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偶不只是出现在传统戏曲,戏偶也可以运用于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在语言和情感上的发展,美国电视节目《芝麻街》就是经典例子。
在本地,师范大学副教授雷志伦致力将戏偶融入幼儿教育,戏偶在他手上可以用来讲故事;可以用来带动唱;还可以用来训练幼儿的小肌肉。由于戏偶易于亲近,因此只要应用得当,戏偶会是幼教老师很好的小帮手。
ADVERTISEMENT
如果问马来西亚哪里收藏丰富的戏偶,那就不能不提霹雳州丹绒马林的酷偶屋(PuppetKu House)。这里有大约500个大大小小的戏偶,从简单的手指偶到不容易操作的杖头偶都有,除非你对人偶有莫名的恐惧感,否则这里会是你认识各种戏偶的好地方。
酷偶屋由酷偶剧团创办人雷志伦设立,他的另一个身分是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UPSI)幼教系儿童艺术与创意副教授,常常在大学和酷偶屋两头跑,既向社会推广他热爱的偶戏,也把戏偶融入他的教学里。
身为师范大学副教授,他的学生即是未来的幼教老师,他除了教导制作简单的戏偶,还教他们如何把戏偶应用在幼儿教学活动,比如用戏偶讲故事、用手偶带动唱和透过戏偶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像采访当天,在肢体律动这门课上,其中一组上台报告的学生,就示范怎样用手指偶搭配音乐,帮助幼儿发展小肌肉和精细动作技能。
最适合想像力丰富的2~7岁幼童
戏偶基本上可以融入各种课堂,端看老师如何搭配课程应用。雷志伦说,戏偶特别适合2至7岁儿童,因为他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比如我们观察孩子玩游戏时,他可能拿起洋娃娃,想像洋娃娃生病了,然后想像自己是医生,要给洋娃娃吃药,”所以如果善用戏偶这个工具,便可以帮助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
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些小孩不好意思向大人表达情感,但他们会把布偶视为朋友,并且对布偶讲话。他说,这种情况下,布偶可以帮助孩子发泄情绪和传达心声,但如果要用布偶做比较深层的游戏治疗或心理辅导,还是需要交给专业辅导员去引导。
除了幼教老师,他教导过的对象还包括各州的牙科护士。“为什么护士也要学偶戏?因为护士可以透过偶戏向小朋友宣导如何照顾口腔卫生,未必只能像以前那样,用假牙模型教小朋友怎样正确刷牙。”
雷志伦近期参与的项目,是到幼稚园教小朋友如何预防水灾。小朋友首先剪纸和把纸偶拼起来,然后透过在迷你偶戏台的表演学习防灾知识。“换言之,偶可以用来传达很多讯息,活动两三个小时小朋友都没有问题。”
用故事留住小朋友的注意力
虽然戏偶可以很生动,但对于从小滑手机和看动画长大的小朋友来说,偶戏是否比得上炫目的动画效果呢?
雷志伦对偶戏有信心,他说,小朋友通常喜欢新奇的事物,而偶戏就是一个新奇的东西,他相信初次接触偶戏的小朋友都会觉得偶戏很有趣,不过前提是偶戏的故事要有吸引力,而且画面需要不时变换,才能留住小朋友的注意力。
如果是戏偶工作坊,小朋友通常会学习制作简单的纸偶,更进阶则是制作手指偶和袜子手偶。当然,他知道要小朋友完全放下电子产品并不容易,所以他觉得倒不如好好结合科技,比如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戏偶的制作视频和表演视频,不妨就向小朋友推荐优质内容,让他们认识多姿多彩的戏偶世界。
然而,不能否认有些小朋友不管怎样就是对戏偶提不起兴趣,甚至惧怕戏偶,这可能跟恐怖谷效应有关,或是他们以前看过类似鬼娃的惊悚片,从此对戏偶心存阴影。雷志伦说,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可是不多,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戏偶。”
偷玩二哥纸偶从此结缘
雷志伦本身对于戏偶的兴趣可能要追溯回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当时他二哥就读五六年级,五六年级的美术课有一个单元是学做纸偶,他偷偷把二哥做的纸偶拿来玩,相信就是那时候爱上了戏偶这个玩意儿。
上大学后,他的本科是在马来亚大学修读表演艺术系(戏剧组),活跃于舞台表演。接着他继续在马大读硕士,真正开始对戏偶的研究,探讨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如何通过布偶表演推广阅读。之后在马大教育系博士班,他设计戏偶教学,研究戏偶教学是否能帮助儿童的情绪发展还有社交能力。
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是在国家文化艺术学院(ASWARA)修读,同样研究戏偶的教育用途,不过这次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制作自己的戏偶,我的实验是看这过程会不会提升大学生的智力和创意,研究结果发现戏偶的方式是有效的。”
2003年,他还在读着硕士时创立了酷偶剧团(PuppetKu),但当时候剧团还没有中文名,直到有一次剧团去中国参加艺术节,主办单位把“PuppetKu”翻译成“酷偶”,他觉得译名很好听,因此一直沿用这个名字至今。
借鉴外国,8年前自设藏馆
酷偶屋大约8年前成立,成立的原因是他到国外交流时,发现外国戏偶馆的馆藏非常丰富,心想马来西亚没有戏偶馆很可惜,所以决定自己办一个戏偶馆,展示他从各地搜集回来的戏偶,以及多年来他亲手缝制的近百个戏偶。
酷偶屋的外观虽然不起眼,但馆藏很丰富,甚至有些戏偶多得没地方摆放,只好暂时收在箱子里。他表示:“我不敢说酷偶屋的收藏最丰富,其实马来西亚有不少戏偶的收藏品,只是分散在不同地方。”
如果比较本地和外国的戏偶,他说,马来西亚的特别之处是多元,比如皮影戏虽然源自泰国和印尼,还有华人偶戏源自中国,可是当传入马来西亚,因为操偶师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以他们表演的内容和对白跟着本土化,形成马来西亚自己的特色。
不过在本地,偶戏有可能受制于宗教因素,比如除了伊斯兰禁止偶像崇拜之外,传统的吉兰丹皮影戏曾经被指含有兴都教信仰元素而遭到州政府禁止。他曾经担心这个问题,但幸好有个穆斯林学员告诉他,如果戏偶用于教育并无问题,这才消除了他的疑虑。
培训老师更有效推广
戏偶的传承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表演;可以是博物馆的展示;可以是融入学校的教学。这些方式雷志伦都不断尝试、不断突破,但毕竟他一个人能力有限,所以需要用更有效率的方法将戏偶传承下去,那就是培训老师,由老师去撒下更多种子。
当年他决定任教时,第一志愿其实是表演艺术系,但入职申请迟迟未有回音,反而是幼教系请他去面试。面试时,他带了一个玩偶在评委面前模拟教课,结果评委说他很适合幼教系。
“我被安排在这里(师范大学幼教系)也是非常好,”他说:“如果我开课教偶戏,一班25个人,能影响的也就那25个人。但如果我在这里(师范大学)培训25个老师,我希望那25个老师也各为我培训25个人,推广起来就比较容易,不然我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雷志伦正着手筹备关于戏偶的教学手册,预计内容会包括介绍戏偶的种类、怎样做戏偶的模型、怎样打造迷你偶戏台以及附上偶戏的剧本。他希望这本集结他多年经验的手册,能给没有受过培训的老师参考。
想当年他对戏偶产生兴趣,始于偷玩哥哥做的纸偶。他相信小朋友只要有机会接触戏偶,就有可能爱上这种傀儡,所以他给予自己一个使命——“我要撒下好的种子。”
更多文章: 毒理学家陈碧玉,在生活中修炼“毒功” “一起懂街纳” 引领新生代 关注在地社区 德国汉学研究者来马收集资料,赞叹新村迷人魅力 自由创作人林嘉嬿苦拼7年,创艺之花盛开 专业吉他手黄子达把音符刻在骨子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