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在這個年代,已逐漸形成“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它涉及範圍甚廣,包括美容美髮、瘦身、除毛等護理。在國外如日本,少年男女上美容院也算家常事,本地亦有注重自身外貌的年輕男女在中學時期受父母影響,到美容院進行皮膚清潔的護理。
ADVERTISEMENT
即使美容業已普及,然而初次光臨的消費者是否曾望而卻步或頗感壓力?美容服務與配套銷售似乎早已難以分割;美容院相關的負面新聞,如強壓推銷、配套詐騙亦不絕於耳。除了新聞曾報道過大型美容詐騙事件,上載到各個社交媒體的截圖中亦不難看出消費者對美容院行銷手法或服務態度的不滿。
究竟怎樣的推銷方式將構成不良銷售手法?消費者要選擇“配套”籤購?又要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
報道:本刊 梁馨元
攝影:本報 黃玲玲
美容作為具有服務性質的行業,美容師憑其專業技能主導護理過程,最終消費者能從中看見效果──過程中“人”的涉入程度極高。美容師與消費者的互動,包括溝通、手法、態度、專業知識等等,都將影響消費者對美容院的感官知覺。
然而,美容師在護理過程中,往往難以避開銷售配套這一行為──“配套”,作為一種營銷手段,它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與其探討對錯,我們不妨從消費者以及美容業者的角度看其存在的功能。
●消費者:曾源伊(28歲,市場行銷)
人經歷一次,就會開始警惕
曾源伊中學時期受母親影響開始到美容院進行臉部護理,至今已有十餘年經驗。大學時期在異鄉求學的她,曾在連鎖理髮院籤購500新幣的配套,她坦言當時店裡員工多是中國移民,迫切需要配套來達到銷售業績,利用同是外國人欠缺歸屬感的情感連結來銷售。
簽了配套後,她才發現自己並不需要類似的服務,還會鎖死現金流。“人可能都會經歷一次,就開始警惕。”
在推銷過程中,美容師話術不佳且一而再逼近容易讓消費者感到壓力或不滿,“我不會因為對方的推銷而籤配套,而是因為自己的需要。”若她對該護理感興趣,會看一整年的預算分配,並計算是否比單次消費來得划算。至於選擇配套的原因,她表示,“單次消費好像沒有固定、持續地照顧自己的臉,簽了配套會有人提醒與跟進皮膚狀況。”
遇上態度不佳的美容師時,消費者要學會一些技巧,以防被不合理對待──“我會在對話間透露線索,讓對方知道自己是有自主意識並知道求助管道的消費者,如懂得在谷歌評論,或探問所使用的產品若出現問題是否可以聯繫經理?再問‘你們有沒有遇過一些難纏的客戶?’等問題給對方提示。”
【消費者行為剖析】為何消費者容易落入“配套”的窠臼?
消費者行為是一種對人類日常行為的檢視,也是營銷者制定行銷策略的根基。通過充分理解人內在的心理活動,能準確預測繼而掌握消費者的思考與決策模式,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銷售攻勢往往事半功倍。
往往消費者籤購了配套,踏出美容院後才回過神來,甚至不曉得自己決定購買的理由,這些其實都是業者針對消費者行為的營銷手段──理解基本人類需求,並且知道這些需求例如生理、自我實現、審美等都可以被激發。在推銷活動中,不可忽視的是人性與人際關係,銷售人員在適當的時候使用能滿足顧客生理及安全需求的詞語,以產生彼此的信任;而顧客往往最希望被滿足的,即是包容、認同與重視,這3點最終邁向的,都將是得到“關心”。
羅伯特.德格魯特在《銷售心理學》寫到,“情感總會影響購買行為,把情感激發起來,一個人會打破以往的購買習慣購買某一些產品。”消費者曾源伊所提及的例子,亦可對應以上說法。
另外,推銷者也有可能利用“恐懼訴求”的方式,試著引起消費者的負面情緒,如恐懼、焦慮、罪惡感,最終導向的是“通過使用所推銷的產品服務,能排除這些不良後果”。反面來看,深入掌握消費者行為,容易造成行銷人員擁有不平等的相對優勢,從而進行不道德的行銷活動,即構成所謂不良銷售手法。
更進一步理解消費者行為以及銷售心理學,消費者更能警惕,並在理智的情況下作出正確的決定。
●美容業者:馮金玉(馬來西亞美容協會主席)
“實戰實賣”年代,美容院更注重建立品牌形象
據馬來西亞美容協會主席馮金玉的觀察,本地經濟剛剛回溫,強銷配套的現象並不會像以往那麼嚴重。千禧年代沒有網絡情況更為嚴峻,消費者難以掌握該店背景與銷售手法,親臨方能知一二。早前,國外美容集團進軍本地市場,運用心理戰術促使顧客籤購──“一個顧客面對3名美容顧問的推銷,很難不買單。”但這些情況在智能手機及網絡仍未普及的年代較常發生。
“所謂心理戰術是看準顧客弱點,有些人比較柔弱容易下手,若意志力較強就要花費更長時間。以前沒有智能手機,更嚴重的情況是把人鎖起來,不買單就不能走出去,這些情況在以前也確實發生。現在若用回相同手法,5分鐘就會上直播或寫在臉書。”
在網絡流行的年代,求救管道已相對增加,她坦言現在若把顧客關起來長時間推銷,他們感到不舒服隨時可報警,因此這種情況不太允許發生。美容業已來到“實戰實賣”的年代,顧客要在護理上看到效果,美容院也應建立品牌形象,只有樹立口碑才是長遠之計。
美容行業生態環境是否影響其銷售手法?
提升銷售額以及加強顧客的滿意度,都是美容業者用以增加企業利潤的方式之一。然而這兩者之間存在強烈矛盾──美容師若持續積極地銷售配套,容易使顧客感到壓迫,並降低其滿意度。不過,這些問題都環環相扣,強銷配套的發生是否能指涉回美容行業生態環境的不健康?如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美容師薪資不合理,才衍生他們積極銷售配套以賺取佣金的現象?
問及馮金玉的看法,她表示目前看來美容市場的競爭並不會太大,附近也較少新的競爭者,同行間不會有價格戰(Price War),偏向良性競爭。“我們這間店超過13年,沒有試過丟價,但不同區的消費能力不一樣,另一區可能更貴,租金成本都更高,因此營運的價錢不一樣。”
美容師除了1500~2500令吉的基本薪資,另外每次護理都會有一次象徵性的手工費。“原本薪水裡已經包括洗臉的費用,可是每次帶顧客做護理都會有比如10令吉的手工費,是為了確保顧客得到妥善的照顧,這和專業操守有關,要讓顧客得到她付費後相應的服務。”
另外,美容師會否強壓銷售,她表示這牽涉到個人能力的問題。美容師的收入除了基本薪資、手工費,還有銷售佣金。“顧客如果3個月沒來皮膚惡化,就要給出改善膚質的建議,具備這樣的能力就能得到佣金。”在她看來,一些經驗較淺、年輕的美容師可能會比較努力推銷,但她希望美容師能以職業操守為出發點。
“我們要以美容師的專業去建議顧客添加護理來解決問題,不是為了賣配套而強硬推銷。”
延伸閱讀: 【美容配套/02】上美容,消費者真的需要籤“配套”? 【美容配套/03】不退費不取消政策 讓商家有恃無恐扣押餘額? 相關稿件: 【產品保質期/01】Best Before和Expiry Date原來大不同 【交友軟件/01】用APP交友很危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