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5日訊)國際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劉鎮東認為,隨著全球開始實施“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策略,歐盟、美國及中國的資金將轉向投資東南亞,而馬來西亞需把握這次機遇,包括進行“再工業化”,以成為外資優先選項,創造另一波的經濟發展。
劉鎮東在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形容,我們如今已來到一個全新時代,國際的經濟和政治模式改變,如今的企業家和投資者考慮到的是“經濟安全”因素,並開始做新的佈局。
ADVERTISEMENT
他說,從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直到2022年烏克蘭戰爭,過去33年來一直維持在美國獨大的國際秩序下,人們經歷的是全球化、工業無國界、資本無國界,強調“及時生產(just in time)”模式。
“在過去的及時生產模式,組裝一輛汽車有3萬個零件,可能有10%零件來自墨西哥、20%在泰國生產,5%在大馬生產等,最後組裝工作在中國完成。”
注重供應鏈“安全模式”
他說,但是,經過中美貿易戰、冠病疫情、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各種衝突及氣候變化,上述模式發生變化,企業更加註重供應鏈安全的“以防萬一”(just-in-case)模式。
“如今美國企業將海外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企業講求在岸外包(Onshore Outsourc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e Outsourcing),以確保供應鏈不被打斷。”
他說,打個比方,美國跨國公司原本在墨西哥設立工廠,現在考慮到供應鏈安全問題,必須在大馬或者東南亞區域設立生產基地,確保產品可以及時出貨。
“2022年之後,企業家在設廠之前必須思考冠病疫情、中美關係,對工業生會受到什麼影響。”
此外,他指出,如今在全世界各地包括在我國的企業,也重視“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價值,因為人們也在擔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問題。
大馬須找出優勢才能突圍
劉鎮東認為,大馬若能達到新加坡技術水平和工資的三分之二,在招商引資時,大馬在東盟國家中除了新加坡,就無其他競爭對手。
他說,在面對全球企業採取“中國加一”策略的大環境下,大馬必須在眾多東南亞國家中突圍,找到適合自己未來10年、15年的經濟模式,並在克服各種挑戰之後,構建一箇中產階級社會。
他指出,在“中國加一”策略,首先受益的國家越南和印尼,接下來就是大馬和泰國,這些國家的整體工業將能取得成長。
“我們不曉得這一波的‘中國加一’的供應鏈重組策略會持續多久,是否是5年、10年抑或更長的時間。”
應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產品服務
劉鎮東表示,大馬工業一直停滯在上世紀的90年代,必須經歷“再工業化”,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產品和服務,以及高質量工作,國民整體收入才能提升。
他認為,我國需要採取“中間往上競爭”的策略,不要再與“勞工密集”產業競爭,而是必須找出自己的優勢。
“自從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資紛紛轉而進駐中國大陸,造成我國的工業化程度就停滯不前。”
他表示,在90年代,我國工業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貢獻超過30%,而這個比例在2001年之後,這個比重下降至25%以下,由服務業取而代之。
“不是每一個服務業都可以創造高收入,比如酒店服務員打掃房間,就不是一份高薪工作,反觀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薪資,可在技術提升後,向上調整。”
他指出,若與東南亞其他人口大國如印尼(約2億8000萬人)、越南(約1億人)、菲律賓(約1.13億人)及泰國(約6600萬人)相比,大馬自2000年,因為年輕人口不夠多而失去人口紅利。
“如果投資者需要大量員工,投資者將會選擇越南。投資者若要更高技術的員工,則可從新加坡和大馬之中做出選擇,而大馬的員工薪金相對便宜。”
他認為,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技術人員的薪資是2000新元(約6500令吉),若僱主願意出新加坡三分二的工資(約4355令吉),在無需起早摸黑、奔波來回兩岸情況下,就可能吸引他們回國工作。
馬國家制度穩定 受中資青睞
劉鎮東指出,中國投資者其實鍾愛馬來西亞,喜歡到馬來西亞投資,除了因為飲食、居住環境適合,國家制度與周邊國家比較相對穩定,同時物價比新加坡便宜。
“本來要去中國投資的外資,包括中資為了讓產品可以出口到歐美國家,他們開始來大馬投資。
“大馬和新加坡未必是競爭關係,彼此之間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關係。新加坡有許多產業已走向高科技密集階段,大馬還無法趕上。”
他表示,大馬仍在技術密集這一塊掙扎,同時仍有許多工業,處在勞力密集階段。
“大馬的整體水平不如新加坡,但是並沒有差得太遠,同時相對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大馬仍處於比較高的水平。”
他直言,由於大馬處於‘不上不下’困境,唯有通過自動化和技術提升,不斷地往上提升。國際貿易及工業部(MITI)面對的挑戰是協助勞力密集的產業,提升至技術密集產業。
賽夫魯掌貿工部遊刃有餘
國際貿易及工業部由東姑賽夫魯領導,身為副手的劉鎮東認為,由於東姑賽夫魯具備商界和財政部的經驗,做起事是遊刃有餘。
“東姑賽夫魯出身自銀行界,非常熟悉私人界,與企業人士的關係也十分熟絡。MITI是一個與工業、貿易及投資者有直接關係,東姑賽夫魯出任這個部門的部長,應該是很舒適的,不像純粹是從政或官僚體系出身的人士。
“東姑賽夫魯曾出任財政部長,近3年的時間,財政部比起MITI是一個更大的部門。因此,東姑賽夫魯熟悉國家宏觀經濟,當他在部門開會,向官員詢問一些問題都是很準確及尖銳的。”
他形容東姑賽夫魯態度友善,相處起來沒有隔閡,很容易和企業界溝通。
“東姑賽夫魯一上任就跑遍MITI底下所有14個機構,根據一些部門的官員回饋,他們從未見過部長和副部長一起來過。”
部門政策改變需時調整
劉鎮東也形容政府部門的政策要改變,如同“航母轉彎”,需要一段時間調整及各方面協調。
“通過東姑賽夫魯的關係、視野及大方向,若能有效整合MITI各個單位,將能讓MITI的政策得以落實。”
他說,MITI擁有三大塊即工業、貿易及投資,長遠來說,MITI的使命是協助國家進行經濟轉型,即從勞力密集進行到科技密集。
團結政府最大挑戰
能否整合提升至“政治夥伴”
另一方面,身兼行動黨副秘書長職的劉鎮東指出,團結政府除了今年即將面對6州選舉考驗,接下來更大的挑戰為是否能夠在全國完成政治整合,從目前“執政夥伴”關係,進一步提升至“政治夥伴”層次,從而減少政治的競爭,甚至是“建國夥伴”關係。
他說,長遠而言,團結政府若能完成幾件大事,包括通過掌握國際局勢和經濟政策,讓大馬進入小康社會,推動制度革新及大馬人身分認同,就可執政10至15年。
劉鎮東也是行動黨柔州主席。他在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對以上言論做進一步闡述時指出,大馬短期政治考驗包括今年的6州選舉、巫統內部政治變化,以及巫統黨選後的局勢。
他說,團結政府是由幾個政治聯盟來聯合執政,希盟和囯陣及砂盟(GPS)目前是屬於“執政夥伴”的關係。
“問題在於各聯盟之間能不能成為‘政治夥伴’?比如說在大選時聯合競選,或在競選議席時不會有衝突。”
“第二個挑戰是各聯盟在進行整合時,是不是能做到‘一加一大於二’?還是‘一加一小於二’,也是政治智慧的考驗。”
柔希盟續扮演反對黨
詢及柔佛州希盟是否會跟隨馬六甲州的步伐,加入執政陣營,劉鎮東以前英國首相威爾遜發表的“一個星期在政治上都可以是很長的時間”(A week is a long time in politics)名言回應,稱對於柔佛州的政治局勢將如何做出變化,無法置評。
“我早前在擔任柔州議會反對黨領袖(目前曾笳恩接任)時已表態,希盟將繼續在柔佛州扮演反對黨,這是因為,去年柔佛州選已有一個明確的結果,即國陣在56個州席中奪下40席,在野黨獲得16席。”
他說,柔佛州朝野政黨在許多事情上,可以進行合作,而不是彼此為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