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陳耀威,是那個長年在喬治市老城區街頭巷尾穿梭的身影,個子不高,卻健步如飛;在為來訪學人導覽邱公司、慎之家塾時,看似木訥寡言,卻又神色飛舞;走入曾參與修復的福德正神廟、韓江家廟,他姿態低調,解說時卻是細數掌故、侃侃而談;在姓氏橋即興拿起照相機訪問王德威教授第一次到檳城的觀感,在外延到海的獨木橋上一邊拍攝,一邊倒退著走也不怕掉入海里。這就是2014年認識耀威以來,盤旋腦海忘不了的印象。那麼樸實、懇切、謙遜,同時對檳城抱持一種深沉的熱情,急切捕捉一切跟檳城相連的、值得留下的,儼然以一座城的守護者自居。
老朋友杜忠全多年前就跟我提過陳耀威這位資深建築師和古蹟修復者。2014年我陪同王德威教授走訪檳城,經忠全牽線請了耀威當導覽。這位地陪果然不負忠全冠上的“檳城土地公”稱譽,對我們這些學人性格的訪客而言,他專業踏實的解說,大大滿足了我們踏查風土的好奇和知識需求。一天的相處,耀威身上散發的淳樸民風,彷彿是檳城這座殖民老城市的底蘊,一種老茶入喉的溫潤回甘。德威教授返臺後多次跟我談起耀威,我們都深切記得那一次的相識和相處。檳城由此成為惦念,因為這座城的精彩,也因為這座城裡有著陳耀威。
ADVERTISEMENT
擁有陳耀威是檳城的幸運
2017年再度陪同德威教授走訪檳城,此番多了其他學人和家人。我們走入陳耀威文史工作室,這座老房子改造的工作室,保留著檳城長型店屋格局,牆上掛著他的攝影作品,他稱為掰逆攝影(panicrama)。那些在鏡頭下伸縮變形的現代建築,帶有後現代美感的玩笑和諧趣。除此,他熱切為我們展示檳城老街店屋的長軸圖,整整是一間房的長度,他笑稱是檳城的清明上河圖。他為城市老建築守舊的背後,顯然另有一種看待現代城市變化的眼光,保存歷史建築的光暈,卻同時創造不一樣的地景。工作室裡藏有他在舊書攤淘寶而得的檳城早期文史書籍,收集各大會館、宗祠的紀念會刊,這些在慶典過後就無人記掛的文獻,他卻看重箇中的華人民間社會脈動。他的眼光是向下的,到民間去,尤其體現在他對城市的地方日常、節慶裡的民俗紀錄。在工作室裡,他主動跟我們分享他的《囉惹檳城 Rojak Penang》紀錄片。他深入民間社會流竄的混雜元素和精神,顯然他對華人建築文化的關懷之餘,同時照見了檳城豐富多元的文化地景。
2019年我請耀威到臺灣參加“Nusantara南方人文沙龍”,他在臺大講了“疊層共存與交錯:檳城文化地景”主題,跟學生分享多年來他拍攝的紀錄短片,那些嘉年華般的宗教慶典,重層交錯的多元文化元素,投射了種族、信仰、語言的駁雜,一片華夷風土。這就是他捕捉檳城土地上的Rojak狀態,講座席上深深觸動了同樣來自檳城的研究生,原來可以這樣記錄與走進自己的故鄉。耀威的執念和興趣,來自這座城的滋養,就像工作室的天井灑落的陽光和雨水。
同在2019年,我跟耀威合作了一個重要活動。那年我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籌辦“華夷風起:檳城文史研習營”。該研習營集合六十餘位世界各地博士生和博士後的青年學者集聚檳城,進行文史踏查和田野洗禮。一週的研習營裡,耀威協助統籌了兩天的田野調查,不辭勞苦的帶導覽。我還記得其中一天的夜間討論課,他很熱切的希望可以挪出時間讓他跟學員分享紀錄片。我求之不得,慨然允諾。估計他是急切想跟學員展示,田野踏查不是紙上談兵,不是走馬看花,而是深入每一個現場,抓住生活日常的脈動,文化就是人與環境的互動生成。猶記得那天晚上學員看《Chaipusam》的激動和笑語,強烈的文化撞擊和刺激,耀威看到了Thaipusam(大寶森節)在檳城的異化和轉化,那也是他對這座城投注的熱情、關注和探勘。如果沒有耀威的參與和協助,我相信研習營不會那麼成功。
研習營的數天相處,有許多難忘的記憶。我們坐在皮卡車後的露天車斗登升旗山,在富商的洋房享用了一頓豐盛的榴槤宴。研習營結束當晚,耀威偕同太太晶晶女士,意猶未盡的帶著我們渡海到威省踏查在墳場邊的廢棄華人老建築。昏暗天色裡,那棟已被大樹盤根寄生的老屋,彷如走入歷史的幽魅。現在回想,耀威總在爭取時間為我們展示各種建築的文化餘光,生怕錯過就走入歷史灰燼。那一次的相見,結束在漁村的晚宴。猶記得臨別時的談話,我問耀威去中國念博士後檳城的工作室是否保留?他幽幽反問,應該要保留,對嗎?那時心想,文史工作室就是留在檳城的一盞燈,總有歸來之時,有燈就有人。
那是我跟耀威最後的碰面,未料大疫在前,兇險在後。疫情讓世界變了樣,兩年後竟傳來他病逝的消息。人生相逢有時盡,但未能在他抗癌歷程上給予更多實質幫助或精神慰問,心中不無愧憾。我很喜歡耀威的一幅攝影作品。那是他爬上屋頂,拍下俯瞰檳城傳統老建築的市景,層迭的建築屋頂,也是耀威這輩子執念的檳城建築維護、保存和研究。此照片曾用於檳城研習營的海報,可以看作藉由檳城搭起南洋文史研究的起點。2022年我在臺灣主催出版的《文史浮羅》選用了同樣的照片當封面,不僅是表達我們對耀威的懷念和敬意,也因為此書收錄幾位當年研習營學員的東南亞文史研究論文。顯然耀威曾經為檳城付出的一切,必有迴響。
遺憾斯人早逝,擁有陳耀威是檳城的幸運,而耀威守著檳城的一方水土,那是此生安身立命之處。在我心裡,檳城的那盞燈還在。
(編按:由陳耀威文史建築研究室、南洋民間文化與城視報聯合出版的陳耀威圖文集《寫照檳城》經已出版,本書收錄了建築專家陳耀威的生活觸覺和關心的人事物,翻開這本書,他在裡頭,或者說,耀威的真性情,就在字裡行間,等你來重溫。)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