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你覺得周遭一切都失控,或我們說的Everything went wrong是什麼時候?這種時刻我們會想到情緒、關係,但身體呢,它看起來太被動了。然而,我們最早能夠與這個世界產生聯繫,其實就是通過身體。你看,嬰兒啼哭、吸吮手指或頭往後仰,都是情緒與需求的表達——他們的身動,即是與照顧者及這個新世界的互動。
那也是人最初對於生活,某種程度上的“控制”。對於身體的掌控,劇場演員、練習瑜伽、功夫的人必然高於常人,身體是他們把力量傳達給外界的工具,同時也是他們自己。那他們如何與身體共處?駕馭得了身體的人,又是如何駕馭自己?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梁馨元
攝影:本報 黃冰冰、受訪者提供
樂活瑜伽的楊建翃目前專注教流瑜伽和阿斯湯伽瑜伽,有助於清除器官毒素,能讓身體變得輕快強壯;劉匯芝則專注正念陰瑜伽和靜瑜伽,以靜坐、冥想方式引領大家看向內在。
前者是推向陽剛,後者則趨向放鬆,唯兩者一定要平衡。他們曾發現有學生一天上三四堂課,強迫自己疲憊以避免多想,但長期下去會處於脆弱的狀態。“過度使用身體,精神一直高昂,一旦生病就會非常嚴重。當他受傷了,還繼續逼迫自己前進,痛著做。”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兒子縯豐(豐豐)在楊建翃身上的那張照片前後拍了許多次,好幾回看似擺好了體式,小朋友有些忍不住地對媽媽說:“不行,我到極限了!”這時劉匯芝便讓他先下來休息,反覆好幾回,小朋友的身體到了一個較好的狀態,手腳也放在恰到好處的位置,這時他笑著抬頭說:“你看,如果找到了(舒服的位置)是不辛苦的啦。”
這道理簡單得小朋友都知道——在極限面前先喘一口氣,再經過不斷調整,最終找到一個舒適的方式。
知道自己的極限,時刻滿足於現狀
談起極限,你首先想到的會否是突破?彷佛再努力一點,突破了眼前的極限,就會有進步。我們總是期待進步。
對於身體的極限,自己往往知道,但不願說出口。在瑜伽教學中,建翃常常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不願意讓人家知道自己做不到,寧願受傷”。
現代社會追求速度,人們總是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及最簡單的方法完成一個體式,但他們認為,在瑜伽的世界裡有太多東西去學,“要永遠保持著滿足於現狀的心態,直到身心準備好再次挑戰更難的部分。現代人太難按部就班,不只體式,就算是冥想,靜坐的練習也是。”
大概到了三十幾歲以後,他們更清楚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應該停。
劉匯芝一出世即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幼時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中度過,荷爾蒙的影響亦讓情緒變得敏感,抗壓能力跟著降低。“所以要知道極限在哪裡,你自己能感受到情緒來和不來,但同時又很鈍,對很多事情的覺知和運動反應會比較緩慢。”
對情緒敏感的人,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教你鈍些,鈍些;另一方面她緩慢的,似乎卻是在——身體。
在瑜伽體式學習上,可能先生教了一個,其他人很容易便明白,但她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瑜伽教學上,起初教的是體位法,那時劉匯芝意識到自己的逃避——“會看到不喜歡,這時就要承認你不很適合做這件事。在這過程中要很勇敢,你會哭,因為你的本行就是這個,但發現自己不喜歡能怎麼辦?只好去轉變與尋找,需要一段時間。”
但這不意味著放棄,只是持續地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挪動身體,調整呼吸,彷彿和豐豐完成一個體式的方法是相同的。楊建翃熱愛冒險,除了瑜伽也愛攀巖,每週日早上會與孩子豐豐一同上攀巖課;劉匯芝則偏向靜態發展,休息時喜歡看戲、寫作、讀書,但她也知道自己需要更多的律動,以及下半身的訓練才能平衡。
攀巖有時會到兩三層高,剛開始楊建翃看到身體上的緊張與恐懼。瑜伽雖是在地面上,但他形容做起手倒立或後彎的動作時,也會有相同的感覺,時間久了都能鍛鍊意志與專注力,慢慢地自在。
從緊張到自在的過程,多少是克服了恐懼。但是不是每件事我們都需要去克服?
劉匯芝笑說:“我恐高啊,就算沒有克服這個,生活不還是好好的嗎?”我們需要的,是選擇適合與需要的事情來面對。
學習接受身體的不完美
“我們不是要成為全面的人,而是要成為完整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的,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每個人的身體結構都是獨特的——四肢的長短、位置、身形……學習瑜伽,追求的從來不是要學會每一種體式,也無需因達不到而氣餒。很多人覺得讓自己辛苦,用盡全力才有活著的價值,但他們認為,人們只是處在集體無意識當中,“有學生不斷地練習,在他的認知裡,要達到某個體式就應該這樣努力。但我更偏向於聰明地去做,聽自己身體的聲音,足夠耐心就能做到。”
“體式看起來很簡單,但好像也不簡單,只是要拿捏力度和分量。”對他們來說,良好的長期練習,是讓自己的狀態處於中間值,若一直處於亢奮,身體會過度消耗,容易受傷;若處於低迷狀態,又會出現許多問題。千萬記得,無需每一天都要求最好,因為身體的狀態每天都不一樣。
力,來自對身體的順應
瑜伽老師的力看似奇妙,好像輕輕一推便能幫助學生抬起身子,看向楊建翃的身體,亦能從他的肌肉線條感受到身體的內在力量。
那力從何而來?捏一捏自己手臂上的肉,你又感覺到什麼?對楊建翃來說,體式訓練上用對力、角度及方法,自然會形成肌肉的厚度。然而,力不全然來自肌肉,而是順應整個身體的活動。
楊建翃用身體示範,做倒立時,頭部往下推,身體則要往上延展,需要另一邊的力才能達到平衡。也就是說,只有一個方向的力不能成立,肌肉也無法發揮作用。
有往前的力就有往後,那是一種平衡與循環,就連樂活瑜伽館的門與標誌都是圓形的,代表無論走多遠始終要回到中間點。楊建翃的體式練習亦是如此,最終迴歸基礎。
停留與伸展:關照情緒,學會與痛苦共處
但他們兩人的力,是截然不同。劉匯芝的正念陰瑜伽著重“傳達”之力,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往內看,如靜坐、畫畫、躺臥,用輕柔的方式讓學生不牴觸。以往人們對靜坐的想像或許稍微刻苦,有時學生腳麻痺了,她說可以稍微移動身體來舒緩,或把腳伸出來,為什麼不?
正念陰瑜伽利用不同輔具,讓學生能較為輕鬆地停留在一個體式。停留的當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伸展一定能看見情緒,因為痛苦,呼吸一定先亂。”相反,楊建翃的流瑜伽因為體式的變換、推收過程較快,情緒來了就走,痛苦的流逝也是快的。
透過身體伸展,在停留中關照情緒——每個人看似在做一樣的事情,但每個人的思緒都不一樣,劉匯芝的角色便是引領學生溫柔地把自己帶回來。
當直面身心的痛苦時,我們該如何與痛苦抗衡?“不需抗衡痛苦,而是學會與它們共處。”
內心再多糾結,身體還是最直接
懂得和自己身體相處的人,往往更能瞭解“突破極限”與“強迫自己”的界限。身體是很直接的,只要你覺得痛,它會給你信號,告訴你需要停止繼續拉伸。
“痛、很想要吃一樣東西、太舒服,這3種狀態都要留意,也是身體給予最直接的信息”。
“如果我們想吃甜食,可能是腸胃不太健康;當我們處於弱的狀態,會驅使我們去吃根本不能吃的東西,這時就要小心,身體已經告訴你信息。”那是某種程度的剋制與放縱,剋制不都需要氣力?
聊起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在瑜伽體式裡他們注重的並非姿勢標準與否,而是從開始到結束,學生對收放的控制是否舒服。“太舒服會怎樣?就會無止境往前衝,覺得自己還能繼續,這時危險就來了,一旦失去控制能力,意外便會發生。”
身體不同部位會儲蓄不同情緒,瑜伽體式也能對應上,如倒立、後彎能解放憂鬱的心情,因倒立時血往頭部衝,幫助頭腦清醒,也能改善輕微失眠;很多不開心的情緒會儲蓄在臀部,於是伸展臀部能舒緩憂慮。
從身體伸展看見痛苦到舒緩放鬆,這似乎即是體式的開始與結束。“當身體鬆了,就多了空間,可以接受新的觀點。永遠留一個空間給自己,安全的措施與空間,預防意外的可能。生活也是一樣,當你太舒服,也記得不要讓自己太鬆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