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以言之,年兽的故事之所以在近百年间得以普遍流传,其中一个要素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结构的限制,跳脱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框框,取而代之的是正邪二元观,因此可以天马行空地不断再创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华人社会里,新年的脚步往往是既看得到,也听得见。说到燃爆竹、贴春联的习俗,就不得不提如今大街小巷皆耳熟能详的“年兽”传说。此传说故事变体繁多,一般都会言及有“年”这个怪兽来人间捣乱,人们知道它有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不喜整洁等弱点,因此人们便一家团聚,以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灯火通明等方式吓走年兽云云。
ADVERTISEMENT
根据上述的年兽特征,好事者可以从中国古籍中探究出其“精神原型”。例如汉代《神异经》中所载: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変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按此描述,想要吓退这个爱吃虾蟹又不怕生人的山臊,方法便是火烧竹节噼啪响。而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里亦写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看来,燃烧竹节引发爆裂声来驱散山臊的做法,已是当时人们大年初一大清早履行的习俗。至南宋时期,《岁时广记》卷四十“燎爆竹”条引李畋《该闻集》则讲了一则今天读起来都生动得很的爆竹辟妖故事:
“邻人有仲叟,家为山魈所祟,掷瓦石,开户牖,不自安。叟求祷之,以佛经报谢,而妖祟弥盛。畋谓叟曰:‘公且夜于庭落中若除夕爆竹数十竿。’叟然其言,爆竹至晓,寂然安帖,遂止。”
上述故事不仅坐实了爆竹可以辟妖的功用,提供建议的李畋更被中国烟花爆竹业奉为祖師。宋代以降,用火药制成的爆竹渐渐取代昔日的烧竹,形态也越发五花八门,在意义层面也如春联的演变一般,喜庆的色彩益重,逐渐盖过了辟邪的意味。而传说中绘声绘影的山臊、山魈,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
如今脍炙人口的年兽,其特征或可追至远古的山精鬼魅,但年兽传说的真正诞生,却并不那么久远。近年,根据上海图书馆参考馆员祝淳翔的考证,年兽传说其实最早流传于1930年代的上海。1933年,小说家兼报人孙玉声以笔名“海上漱石生”,在刊物《金刚钻》上发表的连载文章《沪壖话旧录・岁时风俗之回忆》中记述当时沪人于岁末大扫除后,会在家中悬挂各类神仙年画:
“其有悬紫微星画轴者,画家每绘一石柱,柱上锁一似狗非狗之兽,或云是兽即天狗星,或云是兽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锁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恶,而使人不逢年患,故过年时悬此最宜。然腹俭如余,殊不知此典出处,且愧无从考证也。”
祝淳翔认为,孙玉声在文章中“忆幼尝闻诸父老言”、“自愧无从考证”的年兽传说,便是如今华人社会中各种年兽故事的源头,并进而推论年兽最早的形象,其实源于“紫微高照”年画中,被紫微星君制服的洪水猛兽。而孙玉声的年兽故事,很快便在当时的上海文坛产生影响,反复被他人借鉴和丰富细节,在连番的“同人创作”下定型,并在战后初期传播至香港及台湾,遂风行于华语世界。
那么,年兽传说是何时传入马新一带的呢?据我所考,目前已知最早在本地刊行流通的年兽故事,大概是1958年刊于《南洋商报》上、署名“风木”所写的一篇题为<“过年”的由来——一段近于神话的故事>,文中基本延用了上海一派的年兽设定,进而也将“过年关”解释为“过了年兽的一关”;拜年为“庆贺安度年关”;春联是因为单纯贴红纸吓年兽太枯燥所以多写几个字而成;鞭炮是替代敲锣打鼓吓年兽的方案;团圆饭是为了准备大鱼大肉给年兽饱餐而不再吃人等等。
概以言之,年兽的故事之所以在近百年间得以普遍流传,其中一个要素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结构的限制,跳脱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框框,取而代之的是正邪二元观,因此可以天马行空地不断再创作,即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当代过年习俗由来的解释,又容易与现代普世价值相呼应,因此适应性极强。情节童话故事化后,又特别适合讲给孩子听,如此一来形成观念的路径依赖,年兽便在你我的脑海中,赶也赶不走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