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曾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口頭常用語。然而隨著華語盛行,許多家庭的溝通用語從方言轉為華語,加上“方言不規範”、“方言不重要”等誤解,導致如今年經一代能掌握方言者已經越來越少。
ADVERTISEMENT
如今,許多社團組織才“如夢初醒”,意識到挽救方言的迫切性,呼籲家長跟孩子講方言,甚至開設方言學習班等。同時,在大專院校的中文系所,也有一群學者,為日漸式微的方言正在進行記錄、保存與研究等工作。
報道:實習生 林僡譞
攝影:本報 陳啟基
長期致力於馬來西亞漢語方言研究的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楊迎楹表示,如今能說方言的青壯年,其使用頻率、場合及詞彙等,和老一輩的長者已有顯著的差別,而年輕一代的少年、兒童和新生兒等,能接觸方言的機會更是越來越少,許多人開始對方言可能或即將消失這件事情感到擔憂。
楊迎楹指出,方言對一個群體之歷史、社會、文化甚至經濟等發展影響甚大,隨著老一輩長者老去,研究工作將越來越有挑戰,因此,方言的記錄、保存和研究工作越顯重要且急迫。
方言,俗稱地方話,是一種只通行於一定區域的語言。顧名思義,漢語方言研究就是以學術方式研究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方言,一般可分為描寫性研究與社會語言學研究兩種。描寫性研究著重在討論某一方言的語音、詞彙與語法;社會語言學研究則是研究方言在應用上的一種變異,討論馬來西亞各地方言差異,不同年齡層所說的方言在語音、詞彙上的不同等。
學術研究是一項極其嚴謹的工作,所提出的每一個見解都必須有足夠證據支撐。就以方言調查而言,研究者需進行大量田野調查,根據字表詳細記錄不同發音人對不同字詞的讀音,以收集足夠的調查樣本及研究材料。與此同時,研究者還要對發音人的祖籍、所在地情況與歷史等有所瞭解,可見研究工作之繁瑣。然而,作為一名學術人員,楊迎楹對研究工作抱有極大熱誠,在訪談過程中不時流露出其對方言研究的熱愛和使命感。
馬來西亞方言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更專注於記錄各地方言的語音、詞彙與語法,未來可再進一步進行不同方言之間的比較和討論。楊迎楹表示,我國長期做方言研究的學者雖然數量不多,但都非常努力和投入,除了學術研究,也積極在方言的推廣和教育等方面作出努力,包括在大學開設課程,指導學生撰寫相關課題的論文等,希望有更多年輕力量加入,讓方言研究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成長起來。
方言消失速度比研究速度快,研究員跟時間賽跑
馬來西亞漢語方言研究雖然正在起步,但方言流失的速度可一點都沒變慢,研究員可謂是跟時間賽跑。楊迎楹指出,“因為方言的記錄需要受過系統訓練才能進行,時間很緊迫,為了讓更多人加入方言研究的行列,明年馬大中文系將計劃開辦漢語方言學選修課程,讓有興趣的本科生選修,希望能借此課程讓本科生掌握方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加快方言記錄的進程。”
馬來西亞漢語方言具特色,由於華人祖輩來自不同原鄉,說著不同的鄉音,加上長期與馬來(西)亞的其它語言接觸,隨著時間流逝,即便是同一個方言名稱,在馬來西亞各個地區的實際用語也有所差異。不僅如此,同一個地區的方言在不同年齡層口中也可能發生了語言變異的現象,這都是方言調查時可以關注的地方。
然而,馬來西亞的方言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地方的方言還沒被記錄到,沒有足夠的語料讓研究者進行對比,就算是華人較多的地方,所記錄到的方言也還未形成全面的系統。楊迎楹表示:“語音是方言研究的基礎,就算是做詞彙的研究,也須從所記錄的詞彙中整理出該方言的聲母、韻母和聲調。因此,展開方言調查記錄的工作刻不容緩。”
在我國尚未獲重視,尋找發音人配合有難度
方言調查可謂是一個亦動亦靜的過程。傳統的方言調查多以一個發音人作為調查對象,根據字表記錄下他所念出的方言,並分析出該方言的語音系統,即聲母、韻母、聲調、變調規律等。所以,研究員須到各地尋找合適並願意配合的發音人,以聽音記音、錄音、錄影等方式把這些珍貴的語料記錄下來,再回到研究室進行分析。語音調查通常以《方言調查字表》為主,該書收錄三千七百多個字,有時也可依實際需要適當調整調查用字。然而,要找到願意配合的發音人已非易事,更別說收集材料後漫長的分析過程,時刻考驗著研究員的耐心。就算是最基礎的記音──把所聽到的方言轉寫成國際音標,也須下一番苦工,反覆確認,以保證研究成果的嚴謹。
另外,由於方言調查在馬來西亞還未引起大家重視,尋找願意配合的發音人也頗有難度。楊迎楹回憶道:“我在調查的過程中曾經遇過各式各樣的人,有臨陣退縮的,有做了覺得無聊不願繼續配合的,還有覺得自己講得不準不願意成為發音人的。其實,在方言調查中,每個人就是一個語音系統,所以大家大可放心接受調查,因為沒人比你更瞭解自己的語音系統了。”
除了發音人難尋,缺乏研究經費也是令研究者頭疼的問題之一。在馬來西亞,大家對方言保存的意識尚低,有些人依然抱持方言不需要特別教導或傳承的想法,導致研究者在獲取研究經費的過程中困難重重。但是,楊迎楹依然保持樂觀,就從自己開始,“能做一點是一點”,加上許多會館已逐漸意識到方言傳承的重要性,或許未來有機會與會館合作,加速方言研究的進度。
保存方言等同保障身分認同?
方言消失就消失了,為什麼還要研究方言?對楊迎楹而言,研究方言除了能讓方言保存下來,也是我們身分認同的重要一環。方言作為早期人們的日常用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仔細考究,甚至能從中瞭解早期社會的發展。“以北馬閩南語為例,‘puat’和‘lui’作為貨幣單位,與一般閩南語用‘kak’(角)的用法有異。仔細研究發現它與早期的社會發展有關。”由此可見,方言與歷史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與歷史互相補充、印證。如果方言消失了,我們作為馬來西亞華人的身分認同會否跟著消失呢?
方言調查雖不一定能阻止方言的流失,但我們在調查記音的過程中,發音人和他身邊的家人朋友也能借此回想起某些字的讀法。“當然,如果過程中能引起小孩或不諳方言者的興趣,還能減緩方言消失的速度。”要知道,現在方言學習的環境與外在條件不足,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不失為一種讓方言傳承下去的辦法。
呼籲有興趣者加入研究行列
目前,楊迎楹正計劃展開馬來西亞半島閩南語語音調查的工作,希望能有更多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方言調查的行列。“我們希望有更多人的配合,幫助我們完成方言記錄的工作。由於方言的記錄需要有一定的系統訓練,所以屆時也會對沒有受過相關訓練的參與者給予培訓,讓他們掌握基本的記音方法,再回到所在地進行調查。只要有一顆願意學習的心,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相關稿件: 兼顧家庭事業 女科學家撐起半邊天 鬼片導演王喜民跨界拍MV 誓讓世界看到大馬二十四節令鼓的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