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業完完全全都是用AI自動生成的,沒有學生的主觀或客觀的創作以引起讀者或者觀眾的鑑賞反應的話,那就不是學生的作品了。
ADVERTISEMENT
日前聆聽了博特拉大學教授分享20個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人工智能(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方法。這個積極擁抱科技、讓科技減輕講師們教學負擔的分享會,和國外學術界把AI生成文本的機器人視為洪水猛獸的做法大相徑庭。對許多講師們來說,這其中最大的困惑是用AI創作的作品究竟可否接受為學生做的作業呢?
記得我在蘇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學(依大)教設計美學(Design Aesthetics)的時候,學生們最喜歡的一堂課就是集體辯論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設計。這堂課的安排是取材於劍橋大學出版社為國際預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文憑課程出版的《知識理論》課本。
之所以會取材於知識理論,是因為所有想以IB文憑資格申請進入任何大學的學生都必須從IB文憑課程的主辦方所提供的6個題目中挑選一個於知識理論相關的課題,並以一篇1600字的文章以及類似論文答辯的口述演示的方式來表達自身對該課題的看法與見解。
在比較過不同版的課本後發現,《知識理論》的序章先闡述人類是通過感官知覺、理性、語言和情感這四種方法來獲取或者建構知識,而這些知識在當今的世界已經被分類為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藝術、歷史和倫理等這幾大學科或專業。上過這門課後,學生們都應該有能力分辨4種知識獲取法的緣由和利弊,也可以透過各個學科的視角去探討一個課題,以奠定自己進入大學前所需要建立的主觀、客觀和相對觀切換基礎。
在談及分辨何謂藝術的章節中,我讓學生們設想有一天,友善卻對地球一無所知的外星人到訪,看到藝術作品後問你:為什麼這是藝術品?你會怎麼回答並藉此說服外星人藝術品對人類的價值呢?然後,我就把預先準備好的東西一件接一件地展示出來,先讓學生們決定展示物是否是藝術品,接著由此開始展開辯論。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說,藝術品對人類而言必須是由人類創作的,故自然界的生物與非生物都不算是藝術品。藝術品是有意識的設計,不是隨機或者偶然的活動,而人類創作的本質就是有意識地引起觀眾的審美反應。就此條件來分析,倘若不能引起某個人的審美反應,這件物品對此人而言就不是藝術品,這也是當代許多“裝置藝術品”會引起人們熱議的原因。同時,藝術品也不應該是可以被人們使用的物品,否則該物品就成為設計產品了,比如擺設在畫廊的掃把可以是藝術品,而被清潔工用來打掃畫廊的掃把就是設計產品——這是區分藝術與設計的基本法則。
有了這個以知識論為基礎的分辨法,講師們在評估學生呈交的作業時就心裡有底了。如果作業完完全全都是用AI自動生成的,沒有學生的主觀或客觀的創作以引起讀者或者觀眾的鑑賞反應的話,那就不是學生的作品了。反之,AI就是學生用來創作的工具,本質上跟其他的創造工具一樣。畢竟,不止學生會用AI來創作,講師們也會用AI來批改作業呢!如果作業批改完完全全都是用AI自動完成的,那講師也不是在作弊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