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想明白了,優秀的人被群眾排擠,不是因為他們太優秀,而是因為他們看起來不合群;比如,這些人的行事作風和一般人有明顯不同,而讓別人把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自然有更多的機會挑出他們的毛病。足夠聰明的人會設法避開這一類外顯不合群的風險,而對此毫不避忌的人則顯現出對世事天真但心思純淨的意味。
老祖宗教你低調做人,不時刻強調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或是彰顯自己比他人優越。每個人的生活裡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容易,低潮有時,順境有時;我不曉得有沒有人性的本質這種東西,但可以確定的是,某些境況會引出人性裡的善,有些情況必然會導向人性裡的惡。
ADVERTISEMENT
而照顧他人的生存焦慮和自尊心,其實是一種保護自己的策略。人們打壓出頭鳥,有時不是針對某個個體的故意為之,而是一種不自覺的群體狂熱情緒。沒有太多人會時刻審視自己的生存處境是否符合某種自訂的倫理準則,也不太可能為了真理而放棄社群認同,更多時候我們都順著難以壓制的情緒湧動做事——而理性只是把我們稍微往回拉的微弱力量。
如果不想和這些複雜的人際往來打交道,也並非不可能的事。想要在群體裡高調地做自己,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設法讓自己有能力從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身上賺錢,或是用原始資本直接產生現金收益。如此一來,你就不需要謹小慎微地壓抑自己的個性,以求和身邊的“人脈圈”維持和諧的關係。
再來,你還可以讓自己身上擁有大部分人所欲求的資源,這樣身邊的人為了維持和你的關係,會願意忍受你的脾性。
然而,這兩個條件並不容易達成,因此大部分人採取的是第三種選擇:輕鬆交朋友找A圈子的人,談利益談生意則找B圈子的人,而這兩個圈子一般沒有交集。但你也知道嘛,講的比說的容易,日子久了兩個圈子難免會交疊,於是最後可能只有你的伴侶才知道你真實的性情。
人類這種生物,既需要依存群體、尋找同類來確立自己的存在,也同時需要區隔於他人的差異來找到感覺良好的自我。於是人們在群體互動中的各種表現,難免會滲出優越感的味道。心理學家阿德勒當初提出“優越感”這一概念時,曾認為這是人類應該要追求的目標,因為優越感代表的是一個人對自我能力與成就的自信。
保持頭腦清明的方法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程度的優越感,比如有些人覺得自己特別漂亮,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學歷亮眼,有些人相信自己聽的音樂更有品味,有些人為自己建立的商業王國感到志得意滿——你本來不知道自己好不好,但透過和別人比較之後確立了自己某方面的相對優越,你就找到了標杆位置。
如今,優越感已經被汙名化了。“人人生而平等”作為信念被普遍接受以後,真實世界的階級依然存在。世界變得複雜,人們的自我在群體裡互相碰撞,有些人或許是內心的自我意識已經過度膨脹,也可能是出於對自身不足的自卑與焦慮,他們開始透過貶低他人來求取自信心,“來秀優越感了”。
這裡面的問題是,他們往往只在自己處於優勢的領域和他人比較,忽略了他人的優勢,結果每一次的較量都加強了自己的信心,也同時讓他們的認知和真實情況出現了偏差。隨著這個帶有偏誤的自信心擴大,人們忘了如何發掘他人的閃光點,卻沉浸在狹隘的滿足感裡原地踏步。從這個角度來說,保持謙虛並非客套辭令,而是讓自己保持頭腦清明的方法。
曾和朋友到某國大使館申請入境簽證,現場人山人海,估計要耗一整天的時間。辦事人員公然索賄,說想要插隊嘛,可以,給錢罷了。朋友欣然接受,給了錢,10分鐘辦好走人。問他怎麼想,不會覺得在助長不公義的社會結構嗎?朋友說,我只在意自己有沒有被優待,選擇花點小錢就能做到,還省得我去套人情規則了。
嗯,我能理解。就像有時人們選擇主動去做一些不善良的事,也是出於某種恐懼之心,擔憂自己不被命運優待。他們相信,作為一個比較優越的人,可以享有更多身為人的權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