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艺文

发布: 7:55am 13/02/2023

劳动与重量巡展

马来西亚当代艺术家

E-Gallery

labourandweight

#李慕义#周盈贞#蔡德耀#高清玉#陈雨来#郑满年

劳动与重量巡展

马来西亚当代艺术家

E-Gallery

labourandweight

#李慕义#周盈贞#蔡德耀#高清玉#陈雨来#郑满年

身體、材料與空間 帶你走近視覺藝術──《勞動與重量巡展》

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蔡伟传、受访者提供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與其說這次的展覽是強調維護傳統工藝或社區藝術,他們更傾向從此為起點,繼而讓人們覺察到勞動與重量的過程與智慧。

由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李慕義、周盈貞、蔡德耀及高清玉與造船師傅陳雨來及織網人鄭滿年協作完成的展覽“勞動與重量”,通過不同視角觀察及處理,進行一場身體、材料與空間對話的集體創作。當中涵蓋裝置藝術、表演、場景調度、攝影、影像等元素,除了探討勞動與重量的概念與智慧,更是他們以各自的藝術創作回應疫情的一種方式。

“勞動者其實比起常人更照顧與覺知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的身體比我們更重要。或許小時候會聽到他們日曬雨淋辛苦工作類似的描述,但原來勞動者在下雨天是不工作的,那樣會風溼。工作時也需要產生很多智慧才能避免身體的勞損。”

ADVERTISEMENT

與其說這次的展覽是強調維護傳統工藝或社區藝術,他們更傾向以此為起點,繼而讓人們覺察到勞動與重量的過程與智慧。

材料,保留身體勞動的痕跡

眼前用透明絲線掛在鐵架上的木塊,遠看彷彿懸浮半空,近看則有更多細節。他們從造船廠收集造船師傅剩餘的木片,沉重的Chenggal木表面保留師傅的身體勞動所導致的永久變化──凹凸、劃痕,這些原始且未經篡改的痕跡,對他們來說都是勞動的線索。

在這份作品中,“材料”作為一種載體,它能引導我們進入某種知識和過去。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木塊,其實都是一塊塊的“當下”。

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如何從一塊巨木經過人力加工與建造,最終成了一艘大型漁船?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懸掛的木塊都是向造船師傅取得的剩餘材料,近看能發現割痕、凹凸與陰影,都是身體勞動的痕跡。

結果不一定是展覽的意義所在

這次的展覽,對平日做劇場演出的蔡德耀來說有不同的感受,也彼此借鑑與融合──展覽彷彿一種結果,作品靜態地呈現,劇場卻更偏向進行式的表演。然而經過了這次的集體創作,他似乎能推翻“展覽作為一種結果”的概念,“透過成果引導觀者對勞動與重量不同的理解,以及為何用這種方式去探討,結果本身不一定是意義的所在”。

展廳上方抬頭一看,數層高的教學樓中央,一條粗繩連接起兩端。那也是他們使用了真正漁民用以拖網的繩子──想像建築鏤空的底部就像一張漁網。“勞動與重量”已在數個不同地點展出,每在一個新場所,他們都會配合該場地的可能性進行二次創作。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蔡德耀說,劇場演員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其實需要花費更多力氣完成,也是長年的訓練。

對材料的理解與衝突

走入黑箱展廳,熒幕中會看到晃動的鏡頭,在一間掛滿木塊的白色小房間裡移動,那是作品《由木生像》的影像呈現。這一切是他們4人以藝術回應疫情的方式,原打算在疫情期間作線上展出,然而回到線下,他們也曾思考如何透過屏幕上的視覺效果讓觀者理解材料的重量和物質。

掌鏡的是李慕義,他穿梭在裝置作品之間,那也是他運用身體與“材料”進行的對話。他平日的創作媒介包括雕塑,亦是與身體溝通及抗衡的藝術,加上父親做批發的緣故,兒時假期他都會到店裡搬貨,也看工人們如何運用身體疊貨,勞動一直都在身邊。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在創作這組作品時,他需要想像長輩在勞動中如何運用身體的姿勢與力道保持平衡,以及當下的內心感受。

然而說起材料,慕義覺得靜靜看著木的紋理、陰影、刻度就能有所感受;德耀與盈貞這時就驚訝地說,要有動態才是美啊!起初來自4個不同背景的他們有過這樣的衝突。就連一開始到邦咯島勘察場地,映入眼簾的雖然是一樣的景色,但他們關注的點卻截然不同──熟悉劇場表演的德耀看的是人的肢體動作,慕義看的是當地材料,盈貞關注的是緬甸移工,擅長藝術行政的清玉則是看他們如何分配工作。

看得那麼不同的幾人,剛好就在團隊裡發揮了不同的角色,並進行了一場探討跨領域創作可能實驗。

追溯運用身體的方式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Collaboration,但要翻譯成中文有太多不同的詮釋,最後他們決定稱之為“集體創作”。Collaboration往往容易割裂與看出分工的痕跡,那也是他們極力避免的。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李慕義拿著攝像機,穿梭於裝置空間,避免與木片的任何接觸。影像作品展示了因不自主的移動和不完美的縫合,讓不完整的痕跡顯現在影像中。

身為劇場導演與演員的德耀說,在老家峇株巴轄石文丁的創作裡,他把自己變成作品裡的其中一個材料。有趣的是,在《由木生像》,幾人一開始以“材料”為媒介,慕義與木就是焦點;然而在《海口厝的燈箱》,焦點又從材料轉換為“我”,蔡德耀想像長輩從前勞動的“勢”,“想像他們如何站屋頂才不會破,悶熱時要去哪裡休息;從軟性的想像去探討身體姿勢跟勞動的關係,再追溯回他們如何運用身體。”

在整個計劃進行的當兒,周盈貞覺察到自己身體有多不靈活,“可以看到普通人與真正勞動者的不同”。她也說:“除了勞動重量的元素,還有場域特定(Site Specific),希望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呈現,就構思除了‘60Siam’這個用身體測量漁網大小的計劃。”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這場展覽,除了探討勞動與重量的元素,也是他們以各自的藝術回應疫情的方式。
身体、材料与空间 带你走近视觉艺术──《劳动与重量巡展》
“勞動與重量”來自不同藝術背景的4位策展人,左起為周盈貞、高清玉、蔡德耀、李慕義。(受訪者提供)

除了造船工藝,他們也在邦咯島發現了制網師傅用身體來丈量的單位──“Síam”。一個 “Síam”相等於人往左右伸直雙臂的距離。清玉說:“每個人的Síam都不一樣,就連師傅本身也無法想像網在海底展開究竟有多大,我們就說不如嘗試在邦咯島的大街上,4人張開手臂連接成60個Síam來測量。後來就發現,每個人、地方的60Síam其實都不一樣,即使度量了還是無法得知在海里有多大,是否跟一條鯨魚一樣大呢?”

這是一場關於探索身體、材料和空間關係的集體創作,身體如何作為一種未必精準,卻依然通用的丈量工具?前往賽城校區多媒體大學,開始量與度的想像。

【展覽資訊】免‧費‧入‧場
日期:2023年1月12日至2月28日
時間:9AM至5PM(週一至週五/週末與公共假期閉館)
地址:, MMU Cyberjaya
臉書:
聯絡:012-802 0661(李慕義)

更多文章:

西北孤鳥/活在真空裡喝心靈雞湯的藝術家——《靜聲》劇評
譚寶婷/追逐赤子心 舞出人生的態度──青年舞蹈家郭少麒 
吳偉才/加山又造──昆蟲·山海·裸女 
郭碧容/關於親情、成長與自閉症──《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戲劇演出 
西北孤鳥/閱讀是一種滴水穿石的力量──“閱讀”《IQ.Rock》 
吳偉才/人性迷宮超現實主義的瘋狂邏輯 
西北孤鳥/改編的意圖與傳達──《底層》帶來的思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07/04/2025
西北孤鸟/革语言的命,丢戏剧之魂——《练习簿》的失语困境
西北孤鸟/革语言的命,丢戏剧之魂
《完美生活》剧照。

3月去革命剧场看非剧坊的新戏,这是坊主叶伟章的3位高徒首次执导的短剧汇演,题名《练习簿》。

练习一:理解与欣赏

梁兆雯编导,温骏业、萧铭乐表演的《完美生活》,最后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张被子和一句台词。在戏里那张被子被两人各持一端扯来扯去;那句话是:“打乱了我原来拼图一样镶嵌得滴水不漏日程”。这是本剧唯一的一句台词,演员分别或一起以各种不同节奏、语气、断句朗读这句话,配合着被单的打开或折叠,或包裹身体靠近对方,或拉扯一端制造距离与牵绊,形成多种图案造型:两人或靠近或远离、或站或蹲或坐或躺,不断重复这句话,然后……结束。

西北孤鸟/革语言的命,丢戏剧之魂
《完美生活》剧照。

本剧剧名富有想像力,看是褒义,其实可正可反。我能感受到编导对一个“完美生活”的正反两说,例如恋人相处的甜蜜与折磨。但戏剧能提供的艺术或思想资源也就只限于一件道具和一句台词。那些企图表现各种生活场景的肢体表演,却因设计方式或精准度而令人迷茫。或当我们想放弃理解,就纯粹以“艺术”眼光去欣赏演员的肢体表演时,却发现这些动作并不怎么优美灵活。这点可以理解,毕竟不是舞蹈演员,想要在他们身上看到优美的形体动作只能缘木求鱼了。那么,我们仅有的希望就是那仅有的一句台词了?没想到,演员在玩这句语言游戏时,也出现了口舌打结不利索的时刻。

练习二:象征与性

王一祥编导,黄欣悦、汪佳焌、吴旋琳演出的《事后烟》其实是一个无言舞蹈剧场,本剧文案中的“象征性元素”,实际上是“象征·性元素”——剧名的“事后”之“事”指的是房事——人在性行为后立即吸烟,俗称“事后烟”。本剧从剧名,到表演的开始到结束,不断地用声音和动作组合,去展示各类型的性爱过程。例如一开场俩穿白色衬衫的女子通过造型雕塑的方式,表现同性的爱抚动作;过后也是穿白色衬衫的一男子加入,展示3人互动。过程还有众人把衣服脱掉,俩女手抓衬衫,鞭打在地上滚动的半裸男子……完事,男子起来抽烟,吸了两口放下离场。一女子过来望他离去若有所思,走过来捡起剩烟接着抽。抽完烟俩女同跳一段半拉喀机的现代舞,完毕。

西北孤鸟/革语言的命,丢戏剧之魂
《事后烟》剧照。
西北孤鸟/革语言的命,丢戏剧之魂
《事后烟》剧照。

此剧给我感觉就是俗套,戏未上演,戏名已经露馅儿;到现场一看,又不出所料:剧中脱衣、用衣鞭打象征性虐待过程;同性恋、群交的造型隐喻;重复的抽烟动作……戏剧要表现“事”,就模拟性交,要表现“烟”,就真抽烟。一切都理所当然,一切总千篇一律,一种概念化的处理。做戏如作文,作文是一种交学费学习写作技能的功课,尚且要求创意;做戏作为艺术市场产品,如果只能重复他人做过千百次的“创意”,那创作与观看的意义是什么呢?对观众而言,到现场只是印证编导的为赋新戏强说性而已。

练习三:悬念与失踪的狗

郭碧容编导, 陈俊荣、陈语欢、谢志康表演的《跨年前5分钟》“以非线性叙事,讲述一个原地等待的人、4个问路的过路人、一只狗之间不断相遇。他们攥着写有地名的便签,却始终找不到目的地。直到新年临近,依旧茫然无向。”

西北孤鸟/革语言的命,丢戏剧之魂
《跨年前5分钟》剧照。

从以上简介文案里,我们大致可以窥见戏剧内容一斑;在演出现场,情况则比较凌乱。这一点可能是同一演员的不同角色出场时间的间隔过短,后台在人物造型上无法做太多变更,而出现的辨识困难。这时就要考验演员的演技了,这一点显然是乏善可陈的。但对我而言,本剧不算是非常凌乱和难以辨识,虽然我也没在现场看到狗——这是表演的问题了,这一点“吾道不孤”,在和几位观众朋友交流时,得知他们也没有看到狗。戏剧最大的问题,是勾不起观看的兴致。这是比较奇怪的,一个戏无法吸引观众往下看,可能是匮乏悬念设置。悬念设置可以勾起观众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而本剧的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带出悬念,叠加的悬念之多,却构不成吸引力?究其因,是戏剧没有推进人物行动与命运。戏剧一开始就结束了。戏剧来到结束时,所有人、事都在原地踏步,毫无变化。

去语言化及其后果

在简介里读到《完美生活》和《事后烟》的创作灵感来自黎紫书的《余生》小说集,便去阅读小说。读后发现两剧“灵感来自”的程度稍有不同:《完美生活》确实是同名异作,只有那句唯一的台词是摘自小说;戏剧《事后烟》的多个关键情节,是参考了小说来编排的,但在现场看起来却是概念化的情节。我是读了小说,才“看懂”了戏剧。这似乎宣告戏剧是依附在小说身上,无法独立成品。

西北孤鸟/革语言的命,丢戏剧之魂
《跨年前5分钟》剧照。

但小说改编为戏剧,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改编方向。小说和戏剧的相似处:就是语言的应用。小说写人物对话与内心活动,也写环境、气氛;戏剧靠灯光布景效果等技术去制造环境和渲染气氛,但戏剧的核心信息:尤其是复杂的主题、冲突,人物关系、人物思想与行动等,都要倚靠语言来表现。而综观《练习簿》的3个戏,其共同点就是去语言——去台词化。但它们又不是哑剧或默剧这些风格化或高度依赖动作的剧种。因为我们没看到演员在肢体动作上的这种训练效果或表现力。废掉语言台词后的戏剧,只能靠肢体来表现,这对不具备哑剧或默剧训练背景,不熟悉这类艺术语汇的编导和演员,是极其为难的。这在编创部分必然会面对主题、冲突与情调等编排上的疏失;而表演的窘境,除无法精准表达人物外,还面对美感之匮乏了。

《练习簿》在革命剧场革语言的命,实际上是革了自己的命,丢失了戏剧之魂。因为,原来要给观众分享的重要信息,陷入了无效投递的困境。

更多文章:

在静谧中绽放力量——《爵士风华:WVC爵士乐队和姐妹仨》音乐会
吴伟才/失常的悲情天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 
新生代鼓声 震慑人心激荡舞台 
西北孤鸟/《鞋匠精灵》:环保童话的现代突围与叙事迷思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