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解決醫院人滿為患特別是政府醫院的窘境,除了期待官老爺們想出對策之外,身為公民亦可肩負起本身的責任,那就是從正確管道獲得正確健康資訊,並把它化為健康之道及實踐之,也算為解決醫院爆滿出一份力吧!
ADVERTISEMENT
每次看到營養輔助品或所謂保健品促銷時,總有那麼一句話常被引用,那就是“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大概就是現在不吃營養輔助品來養生的話,日後生病只能去醫院看醫生了。
營養輔助品到底是否這麼“神奇”呢?這答案是見仁見智,但這些年來有幸與醫護人員包括醫生、醫師、藥劑師、飲食治療師或營養師等接觸,他們都一致推崇健康生活必須做到飲食要均衡、運動要適量、作息要正常、睡眠要充足以及放鬆心情等,至於營養輔助品嘛,好像沒什麼印象的。但今天並非要談“養生”或營養輔助品,而是要談所謂“明天養醫生”這句話,也就是去醫院看醫生這回事。
根據維基百科對醫生的解釋是從事醫學業務的專業人士,經由研習、診斷及治療各種疾病、創傷等,促進、維持及幫助恢復健康,而專科醫生指的是特定的疾病類別或患者類型以及治療方法不同,比如心臟科中的電生理學(electrophysiologist),或眼科中的神經眼科(neuro ophthalmology)等,這類專科醫生可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醫療保健。
除了戰地醫生之外,最常見到醫生就是醫院或診所,正如上述所提及,醫生的職責就是診斷及治療患者的疾病或創傷,並讓患者恢復健康,因此當一個人感覺身體不適或生病,前往醫院或診所見醫生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可是又有多少人想過,其實國內大小醫院(指政府醫院)的爆滿,除了專科醫生及相關醫護人員的不足之外,國民亦有本身的責任,那就是缺乏正確的健康意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非傳染性疾病也就是所謂的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佔全球死亡人數的74%,這些慢性疾病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可能是遺傳、個人生理、所處環境及行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菸草的使用、缺乏身體活動、有害使用酒精、不健康的飲食以及患者無法獲得篩查、治療及護理等。
在眾多慢性疾病中就包括了我們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三高(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及慢性肺病等。正如古人所言“病從口入”,在面對慢性疾病尤其正確,因為大部分的慢性疾病與患者的不健康飲食與生活惡習有關。
比如喝酒,很多人都知道酒後會失去理智,殊不知從醫生角度,酒與7種癌症有直接關係,這包括了口腔癌、喉癌、咽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而想要避免癌症,遠離酒就是最好做法,可是有多少人做到呢?再來菸草所引發的炎症反應(inflammation)將增加肺癌機率,但有多少菸民會願意為此而戒菸呢?
至於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的形成,亦離不開患者的飲食及生活作息;很多時候當一個人若願意在疾病尚未嚴重時,著手改變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往往能做到逆轉病情,比如2018年在英國曾有一項大型臨床實驗,證實只要改變飲食及改善體重,初期階段的第二型糖尿病是可以逆轉的。
其實大馬國民有必要加強健康意識,比如該遠離哪些不健康的生活作息,如何做到飲食營養均衡,如何達到每週所需的運動量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健康知識,都是成就一個人的健康。而健康的人自然就無須去醫院“報到”,當然體檢仍是必要的,因為通過體檢可及早察覺身體有發出哪些訊號,所以體檢仍是不可忽略的一環。
總的來說,想要解決醫院人滿為患特別是政府醫院的窘境,除了期待官老爺們想出對策之外,身為公民亦可肩負起本身的責任,那就是從正確管道獲得正確健康資訊,並把它化為健康之道及實踐之,也算為解決醫院爆滿出一份力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