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娛樂工業龍頭老大,好萊塢緊貼潮流的步調有點矛盾──又保守又迅速,當性別、種族、階級議題燃遍全球,好萊塢自也要表態自省。所以性別平權和種族議題外,階級批判忽爾變得有點流行。因為保守,這些批判或如隔靴搔癢,消費完又趕往下個風口浪尖。
ADVERTISEMENT
《The Menu》嘲弄/消費的,是近來好幾部電影都爭相嘲弄的虛華中產、品味包裝,但Mark Mylod不僅僅嘲弄批判他們,還趕盡殺絕,電影中的幾個角色工具人其實罪不至此。披著社會批判的外衣,實則只是類型驚悚片,《The Menu》適合爆米花可樂,離深度思索或還有兩個地球的距離。
《The Menu》故事架構是“最後的晚餐密室殺人事件”或“五星級餐廳大逃殺遊戲”,一群付了天價費用前往小島享用“特別訂製高級料理”的人們,他們是美食評論家、有錢夫婦、科技公司合夥人、過氣演員等等,還有一個主廚的狂熱粉絲,以及來歷不明的應召女郎。自小被母親虐待的主廚,用每道料理揭秘客人和自己的錯誤或罪行,自我審判之餘,也為眾人判刑,然後大家一起被當成烤棉花糖脆餅,在火海中同歸於盡,完成了導演譁眾取寵且失焦的批判大戲。
《The Menu》或是傲慢又搖擺的,一邊是華麗精緻的驚悚類型(導演用兩個禮拜精心推敲玻璃杯落地的聲音),一邊扮演上帝或神的審判,只有不吃高級料理、想吃平民漢堡的女主角有資格活下去。導演對富裕和偽善的嘲弄,或跟電影裡浮華虛偽的中產階級一樣:措辭精緻,隨意判刑。導演和他嘲弄的角色一樣,是掌握生死大權的判刑者,但鞭笞的只是表皮,社會內核的苦,誰也看不到。
作為推理驚悚電影,《The Menu》有層層疊進的緊湊,也有讓人驚豔的演員陣容,若不深究導演企圖(表面)探究(實則是消費)的階級議題,也不失為毫無冷場的娛樂佳作。
更多文章: 陳頭頭/《河畔小日子》須臾之間他們活著 費比安/《Puss in Boots: The Last Wish》你只活一次 桑傑多爾吉/《一路瞳行》最怕瞎的是我們自己 費比安/一人選院線7部電影 陳頭頭/《犬王》湯淺政明的華麗異色翻譯 陳頭頭/《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最曠美的風景,最無望的人生 費比安/《She Said》媒體的力量 陳頭頭/《Triangle of Sadness》上流動物園的生存遊戲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olescence》(混沌少年时)虽然是一部迷你剧集,但拍摄手法充满强烈的电影感,我把它当成是一部4小时的电影来看,4集相等于4个篇章,每一篇都是一镜到底,氛围令人屏息,看似独立成章,其实连贯得一气呵成,根本就是一部结构完整的电影。
这是一宗13岁少年涉及谋杀女同学的案件,第一章从警方清晨破门而入逮捕嫌犯,到整个拘留与审问的完成,每一个细节都被镜头纪录下来,完全展现英国警方的办案流程。我们看到少年嫌犯的恐慌,家人无以名状的焦虑,警察专业的按章行事,从登记、拍照、体检、关押、安排监护人随行、提供法律援助、录取口供无一遗漏。那种充分保障嫌犯权益的审查手法,展现了高度文明的社会运作,在一般影视作品中难得一见。当一直深信儿子无辜的父亲看了警方出示的影像证据后,两父子抱头痛哭的结尾实在揪心到了极点,也成功铺垫了剧情的悬念。
第二章来到嫌犯的学校搜证,我最感同身受的是女警员口中那一句学校充满令人窒息的味道,随着镜头深入校园每一个角落,与不同的师生擦身而过,这股恶臭无处不在,透过学生的言行举止、老师的无能、校规的漠视散播,让我们感受到校园的失序。操场的紧急集合把学生之间的矛盾引爆,男警员追捕嫌犯好友的过程是情绪张力的延伸,整个校园宛如一个压力锅,大家都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由于涉及的范围广泛和人数众多,从地上升空再降下的一镜到底,最后落在少年父亲拿着鲜花在案发地点凭吊死者的那张脸上,过程除了叹为观止,也把两个地点的因果关系连接起来。
演出惊心动魄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第三章反而人物最少布景最简单,女心理医生在房间里面对面评估少年嫌犯。前面两个篇章至少还无法断定嫌犯是否是真凶,第三章完全通过两人的深度对话带出少年极端厌女的心态,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混沌未开的青春期本来就危机四伏,一旦身边出现各种诱因,随时会一发不可收拾。认知错误加上叛逆作祟,让我们看见少年喜怒无常的状态,首次演戏的Owen Cooper情绪起伏之大,与饰演心理医生的Erin Doherty见招拆招,两人之间肢体和语言的对抗,在没有剪接的镜头下如此地惊心动魄,连出去喝一杯水的间歇也张力十足,观众不得不屏息以待。
最后一章把焦点转移到13个月后的家人身上,父亲生日当天的心情被货车上的侮辱性字眼破坏,太太和女儿全程陪伴应对社区投来的敌意,随时会擦枪走火。来回住家与商场那段路程,是一场身心煎熬的挑战,一家人的反应正好突显了少年长期被忽略的身心成长。当你以为孩子关在房间才安全,却忘了网络世界何其险恶,一部电脑一台手机就足以侵蚀心灵,可怕的是一切都没有征兆。少年通过手机对话表示准备认罪,家人听见后若有所失,回到家里的反省是如此深刻,女儿不打算搬迁逃避的决定尤其正面,父亲最后对着儿子布偶的自责更是当头棒喝,虽然为时已晚,但一切还得勇敢面对方能释怀。
拍出真实状态
4个篇章分成第一天、第三天、6个月和13个月后的背景,从警方、校方、当事人、家人的角度去抽丝剥茧,逐步还原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没有重演案发经过,聚焦的是犯罪动机和社会的关系,赤裸裸地点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症结。少年与父亲的沟通失效,对比警员对儿子的亡羊补牢,我们看见同样的处境不同的结果,比千篇一律的说教来得铿锵有力。
一镜到底的拍摄完全配合剧情需要,深化了观众的沉浸体验,最难得的是摄影师没有利用空镜取巧,全部镜头都是经过严密部署和彩排,实实在在地没有剪接,保留了人物和场景的连贯,拍出当下最真实的状态,成为影视界往后参考的教材。
更多文章: 陈头头/《OPUS》迷路的邪典拼盘 费比安/《赎梦》张家辉的惊悚梦 陈伟光/《夜校女生》《寄了一整个春天》:不落俗套的校园青春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