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我國醫療系統面臨了種種的困難。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付出和奉獻精神是有目共睹的。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必須做出更多的努力來積極解決醫療體系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ADVERTISEMENT
醫護人員短缺一直都是全球高度關注的課題。雖然人才外流在馬來西亞已是老生常談,不過以最近醫護人員外流的趨勢來看,這不禁讓我們擔心我國醫療體系是否能夠繼續負荷日益劇增的病患。馬大前醫學院院長阿迪巴不久前揭露馬來亞大學每年有至少30名優秀的醫學系畢業生選擇到新加坡就業。不僅如此,英國、澳洲、愛爾蘭等國家也在積極招募馬來西亞的醫護人員。可見大馬醫學系畢業生品質高,非常搶手。
其實,我國醫學專家在好幾年前就促請有關當局重視醫護人員外流的情況,並未雨綢繆,以避免出現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近日,推特用戶@ReformMYHealth採用大馬統計局的數據,整理了我國自2014年至2021年的醫生人數趨勢。我們得知,在私人界服務的醫生於2021年有激增的現象,從1萬5千人增至2萬人。另一方面,往年在政府醫院服務的醫生數量都大幅度上升,可是2021的上升趨勢放緩。除此之外,最近也有報道指巴生中央醫院的急症室綠區在某輪班暫時不接受輕症病患,而這已經是一週內第二次發生這種情況了。公眾被告知輕症病患可以被轉移至附近的醫療中心求診。該醫院的急診室因有太多病人湧入,超出負荷,再加上人手不足,才做此決定。回想起過去兩年社交媒體上流傳醫護人員集體離開衛生部的情況,我們現在逐漸看到一批接著一批醫護人員辭職的影響。
本地醫療新聞網站CodeBlue在近期做了一項有關醫護人員的調查,其中1652名受訪的政府醫護人員中,有高達95%的受訪者認為我國公共衛生系統正陷入危機狀態,而超過73%的醫護人員考慮離職。其實,大多數離開政府領域的醫護人員,往往會到私人界或國外發展,這說明辭職的理由離不開環境的因素。
然而,CodeBlue總編輯巫淑玲在調查報告公開幾天後透露,衛生部正在試圖尋找回答此調查的受訪者。衛生部領導層應該意識到,大多數受訪者都是對我國的公共醫療體系抱持希望。批評聲之所以響亮是因為希望醫療體系可以進步,而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因此,衛生部應該接納他們的提議加以改革,而不是懲罰他們。
我國醫療保健系統如今猶如病入膏肓,這情況是無法用普通的藥方補救。它需要內閣級別的參與,不單單只是衛生部一個部門的責任。我們需要是一個全面性的短、中、長期計劃來解決問題。
在短期內,衛生部必須馬上停止懲罰行動。反之,衛生部應該鼓勵醫護人員給於反饋,並且採納可用的意見。各個政府部門,包括衛生部、公共服務局,以及財政部必須為醫護人員提供有尊嚴的工作條件,這包括公正的薪酬、充足的人力資源,以及完善的工作設施和環境。這類的改善能鼓舞士氣,並平息醫護人員退出公共服務的浪潮。政府要邁出的第一步便是在接下來的2023年財政預算案中大幅度增加衛生部的撥款。
中期計劃則是,我們需要檢討政府醫護人員的僱傭制度。公共衛生服務目前的僱傭制度是,一些醫護人員是按合約僱用,其餘人是被永久性僱傭。這種雙體系制度存在雙重標準(合約醫護人員在津貼和福利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而公共服務局把合約醫護人員納為永久醫護人員的選擇標準並不明確,這無疑是讓合約醫護人員不滿的原因之一。借鑑澳洲和英國等醫療保健系統,每位醫護人員都是按合約僱用的;筆者想問這是否可以成為大馬公共服務醫療系統朝向的一個目標?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開始為長期計劃奠定基礎。我們需要成立一個直接向國會彙報的獨立醫療改革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必須制定長期政策,以及確保無論誰做政府,已擬定的政策都應被實行。第二,我們必須建立成熟的醫療籌資結構,以確保醫療服務能負荷日益劇增的病人量和經濟增長。這是因為我國人口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醫療保健成本也在上升。除了支付醫療保健的需求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僱傭更多的人力、以及研發和建設醫療設施等等費用。因此我們須要更新現有的醫療籌資結構。
在過去幾年,我國醫療系統面臨了種種的困難。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付出和奉獻精神是有目共睹的。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必須做出更多的努力來積極解決醫療體系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