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醫識力》的顧問醫生通過電郵解答了無數讀者的疑難雜症,且提供了第二意見。此外,這些年來《醫識力》熱線也充當了讀者與醫生之間的橋樑,讓患者可以找到正確的治療管道。
ADVERTISEMENT
人與人之間有不同意見是正常不過的事,在面對重大抉擇時更須聽取不同的意見,目的就是希望能從不同角度及觀點的切入,從而做出更準確的抉擇。
當然亦有人說,越多的意見反而會混淆視聽更難做抉擇,但“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也不是沒道理,至少在醫療上的“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就值得鼓勵。
其實在歐美國家或較發達的亞洲國家等,在醫療上諮詢第二意見是很常見的做法,特別是針對一些棘手且有危險的重大手術,醫生通常會鼓勵患者及家屬諮詢第二意見。
不過在大馬,諮詢第二意見的做法似乎仍不普及,第一個原因是大馬人對看診仍停留在“醫生說什麼就聽什麼”或把看病責任全交給醫護人員。
第二原因是覺得諮詢第二意見就如“挑戰”醫生權威,第三原因則是擔心會增加醫藥費用。
可是尋求第二意見確實是有必要的,先說一個真實例子,之前《醫識力》曾報道一則關於動脈阻塞的治療方式,受訪者是一名資深的心臟內科醫生,他在受訪時提及在過去當血管出現嚴重鈣化,患者只能選擇心臟繞道,即俗稱的搭橋手術,這是屬於常見的開放式外科手術,相比僅從手或腳通過導管把球囊及支架置入阻塞血管的血管成形術(即俗稱的通波仔),搭橋的難度及危險係數無異更高,術後的照料也大不同。
不過隨著醫學昌明,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及儀器誕生,包括刀片球囊導管(cutting balloon)、冠狀動脈旋磨術(Rotational Atherectomy,RA)、軌道旋磨術(Orbital Atherectomy,OA)以及衝擊波血管內碎石術(shockwave 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等,出現血管鈣化的患者也能用上血管成形術,只要在進行前先把鈣化部分清理,之後再置入球囊及支架,亦可恢復血供。
就在報道見報當天,一位動脈阻塞及有鈣化的長者在孩子陪伴下從南馬到吉隆坡,準備在翌日前往一著名心臟中心準備進行心臟繞道,他在下榻的酒店看到了有關報道,文中所提及與他的情況非常相似,於是就要求孩子立即帶他前往諮詢那位資深心臟內科醫生。
在諮詢及過目相關報告後,醫生拍案決定為他進行血管鈣化清理再用上血管成形術,最終這位長者的術後情況很好,也無須再進行心臟繞道,可謂皆大歡喜。
以上例子就是要帶出第二意見的重要性,確實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心臟繞道手術是有必要的,而第二意見並非否定醫生的權威,僅僅只是讓患者在瞭解情況後有多一個選擇,而這也只是《醫識力》成立以來的其中一例。
多年來《醫識力》的顧問醫生通過電郵解答了無數讀者的疑難雜症,且提供了第二意見。此外,這些年來《醫識力》熱線也充當了讀者與醫生之間的橋樑,讓患者可以找到正確的治療管道。
那何時該諮詢第二意見呢?當面對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是否要截肢、罕見疾病或治療不孕時,患者及家屬在聽取A醫生的專業意見和治療方針後,感到疑惑、擔心或不安,有必要再諮詢另外一位同科醫生的意見。
須注意諮詢第二意見並非挑戰A醫生的權威,只是想要聽取不同意見而已,畢竟沒有人包括醫生是全能,或者有些小細節被忽略了。
再來諮詢第二意見與“多醫就診”截然不同,所謂的“多醫就診”指的是一個人肚子痛,結果先去A醫院看A醫生,拿了藥再去找不同科的B、C及D醫生,同樣病症接受同樣的檢查拿同一種藥,這是浪費醫療資源的行為。
正確的諮詢第二意見做法是攜帶之前曾做的檢驗報告包括驗血報告、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造影報告,前往諮詢同一科的B醫生,若有病理報告會更好,一來無須再重複及不必要的檢查,二來也能讓B醫生更快給予客觀及合適的見解。
再次強調,若兩個意見都一致,就能增加患者及家屬的信心,但若是兩者意見不同,亦須注意第二意見並不一定比第一意見更好,而是藉由不同的觀點讓醫生與患者更深入討論,從而選擇更合適的治療。
畢竟患者的緊張及不安情緒是否能平復,以及讓患者及家屬有份參與醫療決策,對之後進行的手術治療都是關鍵所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