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敗選原因推給對手使用骯髒手段”的說法,絕不僅僅是為了在黨選期間安撫黨員,馬華的例子說明這類論調會不斷的延續下去。
ADVERTISEMENT
2008年馬華大選慘敗,從2004年的40國席銳減至15席,然後經過三屆大選,退到1或2的數字;2022年大選,巫統戰績慘淡,從2018年的54國席銳減至26席。
巫統會是下一個馬華嗎?有四個前例可供思考。
例一,馬華2008年大敗後十多年,在不同場合或平臺,屢屢攻擊行動黨的“美祿罐籌款”去向不透明。
而去年12月初,首相安華指責國盟競選資金來自博彩公司,巫統領袖附和。上個月召開的巫統大會,巫統總秘書阿末馬斯蘭列出5大國陣在第15屆大選慘敗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伊黨用錢收買選民。
然而,在馬來人或全國選民心中,是巫統還是伊黨,更加財大氣粗?答案不言而喻。
這類針對競選資金的攻擊,尤其是相對富裕的政黨質疑資金相對缺乏的政黨,有沒有取得共鳴?2008至2022年馬華對壘火箭四屆的大選成績,提供答案。
例二,2009年,時任馬華總會長翁詩傑凍結蔡細歷黨籍4年,外界普遍認為翁詩傑利用黨內機關對付政敵,馬華黨內也出現為時不短的對立和爭奪。
而今時今日的巫統主席扎希,大動作開除凱里和凍結希山的黨籍,黨內士氣受影響。大選慘敗,黨內權力更集中於少數人手裡,這反而提供剷除異己的機會。
例三,馬華在2008年慘敗時,有種說法,那就是家裡的年輕一代在網上接收了資訊,回家影響父母的投票傾向。換言之,馬華失票,是從年輕一代開始,然後逐步擴大和鞏固。
而這屆大選,國盟在年輕票箱大有斬獲,巫統失去年輕一代的支持,這批Tiktok世代也將不斷擴大,進而更大程度左右家庭及社群的投票傾向。
例四,馬華2008年慘敗後不時都會出現“行動黨煽動種族情緒,騙取華裔選民支持”的論調。
而巫統也指責國盟在大選時期玩弄種族宗教課題,以取得選民的支持。
這類“把敗選原因推給對手使用骯髒手段”的說法,絕不僅僅是為了在黨選期間安撫黨員,馬華的例子說明這類論調會不斷的延續下去。
大選慘敗彷彿一輪大清洗,刷走一些人,黨內權力因此更集中於少數人身上。更大的黨內權力加身,馬華不會思考自身的問題;同樣的,更大的黨內權力加身,巫統會攻擊伊黨的資金來源,會攻擊伊黨玩弄種族宗教,會打壓異己,但就不會正視自身國陣的貪汙濫權。
歷史是如此的類似,卻又如此的重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