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總有人敲響廟前的鐘鈴,點燃臺上的燈火,把蒂卡抹在神像上,再抹到自己的額頭上,嘴裡喃喃自語、唸唸有詞,試圖與神明建立關係,告訴神明自己的虔誠。
尼泊爾人有自己的神,每天與神同在,過著神一般的生活。佛塔、神龕、寺院、神殿、廟宇、神像等比比皆是,無所不在,在首都加德滿都隨便轉一個彎,就有一個。尼泊爾人曾自豪地說,這裡神和人一樣多,廟和房一樣多。
ADVERTISEMENT
有血有肉的活女神
在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上,有一間庫瑪麗寺廟(Kumari Bahal)。這間寺廟有別於一般的廟宇,廟裡供奉著的不是硬生生的神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女神;兩隻神獸全天候守護著廟口,黑色的窗欞上鑲滿精美的木雕,漂亮地等待一個叫庫瑪麗女神的露面。
根據尼泊爾民間習俗,一個小女孩要成為庫瑪麗女神,除了必須來自尼瓦爾(Newar)的釋迦族(Shakya),即佛陀的後裔,年齡介於4歲並還沒經歷月經初潮,還必須符合多達32項的嚴格要求,涵蓋範圍從眼睛的顏色、頸項的形狀、大腿的長度、說話的聲音到星座的匹配度。符合資格的小女孩,據說會被安排到一間擺滿牛頭的暗房,穿戴著奇裝異服的男人會在一旁載歌載舞,併發出恐怖的聲音。誰面不改色,誰就是下一個庫瑪麗女神。
一旦被甄選為庫瑪麗女神,小女孩必須搬入庫瑪麗寺廟,不但足不出戶,還要不時在寺廟窗前露面,供人膜拜與瞻仰,只有在尼泊爾的重大節日,如因陀羅節(Indra Jatra)時,小女孩才可以暫時離開寺廟,出外巡遊。儘管如此,在出巡的全程中,小女孩只能坐在花車上,雙腳不能著地。
庫瑪麗女神普遍被認為是塔萊珠(Taleju)女神的化身,小女孩第一次來經後,神靈便離開她的肉身,小女孩也從此貶成凡人。雖然“卸任”後的女神會得到一筆可觀的回酬,普羅大眾卻認為迎娶這種女孩會帶來厄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自體發光的蓮花
根據古老傳說,加德滿都谷地本是一個湖泊,湖泊中有一座小島,小島猶如一朵從淤泥裡冒起的蓮花,不但出淤泥而不染,還自體發光,因而被認為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力量泉源。這座傳說中的小島,就是加德滿都谷地西部山丘上的斯瓦揚布納特佛塔(Swayambhunath Stupa),斯瓦揚布(Swayambhu)正是自體發光之意。
斯瓦揚布納特佛塔是加德滿都著名的地標,巨大的白色塔身在藍天下分外醒目,予人寬大為懷的感覺。五彩繽紛的經幡在佛塔金頂上齊聚,然後向四面八方散開,金色的大頂在半球形的白色基座上直指天空,佛塔最上方架著一個13層的旋螺圓錐塔帽,代表著13個修行成佛的境界;底層的四面金體皆繪有貌似五官的圖案,一對凝視四方的佛眼乍看之下固然有點囧,卻是看透世間一切的窗口。
這一對無所不見的佛眼,如今已成為尼泊爾的象徵和標誌;佛眼上方兩眉之間有一個點,那是象徵開悟的天眼,俗稱第三隻眼;佛眼中的鼻子實則是個字符,代表尼泊爾數字的“一”,象徵萬物歸一、和諧統一。
佛塔在夕陽的映照下發出熠熠金光,一片城市在山腳下生生不息,炯炯的四面佛眼俯視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許多遠道而來的信徒,在佛塔下順時轉經,六字真言盪漾在迷濛的空氣中,經筒一圈又一圈地轉動,人群一圈又一圈地繞行,在無窮的誕生和重生的無窮中輪迴。
活神活現的露天博物館
巴克塔普爾(Bhaktapur)位於加德滿都以東約13公里的谷地,據說是加德滿都最早出現的村落之一。在生機勃勃的陶瑪迪廣場(Taumadhi Tole)上,有一座高高聳立於一側的寺廟,廟裡供奉著叫拉克什米(Lakshmi)的女神,五層塔基和五層屋簷由下而上逐漸縮小,呈現出寶塔式結構的建築美感。沒錯,那正是尼泊爾最高的印度教寺廟 ──尼亞塔波拉寺廟(Nyatapola Temple)。
廣場另一側也有一棟引人注目的建築物,名為陪臚寺廟(Bhairabnath Temple),陪臚本是溼婆最凶神惡煞的化身,但在這座三層樓高的廟裡,祂卻“化身”為只有15公分的可愛肖像,讓我神魂顛倒。
這些神明附體的廟宇,老神在在地矗立在巴克塔普爾的3大廣場上,許多爬滿歲月痕跡的建築物,神不知鬼不覺地穿插其中。無論是稜角分明的石磚廟宇,還是多重屋簷的木製寺院,都一一呈現出特有的尼瓦麗(Newari)建築風格,用於支撐和裝飾的木頭上,無一不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和圖案,這無疑是一座活神活現的露天博物館。
城裡的居民在這座露天博物館裡熙來攘往,舉世不凡的建築藝術與純樸的民風相得益彰,很容易讓人陷入自然愜意的生活狀態。在舒適的廣場上隨便一坐,枕著的都是幾百年前的流光;漫步在阡陌縱橫的小路窄巷,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到厚重的歲月沉澱。
輪迴與重生的聖地
帕斯帕提那寺廟(Pashupatinath)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寺廟,相傳是為祭祀溼婆而建。溼婆是毀滅之神,帕斯帕提(Pashupati)乃溼婆的化身。
在印度教裡,毀滅有再生的含義。象徵毀滅與再生的帕斯帕提那寺廟,坐落在巴格馬提(Bagmati)河畔。據說,以前的巴格馬提河會在下流匯至印度的恆河,所以這條河被視為尼泊爾的聖河。尼泊爾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印度教徒相信輪迴重生,只要死後在這裡火化,並將骨灰灑入河中,靈魂就可以獲得解脫。寺廟前的這條河,自然是尼泊爾印度教徒火葬的不二地點。
火葬場位於河的西岸,一條區分階級的行人橋橫跨兩岸,橋的北側也是較上游的位置,乃皇室貴族專屬;橋的南側,較下游的位置,則是平民百姓的“葬身之地”。在種姓制度的主宰下,死人也難以倖免。
在尼泊爾,死亡是由橘色的鮮花、鮮紅色的蒂卡和金黃色的綢緞作為象徵。一般上,死者遺體會被送到河邊淨身,淨身時以白布包起,覆上綢緞,灑上鮮花和蒂卡,親友陸續為死者淋上一絲河水送上最後的祝福後,遺體會放在河壇上的架子上,焚燒。往生者就這樣在熊熊的烈火中化為一縷青煙,在親人的無聲啜泣中輪迴,然後重生。
佛教和印度教在喜馬拉雅山腳這片土地上昌盛演進,同時也造就了出類拔萃的建築與藝術美學。宗教的博大精深我無法心領神會,出神入化的藝術雕刻看得我凝神定氣,求神拜佛的祭祀習俗看得人人出神,神通廣大的神靈讓人六神無主,與神同在的加德滿都,大概足以讓我神遊一輩子。
延伸閱讀: 【尼泊爾】藍毗尼──佛陀的故鄉 【印度】探世遺之秘,品時刻之妙 【印度】穿行喜馬拉雅山脈的玩具火車 【印度】拉達克/隱藏在印度的人間天堂 【東帝汶】被世人遺忘的國度──東帝汶 【古巴】Hola,古巴!記那段被鎖住的時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