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大马华人社会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社会内部充满活力和再造的生机。这样的条件如今更优厚了。
ADVERTISEMENT
大马华人社会有进步吗?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
华社中形式高于一切的表演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微词。批评者指刻意彰显所谓的中华文化表演,比如舞狮、舞龙、武术、书法等等传统,只是形式多于内涵。这样流于表面,只是中华文化片面的非难,是从精英的传统文化角度给予的评语。
早前出席了槟城的庙会活动,人潮汹涌,让表演文化找到了演出的平台。整个乔治市的街道,被华族的表演文化占据了。各类可以呈现出来的中华文化,都一一出现了。表演文化本来就属于大众的活动,应该回归大众。文化本来也有很多面向,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形式与否并不是重点,只要找到观众,那就会继续流传。
一些表演文化,也相续登上国际舞台。这包括了二十四节令鼓和高桩舞狮,在耕耘者的努力下,技艺雕琢成器。可见表演文化也可以深化,并非文字传统专属。
至于文字传统,尤其是文学创作,虽然大马中文文学类书市并不大,但一些创作者的源头来自这里,壮大后却到他乡立足,获得读者的肯定,在华语语系的国家和地区大放异彩。
政治上,华人子弟已经走出去了,在社区文化耕耘、提倡社会公义议题和各类生活主张,五花八门。活在华社中,接触的冲击来自各个方面,我们看到外劳权益议题、男女平等、环保、性少数、安乐死、低碳无垃圾生活等等。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互联网打开了世界窗口后,华社可以接触的资源是无限的。
教育方面,华小成为品质的代名词。而百花齐放的私立大专教育之发展,和华社息息相关。虽然存有水平参差的现象,华社在资金、师资和学生来源上,撑起了私立大专教育领域。一些大专也成为了区域上国际生的选择。这不是简单的任务。
宗教上,华社也是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对于任何宗教,华社总有人成为他们的信徒,永远不闭塞。与此同时,也在基督教和佛教的信仰上,持续拓展深化。一些教徒获得这些宗教的指导,除了个人的修为往上提升,也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尤其是残病孤老和受灾受难的群体。在冠病疫情封城的时期,宗教界人士的捐款,不计其数。
至于学术研究方面,一个以纯华文来做研究的环境,就像一些华社在独立时期的要求那样,比如把中文列入官方语言一样不实际。以华文为媒介的学术研究环境依然不太理想,但近年来,学术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有华团筹了2000万建会所,更多团体把资源放在硬体设施的建设,华社研究中心去年也获得500万捐款。随着华社对学术的认识、理解和关注,将来或可期待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我认为,以上华社一步一脚印的迈进,是政治改革的动力,也是多年来对国家思考的成果。在过去,大马华人社会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社会内部充满活力和再造的生机。这样的条件如今更优厚了。
过去多年国家政治的不稳定,导致很多人往外看,并且看扁自己。是时候重拾信心,并持续反省自身的弊端,以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