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是中國及臺灣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文化,賞燈、逛花市,點燈祈福,為來年種下一個希望種子。
ADVERTISEMENT
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從生活功能轉變至現在的藝術工藝;燈籠,也從傳統的竹或木支骨架,裱上紙或絹外皮,點上蠟燭作照明用途的工具,演變至今日充滿視覺效果的裝置藝術。
若要說馬來西亞的新春燈會歷史,也只是短短的十多年時間,在沒有官方支持下,大馬花燈藝術卻可以遍地開花,從最早期的仁嘉隆佛光山東禪寺新春平安燈會開始,慢慢的全國各地廟宇、購物商場、甚至公園在農曆新年期間都是張燈結綵,友族也都來賞燈打卡,賞燈已經打破種族與傳統習俗的藩籬。
趁著年廿八的今天,帶大家瞭解一下馬來西亞燈會的起源與演變。
馬來西亞新春燈會史概說 〉〉
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寺平安燈會可說是我國大型燈會的先驅,第一屆的平安燈會是在2002年,今年已經跨20個年頭。自此東禪寺的燈會成為新年的打卡點,即使過去兩年處於疫情中,東禪寺也沒有停辦燈會,今年更是蓄勢待發,全面放開迎接賞燈的訪客。
馬來西亞佛光山平安燈會統籌有航法師表示,自2002年開始,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寺就把星雲大師在1980年首創的佛教寺院“新春平安燈會”概念帶入大馬。
星雲大師1980年在臺灣首創佛教寺院在新春舉辦“新春平安燈會”。除了透過張燈結綵,以文化弘揚佛法之外,也營造歡樂祥和的過年氣氛。
有航法師表示,東禪寺主辦的第一屆新春燈會是以“天馬行空動態花燈展”為主題,突破靜態花燈觀賞,以動態花燈、十大亮點燈區及各種藝術文化展表演,呈獻創新的新春燈會。
不過,她說,剛開始辦燈會時,寺院上下沒有經驗,唯有請臺灣燈藝師來馬教導本地工人及義工製作花燈的技巧,從做骨架、粘布、上色,再逐漸成立花燈工程組,這些年來已經培養了一支燈會製作團隊,至今團隊已經有36人。
“燈會團隊分成3個組別,分別是工程組、設計組及裱布組。每年燈會熄燈以後,工程組又要籌備來年的燈會,飛去中國或臺灣觀摩當地的燈會,參考不同燈會創意與概念,回來後就開始構思明年的燈會主題。”
有航法師表示,如今的花燈工藝日新月異,進化到5D立體制作,過去由外勞負責的“拗鐵”造型工作已經不能勝任,必須請臺灣燈藝師來指導,加上過去兩年的疫情,熟練的外勞也已經回去,所以今年的新工人需要更多的指導。
她表示,燈會從零開始,所有的東西都全新打造,到今天12生肖已經輪值一回,每一年熄燈之後燈會組就把材料收集起來,以便改頭換面重複使用,所以除了每年的主題燈是新打造之外,其他副燈與花燈都是循環使用。
“除了環保,也因為製造一個燈會的成本很高,所以東禪寺有一個大倉庫,存放歷年來的花燈。”
她也分享,以往只有東禪寺辦燈會,如今全馬各地的寺院或道場,如柔佛新馬寺,甚至政府單位也要求該寺提供花燈辦燈會或在公園陳設,所以燈會組把一些復新的花燈送到全國各地。
“如去年瓜拉冷嶽縣議會就要求我們提供花燈擺放在萬津公園,上燈的第一天就吸引大批民眾觀賞,所以花燈已經不只是我們慶祝春節,友族同胞也一起歡度佳節。”
時間緊迫不夠用是最大挑戰
兩年之後東禪寺再度全面開放讓民眾到來賞燈祈福,製作團隊最大的挑戰是與時間賽跑,做出最好的燈會。
燈會美術組主任鄭兆洺,是一個多功能的好手,指導造型、設計定位,重組舊器材、花燈上色、補色,都是他的負責範圍。
他表示,今年的主題燈和副燈是5D造型,80%都是新造。不過由於今年的外勞是新人,8月才開始培訓,一些工藝不到位,而且今年農曆新年也來得比較早,時間不夠充裕,只能說今年會盡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燈會呈獻給大家。
從事裝置藝術的他,從2016年就開始參與花燈製作。他強調,這是一個集體創作的成果,沒有太多個人主義,時間是最大挑戰,因為大部分都是義工,一週來一次,真的是跟時間賽跑。
“每一年燈會熄燈之後,休息一陣子我們就要策劃明年的燈會。從初稿到定案來來回回要經過幾次討論修改才定案,這個過程就用了幾個月時間,所以我們從下半年就要開始做,最後兩個月是忙得焦頭爛額。”
點擊鏈接觀賞視頻: 東禪寺花燈節 幕後天使
相關文章: 【新村年味:烏雪新古毛新村/01】蒸年糕──匯聚遊子,凝聚人心 【新村年味:彭亨加叻新村/02】紅燈籠高高掛,點燃濃濃年味 【新村年味:馬六甲馬接峇魯新村/03】梅花綻放,紅粉飛舞迎春節 【時來運轉/01】兔年大吉風水陣 辦公室吉位這樣擺 【時來運轉/02】2023替換年 混亂中有另類生機與商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