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不得不掌握兩組計量單位——碳排放量(co2)越低越好,再生能源發電量(watt)越高越好。地球暖化和全球脫碳趨勢,推動能源轉型如火如荼進行。在大馬,再生能源行業新興而具成長空間,在2023年全球復甦之際,率先找出新能源商機和投資方向,有望異軍“兔”起。
ADVERTISEMENT
全球目標宏願一致
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即是從可再生的資源中收集而成的能源,包括水力、地熱、太陽能、風浪等。此外某些固體和液體生物燃料、沼氣和垃圾也能處理成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幾乎不排放溫室氣體,除了緩解氣候變化,無論在安全和經濟方面都更有效益。
去年俄羅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更加凸顯了清潔能源轉型的緊迫性。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預計2022年的再生能源投資共超過1兆4000億美元(約6兆1600億令吉)。自2020年以來,再生能源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長。統計機構PitchBook預計氣候技術行業的複合年增長率為8.8%,這應該足以加強投資者對這行的信心。
德勤(Deloitte)的2023年再生能源展望報告預測,到2030年,美國公用事業再生能源量將增至550吉瓦(GW),而美國的再生能源私人投資在2022年達到100億美元(440億令吉)新高。
大馬也一直致力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和巴黎協定,願望是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GHG)淨零排放,並承諾在2030年的國內總生產值(GDP)中將室溫氣體的排放量減少45%。
已經實施的幾項舉措,包括大馬交易所2022年推出的自願碳市場(VCM)交易平臺。在稅務方面,政府也有提供綠色投資稅務優惠。
自2013年起,政府綠色採購(GGP)倡議鼓勵在政府建築物中使用綠色產品和服務。根據2023年大馬經濟報告書,2021年的GGP價值約為6億1680萬令吉。
供應鏈與成本挑戰增
然而2022年由於供應鏈中斷、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通脹、利率上升、成本上漲和項目延誤,美國和全球的再生能源業務增長有所放緩。今年這行也可能繼續遭遇類似問題,德勤預計要到2024年及以後才可實現更快的增長。
供不應求會帶來成本競爭,唯有透過政府的支持政策例如稅收抵免,有望刺激再生能源市場變得規模更大。例如美國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RA)為新大型再生能源項目提供長期支持,將稅收抵免延長至2032年。
儘管如此,我國放眼這個行業在長期為國人帶來機會。根據大馬再生能源路線圖(MyRER),到了2035年之際,再生能源發電量可達1萬7996兆瓦(MW)。2026至2035年期間估計再生能源領域的累計投資為330億7000萬令吉,並且能創造4萬6636個工作崗位。
太陽能發展空間大
目前,水和電在大馬再生能源使用總量中佔最大份額。市場研究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指出,大馬已成為製造太陽能光伏(PV)電池、晶片和模塊的全球主要產地之一。
不過當局認為太陽能仍有潛力做出更大貢獻,本地業者仍需要進一步的鼓勵。2021年3月,能源委員會(EC)公佈大型太陽能源項目(LSS4)總計1000兆瓦中的823.06兆瓦,吸引30家入選競標者,包括國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公用事業組)、聯熹(RANHILL,5272,主板公用事業組)等。
全球低碳趨勢,促使許多企業積極增加再生能源使用,例如大馬機場於2020年起安裝太陽能光伏設備。
本地多家企業已投身此行業,大馬投行分析員指出,雲升控股(YINSON,7293,主板能源組)目標到2023年投資高達3吉瓦的再生能源,目前已擁有330兆瓦太陽能項目和多家綠色技術初創企業的股份。
金務大(GAMUDA,5398,主板建築組)去年表示看準再生能源在將有龐大市場需要,將在接下來5年內投資20億令吉在再生能源業務。涉及到投資不僅只是太陽能,還包括其他再生能源,例如在澳洲開發水力泵項目。
肩負再生能源發展重任的國能,計劃在2025年財政年實現8300兆瓦的再生能源裝機量。不過大馬投行分析員指出,截至去年10月,其再生能源發電量僅為3889兆瓦,擴張仍然緩慢。目前相關項目的收益仍小,國能需要時間來收購此類資產。截至2022年第三季,水電和太陽能僅佔我國發電組合的1.4%,同時這也意味著仍有增長空間。
挖掘其他再生能源商機
除了太陽能,可持續廢物管理行業、利用生物質和沼氣來提供替代能源,也是有利可圖的。大馬一直向其他國家出口一些廢品,例如把用過的食油出口到新加坡,加工成飛機燃料。大馬也把棕油廠廢水出口到日本,用於生物質能源生產。至於廢物管理行業,包括回收、升級再造和生物燃料,都是可開闢的新商機。
國家石油公司積極拓展再生能源,去年成立了一站式綜合清潔解決方案供應商Gentari,就是旨在為工商業的客戶提供再生能源、氫能和綠色出行服務。
安康耐力斯(ANCOMNY,4758,主板工業產品服務組)和李水吉集團(LEESK,8079,主板消費產品服務組)也轉向可持續的業務發展。
分析員指出,安康主要是集中在減少能源消耗,並打算將業務整合到其他再生能源中,包括太陽能和混合能源;李水吉集團生產的床墊,以天然乳膠為主要芯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該集團也推出有機乳膠,採用綠色技術發電機,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
儘管再生能源項目進展或較慢,但達證券分析員預計,國能在2023年將有擴張消息,其新能源部門(NED)或涉足再生能源發電,包大型太陽能(LSS)光伏、陸上風能、海上風能和電池存儲,目標是70億美元(約308億令吉)的股權投資。
此外,國能還在低碳交通領域探索新的商機,包括在電動汽車(EV)生態系統中確立地位,成為基礎設施和充電點運營商。其目標是在2030年之際將充電點基礎設施(CPO)網絡擴展到1萬8000個充電點。
至於馬拉科夫(MALAKOF,5264,主板公用事業組),不止有太陽能發電廠,環境服務部門自然花樂通過清潔特許權、回收服務和廢物管理等環境解決方案,讓客戶實現聯合國指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投資者重視永續能力
達證券分析員認為,投資者將持續重視各家企業尤其是電力和公用事業公司的永續能力。
事實上,這些公司也將重心轉移到廢物和水管理等環境服務上,注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主要是客戶對此有高需求,而且政府也有補助和稅收優惠提供支持。
當中,聯熹的無收益水務服務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聯熹水務科技公司的客戶群涵蓋各行各業。
因此,擁有綠色業務的電力和公用事業公司,跟得上全球趨勢,皆有望從這個行業的規模成長中,獲得盈利增長及投資者的高度ESG評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