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想要遇到良师,你首先得充实自己,才能辨别真假。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阅历。这阅历,指的是一个人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某些事,然后通过对这些经历的理解所收获的知识。
ADVERTISEMENT
每个人的阅历都不同,这来自那人所经历过的事,以及他对事情的参悟。人啊,不是经历多就阅历多。若缺了对事物的反思,阅历自然没高到哪里去。反之,经历少不代表阅历少。人若擅长观察人事物,或博览群书,阅历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阅历啊,讲得玄一点,就是“悟”。通俗点,就是经验。通过经历,你懂那是什么,你懂那该怎么做,你懂那会产生什么结果。三个条件加起来,你就能控制一个事情,去达到你要的结果。统合起来,那就叫做经验的应用。
打个比方,你懂各种食物的营养,你懂得如何烹煮食物,你懂那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三个条件加起来,你就掌握食疗,也能开店做生意了。
接着,当你的经验有很高的确定性,也就是事物在你描述的情况下,结果确实如你预测,那你的经验就升华成知识。
然后,知识又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比方说数学公式或科学理论,内容能够通过书面文字来传播。另一个是表述性的,比方说艺术或烹饪,对于美的概念或要掌控的火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以知识来开店做生意,卖的是服务,买方就是那些想要却不知道如何达到结果的人。所以我常说,授予知识,不是因为情面,就是钱财。
在这个资本时代里,那合理又合法。所以,变卖知识本身不是问题,这跟我们买门票去听演唱会一样,图个开心。问题就出在于,课程本身就是个坑。那包括,给予你与学费不等值的内容,给予你错误的资讯,误导你做出高风险的决定。
坦白说,就算在大学里,不是所有讲师都是好讲师。停止学习的讲师重复教着当年毕业时所学到的知识,教出来的学生无法连接大趋势。
同样的,不是所有管理或投资guru都是真guru。鱼目混珠的咕噜把整个成人教育领域搅成一池的浑水。
有个关注咕噜文化的教育学教授曾经跟我说:盲目的大众是咕噜文化的推手。直到求知的大众慧眼识珠,咕噜文化才会终止。
换个角度来说,公开市场走的是供求关系,迫切脱离经济瓶颈的人形成一股强大的消费力。有能力或勇气办公开演说的机会主义者闻到了利润,自然就会涌入成人教育领域去分一杯羹。
偏偏,有实力的guru多为低调,也很少在社交网络里自吹自捧。这拉低了进场的门框,让咕噜们能简单的通过自我营销去圈粉。
所以,你如果想要遇到良师,你首先得充实自己,才能辨别真假。你要知道,人山人海的公开课,可以是群演凑出来的。豪华大气的授课礼堂,那是钱堆出来的。各种奖项,什么年度百大,什么年度最佳,有些是买回来的,英文叫做vanity award。
当你考虑掏钱上课时,你要有撕开表面包装去挖掘讲师资历的习惯。那包括通过网络或其他管道,查询讲师的背景,包括学历与阅历,而不是单看传单或是课程私营的脸书照片来判断讲师的实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