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年刊

发布: 7:00am 22/01/2023

BTS

文学

蔡晓玲

偶像

追星

大展宏兔

回春术

年刊专题

艾莉丝孟若

陈志鸿

骆以军

孔令妃

【新年回春術/偶像篇02】師生狂熱“追星”族|文學偶像,滋養生命的養分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陈启基
【回春术/02】师生狂热“追星”族|文学偶像,滋养生命的养分
師生相談文學偶像,孔令妃(左)沒有特定的人物,但選出幾本讓她感動的作品;蔡曉玲則是從作品、言行深深喜歡幾個偶像。

“喜歡一樣東西,一個人的人生才比較有趣吧。”談,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研究助理以別處聽來的話總結。她的老師,中文系高級講師蔡曉玲也聽過類似的說法。她補充,對某些事物狂熱,就像小孩每天只知道吃,是不怎麼理性的。“但你依然這樣,其實多少保留了少年或小孩那種比較純真的心境,不會理性剋制自己。狂熱,某種程度是好的,表示你還有熱情、熱忱,不會被太多規則或理性約束。”

看她倆談偶像,能瞧見兩對閃閃發光的眼睛,帶有孩子氣,就像小孩看到冰淇淋那樣。所以啊,不管你是迷、追還是哈偶像,通通有理!那種迷戀上某個人、某件事,為他/她/它鍥而不捨,不放棄的精神,就是永葆青春活力的秘笈。

ADVERTISEMENT

不得不說,不同年紀的人追逐偶像的行徑都是一樣的。

95後的孔令妃大學剛畢業,是冷靜派A.R.M.Y.(防彈少年團的粉絲代號)。洗碗耗時1小時,因為都把心分在聽偶像BTS的歌。爸媽雖然聽不懂韓語歌,但可以理解,就和他們愛聽張國榮、陳百強是一樣的道理。有時媽媽在路邊看到BTS的廣告看板也會特地拍給她看。

雖為冷靜派,但基本的迷妹行徑還是有的,例如每天穿BTS的襪子出門,排隊買麥當勞的聯名套餐(但是買不到!),在經濟能力許可範圍內收集周邊商品和專輯。

80後蔡曉玲是孔令妃的中文系老師,是文學愛好者也是創作者。最近被她供在第一位的愛書是偶像艾莉絲·孟若的《親愛的生活》,82歲奪得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的作品。這位加拿大女作家於37歲發表第一部作品,一直寫到現在。蔡曉玲差不多到偶像在文壇橫空出世的年紀了,所以非常向往那種活到老寫到老的精神。

不管文學或大眾娛樂,迷妹行徑都差不多。蔡曉玲把《親愛的生活》擺在抬頭就看到的位置,很珍惜地省著讀,不捨得太快讀完。她還會想像自己在寫一篇小說,換在偶像筆下會怎麼結尾。艾莉絲·孟若於她而言,像是遇見心中理想的小說,她想寫出的小說樣子,偶像寫了。她露出迷妹閃爍的眼神說,難道是同是巨蟹座的關係?

【回春术/02】师生狂热“追星”族|文学偶像,滋养生命的养分
談偶像,不分年紀、領域,都會露出迷妹的笑容。
孔令妃/從偶像身上看見的力量

把一號人物位列偶像,有時是看一個人人生走到什麼階段,從偶像身上得到某種力量。

一開始是室友介紹孔令妃聽BTS,後來寫論文的時候狂聽,去年買了歷年作品集《Proof》。作為文學愛好者,她著迷於BTS透過詞曲輸出的情感。看她的眼神發光地拿出特別打印的中譯歌詞一一解釋,〈Jamais Vu〉字面意思是舊事如新,是Deja Vu(既視感,或一見如故)的反義詞。他們作為歌手,很多事情都覺得自己做不好,很多事都像Jamais Vu,覺得很挫敗。

“還有這首〈Intro: Persona〉,是榮格心理學的一套理論(人格面具),我覺得很‘離譜’他們能寫出這樣的東西。”她竟然用“離譜”來形容偶像過分的美好,哈。“還有12月的新歌〈Still Life〉……”她就那樣興奮地介紹,隊長RM喜歡逛畫廊,看到一些沒有標題的畫擺著“Still Life”,不應該被框架起來……

孔令妃自認是情感派,為BTS透過詞曲傳達的情感著迷。“有點像……放大鏡?那些我們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但很難形容的,他們都可以用詞曲表達出來。”

【回春术/02】师生狂热“追星”族|文学偶像,滋养生命的养分
孔令妃喜歡BTS透過音樂輸出的情感。

她重情,一如讓她愛不釋手的不是特定作家,而是某些情節裡主人公流露出的情感。例如孤獨的小楊過最終被古墓派收留,還有他到絕情谷尋覓小龍女和16年後谷底重逢,這幾段故事她能讀了又讀。

也因為BTS,原本讓人感覺有距離的孔令妃開始和朋友拉近距離。她有點叫屈,不知為何讓朋友留下刻板印象“令妃不會喜歡大眾流行文化”(難道她也把這種被疏離的感覺投射在小楊過身上,所以特別感同身受?)。可是當大家都知道她也喜歡BTS後,大夥會一起討論。她覺得,這樣的生活更有樂趣,日子過得更開心了。

【回春术/02】师生狂热“追星”族|文学偶像,滋养生命的养分
“你最喜歡哪個?”真是老生常談,孔令妃一概回答,每個都喜歡,特別喜歡他們全部在一起。(圖:本報資料中心)
蔡曉玲/偶像影響力,打開文學思潮

偶像也是自己嚮往的樣子,他們的一言一行、作品所透露的訊息,都以某種超然的地位置放在心中。蔡曉玲不是沒有受大眾文化影響,只是常駐心中的比較少,有日本導演巖井俊二和韓國導演洪尚秀。

作為文學學術人員、愛好者和創作者,她小時候也和其他人一樣讀張小嫻、金庸、瓊瑤、倪匡。但要選出影響至深的文學偶像,則是馬華作家陳志鴻、臺灣作家駱以軍,以及上述擺在第一位的艾莉絲·孟若。

其中,陳志鴻也是她大學時的當代文學老師。陳志鴻教給她的是從古典或現代文學(張愛玲、徐志摩一代)走入當代文學世界,打開眼界,看到寫作的更多可能。“尤其在我開始教書的前兩年,常會想到以前他在課堂講的一些話,好像隨著時間慢慢發現其實(帶給我的)影響很大。”

蔡曉玲說,從陳志鴻身上學的不只是文學賞析,還有當代思潮,很多事情沒有所謂的對和錯,只要能找到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有何不可?當然,陳志鴻的小說《腿》也在她心中留下專屬位置。“那是大約20年前的作品,從現在的眼光看,是一部超越時代的作品,那種影視寫法也很厲害。”

碩博班時期,駱以軍受邀來馬的海外華文書市打書《西夏旅館》,演講非常精彩。讓蔡曉玲轉為鐵粉的關鍵是態度:當時她看見駱以軍為每一名書迷誠懇地簽名、起身、握手、道謝。她當下化身迷妹對駱以軍說:“我的論文要研究你的小說。”怎料對方回答,“不要啦,這麼變態。”(指的是小說情節有性、情慾等描寫。)

駱以軍立志當小說家,為此還抄書多遍,全身心投入創作。這種把事情做到極致的態度深深影響蔡曉玲,為之動容。

【回春术/02】师生狂热“追星”族|文学偶像,滋养生命的养分
蔡曉玲的偶像與作品:艾莉絲·孟若《親愛的生活》(左起)、駱以軍《西夏旅館》和陳志鴻《腿》。
既使時光不再,偶像永遠不老

一場師生偶像對話,瞧見80後和95後的擇“偶”條件其實相去不遠——對自己的人生起了有些微妙的影響。不同世代的偶像未必要衝突的,交換欣賞,不也是一種相互理解嘛。

孔令妃修習蔡曉玲的課程包括文學創作、當代文學和華語電影。透過老師挑選的作品文本,她多少能感受到老師的喜好,是比較能留下回憶,情感悠遠的。雖然不至於入坑,但她也會多看看老師推薦的作品和作者的生平,會很開心認識新的作品。

站在教職崗位的蔡曉玲也會好奇新世代的喜好,這點可以從學生的作業看出端倪。“80後受臺灣文學影響較深,現在這一代受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寫作方式是比較漫畫式的語言。”蔡曉玲認為無妨,寫作往往就是加入個人深刻的事物,把它變成特色。現在學生還會不好意思只看BL小說,她倒認為當中充滿想像。例如兩個西裝筆挺的男士面對而坐,其中一人沮喪著臉。“一般人可能看成是上司在罵下屬,可是在BL,這兩個人可能在談分手啊。”

老話一句,不同世代的偶像反映的也是當時的流行文化,每個世代的喜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然而,偶像畢竟是人,偶像終會老去,這代表著青春就要逝去了嗎?

孔令妃不以為意,即便偶像BTS正處巔峰,她也不會擔心偶像老去的一天。“從作品出發,永遠不會有偶像老去的感覺。”她說,“偶像把經歷化成作品,留下很好的養分,那個階段的你喜歡他一定是當下給你什麼共鳴。若干年後因為他們(偶像),你也會想起當時候的自己啊。”

是啊是啊,就像蔡曉玲每每聽見孫燕姿的〈雨天〉,就會想起大學時那一刻和一班同學在車裡聽著〈雨天〉的雨景。多青春啊,一點都不老!

相關報道:
【新年回春術/偶像篇01】祖孫三代跨世代追星故事|偶像不老,青春無痕
【新年回春術/偶像篇03】偶像的偶像|成長路上帶給我的力量
【新年回春術/偶像篇04:二次元偶像】Micho鄭嘉怡/:當我喜歡的對象是個虛擬人物
【新年回春術/偶像篇05:人人有偶像】感謝你們,人生路上引領我前進
延伸閱讀: 
【砂拉越獨門年味/01】用鏡頭窺探砂拉越多元年味
【砂拉越獨門年味/02】跨文化的風味──華人餐桌上的牛羊盛宴 
【​砂拉越獨門年味/03】蝦餅與阿渣,風味小吃最佳拍檔 
【砂拉越獨門年味/04】多元化的糕點粿品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6:35pm 04/04/2025
光影無聲

亿载沉寂,苍穹轻诉梦语,
光急驰,似破晓前的低语,
于刹那崩解,化作无形尘埃。
我伸手,
撕裂无垠黑幕,幻化银尘漫舞,
仿若触及你眸中永恒温柔的秘韵。

指尖轻触,热情凝为讯号,
穿越晨昏交织、山河迤逦的曲径,
每一步都凝聚光与影的呢喃低语,
沿途渐冻成隐秘的寒霜。
落入你手心时,
只余一抹幽微回响,
如风拂耳,默然飘散。

你我之间,距离远胜星河,
比沉默更难逾越,
高山、涛浪皆难填寂寞空隙,
无数未寄情语随潮散落。
潮起潮落间,
那未寄心语碎作柔情碎影,
在岁月里悄然飘零。

科技折叠整个世界于屏幕,
讯息闪烁如流星雨,
映出银河般稀薄流光,
却无法点燃你心灵深处的旷野。
犹如夜归候鸟在冰波中颠簸,
我渴望那真实温情,
直抵你幽静窗前。

倘若时光可逆,亿万距离随星河消散,
若屏幕能传那跳动温度,
你是否会捕捉到冰冷符号里,
我那跳动、炽热的生命律动的温柔?
那些只停留在手机的温柔,
成为未寄出去的誓言,
在沉默中化作永恒的呼唤,
我伫立于这无声光影间,
等待你拾起失落的回眸,
拾起被时光掩埋的微光,
让时光回溯,映亮未熄的微光。

本月點評作家 /蔡曉玲。马华作家,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著有散文集《洞》。

【作家点评/蔡晓玲】

这首诗让我联想到顾城的诗〈远和近〉,“人与人的距离”有时比“人与云的距离”还远,因为我们之间的心意无法相通,就像这首诗里“我”想对“你”传达的信息,可能一个按键就能送达对方的手机,但也许“你”并无法从这些冰冷的符号中领略“我”温柔的心意。这样的立意也许不算新颖,但这首诗却有一种朴实古老的温柔,令人触动。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