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應該把重心放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工作者這方面的技能,以推行全人教育來塑造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
威南一所中學的學生以破壞學校的設施的方式“慶祝”放長假的視頻在社交媒體引起關注,筆者相信這不是一起單一或偶發的事件。
ADVERTISEMENT
這起事件再次敲響教育改革的警鐘,同時也反映青少年問題的嚴重性。
破壞學校的行為可以有多種形式,包括違背學校的規矩、隨意吐痰、在圖書上塗鴉、在課桌上寫字、塗鴉牆壁、打破學校的窗戶、破壞學校的廁所和運動設施等都是常見的破壞學校的行為。
破壞學校的行為在歐美和英國也是普遍現象,2021年12月,在蘇格蘭就有一篇報道指出,當地政府耗費超過50萬英鎊來修復倫弗魯郡區學校遭受的破壞。
在美國甚至有學生涉及縱火和暴力的行為,而這些破壞學校的行為會在學生畢業後帶入社會。所以,我們可以看見美國破壞與暴力的事件日益嚴重。
學生破壞性行為反映社會問題和教育的缺口,因為惡意破壞的動機可能是出自於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不滿與報復、尋求刺激、嬉戲、向朋友炫耀、遇到同伴的挑戰,或宣洩壓抑的情緒。
有鑑於此,學生破壞性行為不僅是教育和紀律層面的問題,也涉及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範疇。
在青春期的少年很容易被同伴影響而誤入歧途,大多數在學校的違法行為都是集體進行的,如抽菸、逃課、群毆、故意破壞。
參與集體違法行為是獲得身分認同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集體表達對學校規矩或老師教導方式不滿的一種訴求。
簡單來說,故意挑戰規範或反社會行為是一種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抗衡的表達;或可詮釋為對成人權威的反叛。因為這些所謂的“壞孩子”往往都是被忽略的一群,他們或是因父母忙碌而受忽略,又或者在學校上受到不平等待遇。
無權無勢的他們不能公開反抗,所以只能透過破壞行為來宣洩情緒;希望透過這些行為引起他人的恐懼與關注來提高他們自己的自尊心。
在美國有一項研究顯示,一個具有破壞和攻擊性行為的人若沒有受到該有的懲罰,他會因此而感到愉悅並會加劇這樣的行為。
教育是任重道遠的工作,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中扮演育人的重任;老師不僅要確保教學跟得上進度,還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和壓力等身心靈的發展。
可是,不是每個老師都受過輔導等相關的訓練,所以欠缺有關知識和技能來指導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
有鑑於此,教育部應該把重心放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工作者這方面的技能,以推行全人教育來塑造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
筆者提倡“寬容而不縱容”的教育理念來更正與重建這些“問題學生”。因為他們是我們應該關注的一群孩子,我們應該看到破壞和暴力行為背後破碎的心靈,並給予安慰、輔導和歸正。
破壞學校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遠遠超過修復學校的成本,當中長遠的社會成本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