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遠弗屆的網絡空間已經打破了舊有的規矩和規則,因此也是“大人們”重新尋找分級制度的新模式了。因為繼續在電影海報上貼上所分級的類別,充其量只能禁止青少年購票進入戲院觀看,卻無法阻止他們從其他的途徑看到這些影片。
ADVERTISEMENT
在網絡還沒有出現或普及之前,很多資訊或者是消息,都是處於可控制範圍。比如新聞管道不外乎就是電視、電臺及報紙,而且這些管道也大部分都是掌控在政府或大集團手中,普通人甚難有快速且具大規模的傳播途徑。也因為這樣,當“大人們”認為某些東西“不適合”年輕人觀看時,便會標上“限制級”的標籤。
在上個世紀,大馬是沒有電影分級這個制度的,雖然曾經有一度出現過“成人電影”,但只是曇花一現。後來的電影都是直接採用刪剪方式來篩選通過。也就是所有的電影在上映之前,都要選送往國家電檢局進行審核,待電檢局通過後方才獲准在戲院公映。
礙於沒有很明確及透明的審核程序,以至有些武打電影拳拳到肉,鮮血橫灑的畫面照樣可以播放。其實那個時候電檢局比較在意的是情色鏡頭,以至當時不少風月影片往往都刪得支離破碎,有些甚至被刪去三分之一,讓觀眾看到一頭霧水。反而是功夫片及一些古裝武俠片甚少刪剪,除非真的是太血腥,一般都還算完整。
隨著觀眾水平的日益提升,大家開始對花錢買票卻看了一部被剪得零零散散的電影感覺不滿,一些影評人也指出這是對電影藝術的不尊重。於是我國在1996年開始對電影和電視節目採取分級制度,其實上世紀90年代多個國家也採取電影分級制度。
這些制度一直延續直今。最近為了進行更細的分類,大馬電檢局新增P12家長輔導和16歲以上電影分類級別,而此前的P13家長輔導級別,則改為無需家長輔導。有關新制度將會在今年2月1日生效。
對於更細的電影分級制度,原則上是好的。很多人以為西方國家“開放”,什麼影片都可以上映,但事實上他們卻也是有著嚴格的級別分類制度的,並不是像我們誤以為那樣的“有看無類”。
電影或電視節目之所以要分級,前提就是為了避免讓尚未成年,且正處於建立人生價值觀階段年齡的少年,去接觸到一些不屬於他們年紀所可以理解和分析的電影內容,並可能從中受到誤導,建立了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然而如開頭時所說的,當一切訊息管道仍處在傳播途徑可控的年代,這樣的分級分類也許真的有用。但進入網絡氾濫的今天,這些分級更多的反而只是供家長參考,至於能否限制及阻止不適齡者觀看,答案讓人存疑。
我們可以這麼說,無遠弗屆的網絡空間已經打破了舊有的規矩和規則,因此也是“大人們”重新尋找分級制度的新模式了。因為繼續在電影海報上貼上所分級的類別,充其量只能禁止青少年購票進入戲院觀看,卻無法阻止他們從其他的途徑看到這些影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深伪甚至让伪装隐藏得更深,从前网络刚普及的时候有个笑话是说在电脑屏幕后面,甚至不知道对话的是人是狗,现在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对话的甚至不是人,或者根本没有人。
前几天是不是会刷到朋友圈发动态申明禁止授权脸书使用自己的照片或影片?而且那篇不短的声明末端还写着“今天”就是表态的截止日?
好焦虑好可怕,看到了就复制贴上转发好了,免得一不小心就被侵权使用了私照。
急什么?在我们注册这许多社交媒体、银行、外卖、交通出行或各种各样app的时候,早就有滑三秒都滑不到底,“文长懒看”的注意事项和使用声明,按个小勾勾表示“已阅”才能注册使用的免责条款,这个小勾勾,就是表示:我知道了,我允许、同意、认同该平台使用我的资料。
还有更狠的,一不小心就会按到的:允许平台使用我的资料优化体验;说点让人听懂的人话即是把用户浏览喜好、地理位置、购买记录或搜索记录纳入演算法,未来推荐相关的商品或刷新更多系统觉得相关用户会喜欢的内容,圈在一个个信息舒适圈,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我们以为自己在搜索新资讯,殊不知,演算法早就依据我们的喜好把我们爱看的都推送过来。于是同样的关键词,有人搜到正经内容,有人总是搜到假装不正经的内容。
不管怎么样,网络资讯都会变成你爱看的样子,刷新送到眼前。清理浏览痕迹也没用,我们的浏览喜好早就成了云端数据。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否则怎么跟朋友闲聊几句话,平台就能抓住关键词推送相关内容?
简而言之,当用户注册并按了“已阅”,即是表示同意使用条款,并授权给平台使用敏感资讯。大家粘贴转发在自己动态的禁止授权,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效力。
当然,为了安抚广大用户的安全感,平台也会表明不会把个人资料透露给第三方。另外授权分享资料“优化体验”或储存密码则是阁下自己贪图那份方便,绝对不能责怪平台要私用或泄露隐私。
“万一是真的呢?”、“如果是假的”,也没有造成伤害。大不了删帖,一切仿佛从未发生,对吧?
人类总以为自己在思考批判,其实没有。就像时不时都会出现在社交平台的“不授权声明”,正是利用了人们的焦虑和从众心态,反正“今天”就是截止,复制转发也不会怎样,万一私照真的被侵权了呢?就是这个“万一”的心态,让诈骗或谣言生生不息。
AI技术被广泛运用,一些生成式的诈骗剧本流程让骗术更容易取信于人。
深伪甚至让伪装隐藏得更深,从前网络刚普及的时候有个笑话是说在电脑屏幕后面,甚至不知道对话的是人是狗,现在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对话的甚至不是人,或者根本没有人。
以现今的技术,直接写个共情能力超越人类的聊天应用程式来跟寂寞空虚又富裕的人类互动,掏心掏肺掏老本,透支借贷去支持见都没见过的网络情人的投资,不正是常态了么?
不是以前淳朴,以前不是没有骗局,只不过以前的骗局还要面对面牺牲点色相。在长辈都用AI软件生成早安图的年代,您真的认为人们是因为不懂科技才会陷入骗局么?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