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娛樂工業龍頭老大,好萊塢緊貼潮流的步調有點矛盾──又保守又迅速,當性別、種族、階級議題燃遍全球,好萊塢自也要表態自省。所以性別平權和種族議題外,階級批判忽爾變得有點流行。因為保守,這些批判或如隔靴搔癢,消費完又趕往下個風口浪尖。
ADVERTISEMENT
《The Menu》嘲弄/消費的,是近來好幾部電影都爭相嘲弄的虛華中產、品味包裝,但Mark Mylod不僅僅嘲弄批判他們,還趕盡殺絕,電影中的幾個角色工具人其實罪不至此。披著社會批判的外衣,實則只是類型驚悚片,《The Menu》適合爆米花可樂,離深度思索或還有兩個地球的距離。
《The Menu》故事架構是“最後的晚餐密室殺人事件”或“五星級餐廳大逃殺遊戲”,一群付了天價費用前往小島享用“特別訂製高級料理”的人們,他們是美食評論家、有錢夫婦、科技公司合夥人、過氣演員等等,還有一個主廚的狂熱粉絲,以及來歷不明的應召女郎。自小被母親虐待的主廚,用每道料理揭秘客人和自己的錯誤或罪行,自我審判之餘,也為眾人判刑,然後大家一起被當成烤棉花糖脆餅,在火海中同歸於盡,完成了導演譁眾取寵且失焦的批判大戲。
《The Menu》或是傲慢又搖擺的,一邊是華麗精緻的驚悚類型(導演用兩個禮拜精心推敲玻璃杯落地的聲音),一邊扮演上帝或神的審判,只有不吃高級料理、想吃平民漢堡的女主角有資格活下去。導演對富裕和偽善的嘲弄,或跟電影裡浮華虛偽的中產階級一樣:措辭精緻,隨意判刑。導演和他嘲弄的角色一樣,是掌握生死大權的判刑者,但鞭笞的只是表皮,社會內核的苦,誰也看不到。
作為推理驚悚電影,《The Menu》有層層疊進的緊湊,也有讓人驚豔的演員陣容,若不深究導演企圖(表面)探究(實則是消費)的階級議題,也不失為毫無冷場的娛樂佳作。
更多文章: 陳頭頭/《河畔小日子》須臾之間他們活著 費比安/《Puss in Boots: The Last Wish》你只活一次 桑傑多爾吉/《一路瞳行》最怕瞎的是我們自己 費比安/一人選院線7部電影 陳頭頭/《犬王》湯淺政明的華麗異色翻譯 陳頭頭/《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最曠美的風景,最無望的人生 費比安/《She Said》媒體的力量 陳頭頭/《Triangle of Sadness》上流動物園的生存遊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