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舒緩後,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是一座座購物商場,先不管消費人口有沒有辦法讓這麼多商場存活下去,馬來西亞人跟其他國家的人民比較起來,更依賴商場而活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們在這些巨大盒子裡消費、打發時間,把商場醞釀成我們最重要的一站式“第三空間”。
傳統社會,人們的採購行為發生在巴剎及周邊巷弄構建起來的商圈,人們在這裡消費、交換資訊(八卦)、聯繫情感,點、線、面沿著水平方向開展出自己的生活圈。這種瀰漫人情味、生活感的商圈已經式微,被把人聚攏在密閉空間裡的商場取代;於是,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個“商區”起來了,一個個“社區”卻消失了(所幸現代商場當中,有者已經試圖改變傳統的商場模式,置入半開放的空間,解放人們的視野、讓人可以不必非到餐廳才能坐下來休息、聊天,甚至可以進行消費以外的活動。)
ADVERTISEMENT
怡保作為馬來西亞保留最多傳統行業一條街的城市,我在農曆新年前這段期間在“鹹魚街”一帶重溫了傳統商圈熱鬧、活力十足的日常景象,人們在五腳基話家常,擠在販售臘味等南北貨的店鋪前跟熟識的店家用廣東話或客家話在討價還價;商品陳列不比商場貨架整齊,堆放在不同角落、盛裝在不同容器,甚至四處垂吊而下的商品,自成的“極繁風格”;買菜送蔥的人情牌,比起冷冰冰的現代世界設計出來的各種便利更人性化。
這種穿街走巷的採購方式,漸漸在我們的生活裡消失,許多大城小鎮的老城區的巷弄商圈已垂垂老矣;除了一些針對遊客而存在的觀光步道區,卻因離生活太遠,當地人未必會光顧,容易形成餐飲業霸天下的景象。

在國外許多地方,老城區的巷弄不僅彙集觀光客,是在地文化、生活風格的展場,更是一座城鎮展現創意的第一線。老城區跟新時代接軌,當地人也願意來這裡消費、閒逛,感受城市的脈搏;由於老城區傳統建築的魅力,融合美食、地方特色產業甚至新創產業的特色,展現一座城鎮的氣度、遠見,以及最重要的“個性化”(因此才能吸引年輕人來此消費或進駐),這些老城區當然具備成為城市行銷的重要品牌。
都市更新(urban redevelopment)主張拆了重建,都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透過保存、激活,還原都市的個性,提升都市的趣味,巷弄商圈裡的每一家小店以及往來的人們之間,形成的生態系,不僅是養活許多小店家的經濟圈,也是一個生活圈(社區)。加上大多數城市因為走在早期全球化運動的前端,被許多大型連鎖品牌佔據,已經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原生的老城區巷弄反而有條件被打造成城市的門面;從這裡開展出來的巷弄商圈讓人看見的希望,當然不是隻跟觀光業扯上關係,臺北的大稻埕、首爾的弘大、三清洞,都是當地新創企業進駐的重點據點,引入活水便延續了老城區的生命。
我們或許無法阻擋都市再生帶來的縉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但至少可以擺脫老社區凋零和同質化的命運,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競爭力。
延伸閱讀: 卓衍豪/“自然木語”和Art Space──傳統產業的創新旅程 卓衍豪/誰獲利? 卓衍豪/幾分之一 卓衍豪/讓“困境”變成“解方” 卓衍豪/傳承:傳統茶餐室的創生之路 卓衍豪/如果新村是一個品牌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在历史上,许多城市随着工业化转型至城市化的转型过程中,都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商业大楼林立,人们的生活空间被切割。随着人口外移,服务社区的老行业没落,取而代之的服务旅客的商店,少了生活气息。人们的生活与城市之间,仿佛出现一道看不见的距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复兴”成了公共讨论中的热门话题。
而一座城市要增添新活力,吸引本地人重新关心的方法有哪些?本期【焦点】邀请PLACEMAKING Malaysia主席李家萍,从“地方营造”的角度谈城市复兴。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黄安健
“城市复兴”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出现在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在面对老工业城市衰退和市中心空洞化问题时,开始提出城市复兴相关政策。直到2010年代初,此概念才开始在马来西亚被提起。而“地方营造”(placemaking)则是实现城市复兴目标的重要工具之一。
“数据显示,2015年的吉隆坡市中心旧城区,白天的人口约5.5万人;但来到夜晚,人数下降到1.1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移工。”
李家萍是在本地推动城市空间和地方营造的倡议者,在任职于Think City(注)期间,她负责吉隆坡的地方营造项目。透过人口数据分析,她察觉吉隆坡这座城市的人口密度偏低,且有大量的移动人口,包括移工、观光客和流浪汉。

“一座城市该容纳不同的人,但问题是吉隆坡的移工群体几乎全是男性。”根据资料,当时带着家眷一起来马生活的,多为柬埔寨和缅甸移工群体。但来自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移工,基本上都是单身男性。
“人们常认为,若一座城市充满移工必然不安全。但研究表明,犯罪活动大多因本地人而起。而这些移工同时面对人权遭剥削,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往往都被忽略。”打破移工等于不安全的刻板印象需要时间,但在这期间已有大量本地人口外移,社区商业店铺改为移工服务。
吉隆坡这座城市,慢慢地失去了最初的活力。当时,她必须在有限的时间,注入新活力,打造一个具包容、安全、文化且经济活跃的“新”吉隆坡。


城市复兴工具
由于城市复兴的核心在于让城市重新变得有活力、宜居、有归属感,而地方营造正是从“人”和“生活”出发,帮助城市从冷冰冰的空间,转变为温暖有生命的生活场所。
地方营造的方式多元,可以从经济开始振兴、从环境开始维护,又或者是注入新元素,“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先处理纽约的治安问题,降低犯罪率,改善城市生活的品质。”她强调,地方营造仅仅是整套经济策略里的一个小元素,“很多人不了解地方营造,也有人误以为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实它只是一个工具。”
而这一切都从观察开始。
“人们是否正离开这里?日常与经济活动失衡?若一座城市只服务特定阶层的经济群体,那这个地方或许缺乏多样性。”好比游客到访印尼的雅加达,可以享用便宜又实惠的街边小吃,也可以找到高消费的无菜单料理。



提供社会不同阶级服务
“要让一座城市充满活力,必须提供社会不同阶级的服务。加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座城市安全吗?其中女性在城市中的安全,现在是地方营造中非常热门的课题。”
李家萍说明,当一座城市给人“治安好” “可以带小孩”,包括人行道是否婴儿车友善,都能构成一座城市受欢迎的理由。她对比吉隆坡和布城的人行道为例,“布城的很宽敞,新开发的城市往往比旧城的设计好。槟城也一样,尤其是乔治市,走起来很舒服。”
回望当时的吉隆坡,移民性别比例并非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于是,她只好想出其他的策略,吸引本地居民回流,平衡人口。
“我们希望吸引本地人或具备高消费能力的人,但在吉隆坡市中心,尤其是占美清真寺1公里的范围内,并没有适合年轻人的住所。”
空置大楼在城里随处可见,她倡议改建为住宅吸引年轻买家,“问题是这些建筑大多是私有的,若转为私人住宅,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收益。所以你必须理解,我们也必须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找到平衡。”

增加城市的“内容”
建住宅的方式行不通,她继而思考,吉隆坡城市里“看点”(content)是否不足?
“从品牌策划的角度来看吉隆坡,我发现这座城市缺乏吸引力。在营销策略中有个术语叫‘Push–pull’ (推拉策略)。纽约和伦敦是典型的Pull城市,无需打广告人们自然想去。”用如行销的思维方式,她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吉隆坡能成为这样的城市。
“当你进入吉隆坡市中心,感觉上没有足够的content吸引人,但这些正是吸引人流的动力。”回想2015年,当时大多数游客选择搭旅游巴士到市中心拍照打卡或购物。但这样的方式,只有从旅游领域获得收益。

创造拥有归属感社區
“其他地方可能根本没有收入,所以增加城市里的消费是目标,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增加本地居民。因为一座城市太多外国人,就显得不那么本土。”在李家萍的概念中,地方营造不仅仅是促进旅游,而是为当地居民创造拥有归属感的社区。
于是,为了增加吉隆坡的看点。她向管理层建议拨款给创业者,吸引年轻人回到吉隆坡发展。
“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就是The Zhongshan Building(中山同乡会)。”
在吉隆坡市中心甘榜亚答(Kampung Attap)的一隅,一栋白墙老建筑静静伫立。外墙上,仍可见“雪兰莪中山同乡会”。这栋已有逾70年历史的四层楼建筑,曾是一间公寓式酒店,接济许多初到吉隆坡讨生活的乡亲,楼下是业主的屠宰店,楼上是住户。

艺术顾问何慧珊(Liza Ho)与陈志雄(Snow Ng),携手Think City展开修复与再生计划。他们希望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赋予这栋大楼新的时代意义。他们保留了建筑的原有风貌,重新规划空间。
“黑胶唱片专卖店Tandang Store、马来西亚设计档案馆(Malaysia Design Archive)、CULT Gallery……慢慢地吸引不同的店家入驻这栋历史建筑。”李家萍分享,在短短的三年内,中山同乡会达到收支平衡,甚至拓展至后面的建筑,成为了新世代艺术青年聚集的文化据点。
“其实这就像是内容策划,一个事情的看点要很多元。不能因为某个人有空,就邀请他进驻。你首先要明白这地方有何独特之处来吸引人?安全吗?卫生状况怎样?只要你把这三点做好,就会创造奇迹。”

城市须时时刻刻保持活力
在她心目中,一座理想的城市,应该让住的人感到安全。
“像是凌晨1点能去24小时的餐馆或咖啡店。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有时间限制,连带限制了城市的活力,也限制了经济。”离开Think City后,她成了PLACEMAKING Malaysia的创始人之一,通过办讲座和培训项目等,向公众普及地方营造的理念。
部分时间,李家萍也协助发展商规划新建筑的空间运用。
“人们有时认为,一座建筑物建好了,人就会来。不是的,你必须要很好的策划,假设你有一个70岁的祖母,她能不能安全走路,会不会摔倒?因为人行道不平稳,老年人很容易摔倒,假设你推着婴儿车,也很难走。”
李家萍认为应该用更人性化的角度,这正是地方营造所强调的——以人为本。
其实我们都知道怎么做,只是遗忘了,她说。
“在50年代、60年代,我们都知道的,但在追求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时,失去了这些智慧。我们赋予政府太大权力,人民的声音也必须被听见。”她强调,大众有权参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反之就是默许失衡的发展,“我们太专注赚钱,反而忽略了人的真正需求,以及生活中应有的温度。而地方创生做的,就是把先人的智慧给找回来。”
注:“Think City”是由国库控股(Khazanah Nasional Berhad)资助的城市更新机构,最初在槟城乔治市展开工作,专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近年来,Think City 将重心扩展至吉隆坡,积极推动城市再生与复兴计划。上述所提及的中山同乡会大楼和APW Bangsar,便是该机构具代表的合作项目。

相关稿件: 【城市复兴/02】来一段城市漫步 探索街头空间的活力与多样性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