三空間”。
傳統社會,人們的採購行為發生在巴剎及周邊巷弄構建起來的商圈,人們在這裡消費、交換資訊(八卦)、聯繫情感,點、線、面沿著水平方向開展出自己的生活圈。這種瀰漫人情味、生活感的商圈已經式微,被把人聚攏在密閉空間裡的商場取代;於是,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個“商區”起來了,一個個“社區”卻消失了(所幸現代商場當中,有者已經試圖改變傳統的商場模式,置入半開放的空間,解放人們的視野、讓人可以不必非到餐廳才能坐下來休息、聊天,甚至可以進行消費以外的活動。)
ADVERTISEMENT
怡保作為馬來西亞保留最多傳統行業一條街的城市,我在農曆新年前這段期間在“鹹魚街”一帶重溫了傳統商圈熱鬧、活力十足的日常景象,人們在五腳基話家常,擠在販售臘味等南北貨的店鋪前跟熟識的店家用廣東話或客家話在討價還價;商品陳列不比商場貨架整齊,堆放在不同角落、盛裝在不同容器,甚至四處垂吊而下的商品,自成的“極繁風格”;買菜送蔥的人情牌,比起冷冰冰的現代世界設計出來的各種便利更人性化。
這種穿街走巷的採購方式,漸漸在我們的生活裡消失,許多大城小鎮的老城區的巷弄商圈已垂垂老矣;除了一些針對遊客而存在的觀光步道區,卻因離生活太遠,當地人未必會光顧,容易形成餐飲業霸天下的景象。
在國外許多地方,老城區的巷弄不僅彙集觀光客,是在地文化、生活風格的展場,更是一座城鎮展現創意的第一線。老城區跟新時代接軌,當地人也願意來這裡消費、閒逛,感受城市的脈搏;由於老城區傳統建築的魅力,融合美食、地方特色產業甚至新創產業的特色,展現一座城鎮的氣度、遠見,以及最重要的“個性化”(因此才能吸引年輕人來此消費或進駐),這些老城區當然具備成為城市行銷的重要品牌。
都市更新(urban redevelopment)主張拆了重建,都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透過保存、激活,還原都市的個性,提升都市的趣味,巷弄商圈裡的每一家小店以及往來的人們之間,形成的生態系,不僅是養活許多小店家的經濟圈,也是一個生活圈(社區)。加上大多數城市因為走在早期全球化運動的前端,被許多大型連鎖品牌佔據,已經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原生的老城區巷弄反而有條件被打造成城市的門面;從這裡開展出來的巷弄商圈讓人看見的希望,當然不是隻跟觀光業扯上關係,臺北的大稻埕、首爾的弘大、三清洞,都是當地新創企業進駐的重點據點,引入活水便延續了老城區的生命。
我們或許無法阻擋都市再生帶來的縉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但至少可以擺脫老社區凋零和同質化的命運,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競爭力。
延伸閱讀: 卓衍豪/“自然木語”和Art Space──傳統產業的創新旅程 卓衍豪/誰獲利? 卓衍豪/幾分之一 卓衍豪/讓“困境”變成“解方” 卓衍豪/傳承:傳統茶餐室的創生之路 卓衍豪/如果新村是一個品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