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艺文

|
发布: 7:55am 13/02/2023

劳动与重量巡展

马来西亚当代艺术家

E-Gallery

labourandweight

#李慕义#周盈贞#蔡德耀#高清玉#陈雨来#郑满年

劳动与重量巡展

马来西亚当代艺术家

E-Gallery

labourandweight

#李慕义#周盈贞#蔡德耀#高清玉#陈雨来#郑满年

身體、材料與空間 帶你走近視覺藝術──《勞動與重量巡展》

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蔡伟传、受访者提供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與其說這次的展覽是強調維護傳統工藝或社區藝術,他們更傾向從此為起點,繼而讓人們覺察到勞動與重量的過程與智慧。

由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李慕義、周盈貞、蔡德耀及高清玉與造船師傅陳雨來及織網人鄭滿年協作完成的展覽“勞動與重量”,通過不同視角觀察及處理,進行一場身體、材料與空間對話的集體創作。當中涵蓋裝置藝術、表演、場景調度、攝影、影像等元素,除了探討勞動與重量的概念與智慧,更是他們以各自的藝術創作回應疫情的一種方式。

“勞動者其實比起常人更照顧與覺知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的身體比我們更重要。或許小時候會聽到他們日曬雨淋辛苦工作類似的描述,但原來勞動者在下雨天是不工作的,那樣會風溼。工作時也需要產生很多智慧才能避免身體的勞損。”

ADVERTISEMENT

與其說這次的展覽是強調維護傳統工藝或社區藝術,他們更傾向以此為起點,繼而讓人們覺察到勞動與重量的過程與智慧。

材料,保留身體勞動的痕跡

眼前用透明絲線掛在鐵架上的木塊,遠看彷彿懸浮半空,近看則有更多細節。他們從造船廠收集造船師傅剩餘的木片,沉重的Chenggal木表面保留師傅的身體勞動所導致的永久變化──凹凸、劃痕,這些原始且未經篡改的痕跡,對他們來說都是勞動的線索。

在這份作品中,“材料”作為一種載體,它能引導我們進入某種知識和過去。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木塊,其實都是一塊塊的“當下”。

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如何從一塊巨木經過人力加工與建造,最終成了一艘大型漁船?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懸掛的木塊都是向造船師傅取得的剩餘材料,近看能發現割痕、凹凸與陰影,都是身體勞動的痕跡。

結果不一定是展覽的意義所在

這次的展覽,對平日做劇場演出的蔡德耀來說有不同的感受,也彼此借鑑與融合──展覽彷彿一種結果,作品靜態地呈現,劇場卻更偏向進行式的表演。然而經過了這次的集體創作,他似乎能推翻“展覽作為一種結果”的概念,“透過成果引導觀者對勞動與重量不同的理解,以及為何用這種方式去探討,結果本身不一定是意義的所在”。

展廳上方抬頭一看,數層高的教學樓中央,一條粗繩連接起兩端。那也是他們使用了真正漁民用以拖網的繩子──想像建築鏤空的底部就像一張漁網。“勞動與重量”已在數個不同地點展出,每在一個新場所,他們都會配合該場地的可能性進行二次創作。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蔡德耀說,劇場演員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其實需要花費更多力氣完成,也是長年的訓練。

對材料的理解與衝突

走入黑箱展廳,熒幕中會看到晃動的鏡頭,在一間掛滿木塊的白色小房間裡移動,那是作品《由木生像》的影像呈現。這一切是他們4人以藝術回應疫情的方式,原打算在疫情期間作線上展出,然而回到線下,他們也曾思考如何透過屏幕上的視覺效果讓觀者理解材料的重量和物質。

掌鏡的是李慕義,他穿梭在裝置作品之間,那也是他運用身體與“材料”進行的對話。他平日的創作媒介包括雕塑,亦是與身體溝通及抗衡的藝術,加上父親做批發的緣故,兒時假期他都會到店裡搬貨,也看工人們如何運用身體疊貨,勞動一直都在身邊。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在創作這組作品時,他需要想像長輩在勞動中如何運用身體的姿勢與力道保持平衡,以及當下的內心感受。

然而說起材料,慕義覺得靜靜看著木的紋理、陰影、刻度就能有所感受;德耀與盈貞這時就驚訝地說,要有動態才是美啊!起初來自4個不同背景的他們有過這樣的衝突。就連一開始到邦咯島勘察場地,映入眼簾的雖然是一樣的景色,但他們關注的點卻截然不同──熟悉劇場表演的德耀看的是人的肢體動作,慕義看的是當地材料,盈貞關注的是緬甸移工,擅長藝術行政的清玉則是看他們如何分配工作。

看得那麼不同的幾人,剛好就在團隊裡發揮了不同的角色,並進行了一場探討跨領域創作可能實驗。

追溯運用身體的方式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Collaboration,但要翻譯成中文有太多不同的詮釋,最後他們決定稱之為“集體創作”。Collaboration往往容易割裂與看出分工的痕跡,那也是他們極力避免的。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李慕義拿著攝像機,穿梭於裝置空間,避免與木片的任何接觸。影像作品展示了因不自主的移動和不完美的縫合,讓不完整的痕跡顯現在影像中。

身為劇場導演與演員的德耀說,在老家峇株巴轄石文丁的創作裡,他把自己變成作品裡的其中一個材料。有趣的是,在《由木生像》,幾人一開始以“材料”為媒介,慕義與木就是焦點;然而在《海口厝的燈箱》,焦點又從材料轉換為“我”,蔡德耀想像長輩從前勞動的“勢”,“想像他們如何站屋頂才不會破,悶熱時要去哪裡休息;從軟性的想像去探討身體姿勢跟勞動的關係,再追溯回他們如何運用身體。”

在整個計劃進行的當兒,周盈貞覺察到自己身體有多不靈活,“可以看到普通人與真正勞動者的不同”。她也說:“除了勞動重量的元素,還有場域特定(Site Specific),希望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呈現,就構思除了‘60Siam’這個用身體測量漁網大小的計劃。”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這場展覽,除了探討勞動與重量的元素,也是他們以各自的藝術回應疫情的方式。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勞動與重量”來自不同藝術背景的4位策展人,左起為周盈貞、高清玉、蔡德耀、李慕義。(受訪者提供)

除了造船工藝,他們也在邦咯島發現了制網師傅用身體來丈量的單位──“Síam”。一個 “Síam”相等於人往左右伸直雙臂的距離。清玉說:“每個人的Síam都不一樣,就連師傅本身也無法想像網在海底展開究竟有多大,我們就說不如嘗試在邦咯島的大街上,4人張開手臂連接成60個Síam來測量。後來就發現,每個人、地方的60Síam其實都不一樣,即使度量了還是無法得知在海里有多大,是否跟一條鯨魚一樣大呢?”

這是一場關於探索身體、材料和空間關係的集體創作,身體如何作為一種未必精準,卻依然通用的丈量工具?前往賽城校區多媒體大學,開始量與度的想像。

【展覽資訊】免‧費‧入‧場
日期:2023年1月12日至2月28日
時間:9AM至5PM(週一至週五/週末與公共假期閉館)
地址:, MMU Cyberjaya
臉書:
聯絡:012-802 0661(李慕義)

更多文章:

西北孤鳥/活在真空裡喝心靈雞湯的藝術家——《靜聲》劇評
譚寶婷/追逐赤子心 舞出人生的態度──青年舞蹈家郭少麒 
吳偉才/加山又造──昆蟲·山海·裸女 
郭碧容/關於親情、成長與自閉症──《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戲劇演出 
西北孤鳥/閱讀是一種滴水穿石的力量──“閱讀”《IQ.Rock》 
吳偉才/人性迷宮超現實主義的瘋狂邏輯 
西北孤鳥/改編的意圖與傳達──《底層》帶來的思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