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古晋笔记

|
发布: 7:00am 13/02/2023

日本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古晋

日本人

三马拉汉

日本园

依冈翔三

依冈章介

铃木

鸟居

蔡羽/依岡兄弟的三馬拉漢日本園

作者:蔡羽
蔡羽/依冈兄弟的三马拉汉日本园
2021年修復後的鳥居。

提及,通常人們直接聯想到二戰及其戰後經濟奇蹟,關注二戰以前日本和馬新地區互動者並不多。其實自1868年明治天皇繼位,推動歷史上有名的明治維新,南進思潮萌芽;到了1895年,日本跟大清簽署馬關條約,取得臺灣以後,更以臺灣為南進的據點,並和新加坡、馬來亞、、爪哇等地開始建立更多的貿易關係,移民也顯著增加。

根據1889年的文獻,最早抵達砂拉越的日本移民來自沖繩,尾隨而來的還有長崎、福岡和其他靠海縣份的移民,他們都是漁民和農民。到了20世紀初,有一些日本人已經定居砂拉越,曾經在1910年到訪古晉的林喜一(Kiichi Hayashi)留下這樣的記錄:這裡有大約60名日本人,其中大約20名男性和40名女性。我驚訝地發現,她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從事性服務和其他與之相關的不光彩的職業。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同胞出賣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給我們這個已經崛起成為舉世矚目的的國家丟臉,真是讓人難以忍受。

ADVERTISEMENT

記錄中提及的情況,和馬來亞的情況一致,這些女性主要是來自日本九州和西南地區的貧窮農村。

蔡羽/依冈兄弟的三马拉汉日本园
1938年Nissa Shokai職員和居住在砂拉越的日本人合影於三馬拉漢日本園的辦事處外。(圖:砂拉越博物院)
日本企業的南進

這位林喜一,當年是夥同依岡翔三(Shozo Yorioka)到砂拉越來物色土地以從事種植活動,目標是1萬英畝。依岡翔三是鈴木商店(Suzuki Shoten)的僱員,他的砂拉越之行得到僱主和臺灣日治時期第五任殖民總督佐久間左馬太(Sakuma Samata)的支持。

1910年10月,依岡翔三一行人沿著三馬拉漢河考察,認定這個距離古晉不遠之處,適合作農業發展用途。於是,依岡翔三正式向砂拉越白人拉者政府提出申請,並等候身在英國的拉者給予回覆。隔年12月,拉者政府批准了1700英畝土地,年期99年,依岡翔三卻在此時因身染瘧疾而辭世。

在依岡翔三去世後,其弟弟依岡章介(Shosuke Yorioka)接手了兄長的遺志,並創辦日砂商會株式會社(Nissa Shokai Kabushiki Kaisha),著手處理三馬拉漢園丘的事務。日砂商會株式會社稍後又在1913年和1918年,分別再獲拉者撥地各1000英畝,使得園丘面積擴大一倍有餘。

1928年4月份,日砂商會株式會社邀請當時的第三任白人拉者梵納‧布洛克前往日本非正式訪問,主要目的是考察稻米種植。砂拉越長期來面對稻米產量不足的窘境,梵納希望依岡章介提供協助,提高砂拉越稻米的產量和耕種技術。很快的,拉者政府再撥出1716英畝土地給日砂商會株式會社充作這方面的用途。

蔡羽/依冈兄弟的三马拉汉日本园
1990年代的依岡神社依然完好。(圖:黃安娜提供)
蔡羽/依冈兄弟的三马拉汉日本园
今日已經坍塌的依岡神社。

引入移民的開墾

拉者可能不知道的是,日本在1929年成立了殖民部,有計劃的推動移民事務,以疏解日本國內的人口壓力,並從各地獲取工業原料。日砂商會株式會社作為日本南進企業的先驅,其三馬拉漢園丘的成敗和表現是受到日本政府高度重視的,而日砂商會株式會社也盡力和日本政府保持緊密的聯繫。

這座園丘以種植橡膠、番薯、椰樹等作物為主,再加上稍後的水稻,產量非常可觀。管理這麼大的園丘當然並非易事,日砂商會株式會社先後從日本不同地方引進移民,但由於環境極為惡劣,能留下來的不多,導致墾民流動率很高,也經常面對經驗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人手問題,後來也聘用園丘附近的馬來人和原住民。

三馬拉漢園丘和古晉隔絕,因此有各種設備以便自給自足。園丘內有雙層樓的辦事處、商店、學校和診所,據說還有一個小型停機坪。距離辦事處不遠的一座山丘上,還特地設置了一座神社,依岡章介用以紀念兄長,並寄望神社可以保佑這座園丘。整體而言,這座園丘算得上是成功的,從而也帶動了其他日本企業在古晉其他地方設立橡膠園,人們統稱這些園丘為“日本園”。

全盛時期的日砂商會株式會社也在古晉印度街門牌11號設立辦事處,其底樓是日人松本(Matsumoto)醫生經營的診所,附近還有一兩家售賣廉價日貨如鞋子、服飾、腳車、縫紉機的商店。

蔡羽/依冈兄弟的三马拉汉日本园
日本園裡遺留的水槽至今仍在。(圖:黃安娜提供)
戰後的變遷

自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一系列的侵華軍事行動以來,南洋華社群情憤慨,居住在古晉的日本人也成了眾矢之的。到了1937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商店基本上在華人社區絕跡。太平洋戰爭全面開打,砂拉越在1941年淪陷,日軍佔領三年零八個月,到了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後,三馬拉漢的日本園就由一家名為Rubber Fundboard的公司接手。1964年,園丘再度易手,並且增種可可,這個時期天然膠的銷量也邁入了衰退期,風光不再。到了1993年,當時的業主決定改種油棕,“日本園”因而有了不同的景觀。

不久前馳行在這個充滿歷史感的老園丘,車窗外連綿不絕的老油棕芭透露了園丘面積之大,可以想像當年開墾之時的艱辛。就在油棕芭深處某個轉角,突然出現了一座紅色鳥居,那就是依岡神社所在,也是日本園最後的依據。在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Shinto)中,神社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社前面都會立一座鳥居,鳥居是神界和人界的分界線,穿越鳥居意謂著進入神的領域,往前走向神社。

這座鳥居原本已經淹沒在荒草藤蔓間,2021年由古晉再也扶輪社和東京羽田扶輪社攜手修復後才重現人前。我和友人穿越鳥居登上小丘,映入眼簾的是已經有些坍塌的神社,不過某些主體建築結構依然完好,呈現精妙的榫卯技術。我的手上有幾幀拍攝於1990年代的神社照片,當時看來仍完好。這一比對,更添荒涼感。

延伸閱讀:
二戰前的日本情報網
蔡羽/古晉老街經歷過的日本手
蔡羽/一個火車司機的老照片
蔡羽/金色石隆門的苦難和淚水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