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00am 05/02/2023

立百病毒

新纪元大学学院

汉服

邊緣評論

安焕然教授

独中历史课本

立百病毒

新纪元大学学院

汉服

邊緣評論

安焕然教授

独中历史课本

安焕然教授.写论文boleh boleh

安焕然教授

批阅学生的作业,还真是教学相长。共勉。

ADVERTISEMENT

农历新年前夕,带着一堆期末考卷和作业回家过年。惟批阅学生的作业总是有很多刺激和启示。以下是FCC(中文基础班)论文写作入门课学生呈交上来的论文开题报告,这几篇虽不是分数最高,但论文的研究视角相当新颖独到,“非一般”的论文题目,很值得大家参考,兹列如下:

对“我者”与“他者”的观察是学界必须重视的研究视角。例如对运动的研究,以往多从汉服运动的推广入手,而刘鏸懃同学的〈汉服同袍与他者对汉服文化的态度〉却是拟以问卷调查和深度专访等方式,从汉服的“同袍”和“他者”对汉服文化的态度作对比,使汉服研究有了更多元的观察视角。

其次,对历史教科书的探讨,以往华社比较在乎教科书里的“华人”议题,但卓裕贤同学则拟〈从看马来人史之书写〉,以独中历史教科书对“马来人史”的书写的比重、选材和史评进行探讨,很有时代意义,也很需要。

第三篇是关于大马饮食文化,这方面的泛泛而谈虽已很多,但李蕙欣同学〈本地人与外地人——马六甲华人饮食习惯〉,其观察视角相当特别。身为马六甲人,她认为马六甲的饮食文化习惯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马六甲当地人口味的饮食,另一类则是旅游业市场化所推出来的马六甲饮食文化,符合大众口味的饮食。也就是说:外地人吃的马六甲饮食,马六甲本地人不一定常吃;本地人吃的马六甲饮食,外地人也不一定“懂得欣赏”。换言之,马六甲本地人集体记忆的马六甲美食不一定就是外地游客和网宣打卡的美食;同理,外地游客眼中的马六甲美食,不一定就是在地马六甲人的最爱(例如娘惹餐和海南鸡饭)。

关于方言的研究,这方面不仅仅是“乡音考古”,同学们也有相当独到的观察视角。锺宛芯同学从小就听香港粤语歌,乃以〈马来西亚华裔大专生对90年代至今的香港粤语歌的认知分析〉为题,先简单做出一项问卷调查,跟她的记忆也相吻合:亦即纵然香港现在也有不少不错的创作歌曲,但现今大马华裔大专生(主要是指说年轻人)对香港粤语歌的印象,熟悉的还是他们父母亲或兄姐听的那些年代的“香港时代辉煌”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的长辈听,才跟着听的,对现今的香港的粤语歌(纵然在香港在地也红)反而不是很熟悉。这象征或意识着什么呢?是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香港地位”和“文化现象”?

而另一篇周伟铭的〈现代网络游戏加入汉语方言的文化传播价值,以游戏“明日方舟”为例〉更是有趣。周同学从网络的点击率做对比,再从文化传播理论切入,指说即使在中国大陆,方言的接受度很强(以明日方舟为例,其方言版点击甚至比普通话版还高),但这种接受度不仅仅是自家的“乡音”痴恋而已,而是在网际网络世界里,方言的文化传播是超越省籍地缘的。这种新的趋势意示着什么呢?很值得探讨。

在乡土史研究领域,不应仅是地方史料的整理和填空,更需具备问题意识和学术回应。例如谈日据时期的族群关系,一般都讲在日据时期由于日本挑起种族情绪,是华巫种族矛盾高涨的时期,但陈煜芬同学〈日治时期西林村村民保护吉打苏丹之故事传述〉,把握九十几岁老人的深度访谈机会,拟书写西林村各族群在日军南侵时如何保护吉打苏丹的真实故事,借以探讨地方村落的族群关系。

另,李云恩〈后立百新村的重建与转型〉更是一篇“任重道远”的论文撰写。各位还记得90年代森美兰(全马最大养猪中心)的立百病毒猪瘟事件吗?大马的猪肉好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贵了,养猪场也越来越难经营。而森州的立百新村养猪业更是完全荒没。劫后余生的立百新村如何重建?李云恩同学就是立百新村长大的孩子。她要为自己的家乡写点东西,也希望世人能从立百新村养猪业的荒没、如何再重建和转型经验中,体悟人群重生的生命史。

批阅学生的作业,还真是教学相长。共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