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家庭

|

家庭生活

|
发布: 3:34pm 22/02/2023

沟通

孩子

霸凌

网络

父母

网络霸凌

叶洢颖

关心

家庭生活

多關心常溝通,與孩子一起對抗網絡霸凌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

2022年7月26日,一名網名叫依奈的18歲少女在已經確診抑鬱症的情況下,因不堪長期遭受網絡和挑釁,最終直播跳樓身亡。

然而,即使直播的畫面定格在一片藍天,網暴她的人們在聊天群裡依舊冷言冷語嘲諷和質疑她的死亡,甚至出現“去死”、“別復活”這種詞彙。

ADVERTISEMENT

讓人心寒的是,依奈的死訊一經確認後,這些人的反應並非反省、愧疚,而是抱團推卸責任。

而依奈做錯了什麼?

僅僅是在一款遊戲裡,將ID改成“拿不到金頭就自殺”,隨後沒取得金頭(一種遊戲獎勵)但沒自殺,本應被視作誇張表達的戲言,卻成了網民網絡霸凌她的“把柄”,不斷在各個社交平臺嘲諷她該自殺不自殺。

這群人多半是依奈的同齡人,甚至比她更小,其中不乏初中生,用詞粗暴、猥瑣、惡毒,絲毫不見丁點同理心,令人心生惶恐,驚歎現在的怎麼了?

根據聯合國的一項相關數據調查,10人中就有7人曾遭到網絡霸凌,三分之一因此自殘,十分之一曾嘗試自殺。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下一個“依奈”?或者避免孩子變成壓死駱駝的其中一根稻草?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陳啟基

相比起80後的我們,於網絡時代出生、長大的孩子彷彿更願意在鏡頭前展現和表達自己。

在YouTube搜索一下,就能發現不少孩子開設了專屬的頻道,上傳自己的作品,比如莫淑清今年僅8歲的兒子也是YouTube博主,他的作品包括自己剪輯製作的地理知識視頻、介紹玩具、自拍出鏡等等,這也是許多新世代兒童日常生活的縮影。

廣闊無垠的網絡世界可以是知識海洋,交友的天堂,但隨時轉變成烈火地獄,引來無數惡鬼纏身。

身為馬來西亞認證與註冊心理輔導師的莫淑清,在兒子開設YouTube頻道之前是否為他打過“預防針”?

她笑說,如今網絡發展迅速,許多並非在網絡世界裡成長的,對於社交平臺和資訊的掌握往往不及孩子,所謂的“預防針”,其實根本無從下手,因此日常建立的親子關係尤為重要。

“當孩子願意跟你分享學校、網絡裡遭遇的事情,如果有差錯,切勿第一時間就責怪他,否則以後什麼都不會跟你說。

多关心常沟通,与孩子一起对抗网络霸凌
莫淑清說,8歲的兒子也在運營YouTube頻道,除了視頻內容之外,她也會觀看底下的評論。

“反而要和他一起探討為什麼會有這個差錯?設法引導、調整回來,這比提前鋪排更重要。因為我們對網絡瞭解不多,你怎麼去防範呢?”

於是,從孩子口中得知他犯錯之際,即便怒火攻心也要先深呼吸,緩和自己的情緒,再與孩子一起探討犯錯的原因,接著耐心糾錯。

“讓孩子願意與你溝通,很重要。”她強調。

不做強勢父母

她認為,如今很難避免孩童接觸網絡,因此父母要很真誠地向孩子表達他們的擔憂、焦慮,千萬不要做強勢的父母。

因為一旦他們發現網絡上的資訊,比父母懂得多時,便會挑戰父母的權威。

“所以,父母要適時表達自己對網絡認識不足,但是看到新聞提及網絡霸凌,問問他在這個前提下,他的年紀還小,製作的內容適合被人評論嗎?”

“倘若孩子表示他可以接受被評論,那就要多問一句:假設是負面留言,會不會受傷?抑或是把評論功能關掉?”

教會分辨現實與虛擬

除了定期翻出兒子YouTube瀏覽記錄,母子倆也共同討論該視頻的內容、觀看該視頻的原因等等,實際上她的兒子在6歲那年已經向她要求開設YouTube頻道。

“我允許他8歲時開設,但前提是不能在他的視頻內容透露父母姓名,儘量避免拍攝到居家環境,以便被有心人士定位具體居住地點。”

在經過母子兩人商討後,決定了頻道的內容,在她的陪伴下,他展開YouTube博主之旅。

當然,她會監督每一條視頻以及視頻下的留言,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這種時候小朋友又會怎麼想呢?

“他很聰明,會刪掉那些不好的評論,也會關掉評論的功能。”

“他也很清楚知道,評論是評論,我是我。”

她指出,網絡霸凌是文字,可以在網上留存很長時間,比語言霸凌的殺傷力更大,所以要適當地協助孩子將“評論”和“本人”的關係分割出來。

分不清傷害行為

“不僅僅是在網絡,可能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你會發現在現實生活裡,很多孩子也是分不清霸凌、嘲笑還是批評。

“他們會用‘醜’‘呆’這種詞彙去說同學,所以就會跟他們講:也許是因為家中獨生的關係,當同學這麼說你的時候,可能沒想到會造成傷害。”

在這種時候,為孩子培養的自尊心往往能夠抵禦這些懷揣著惡意的語言。

儘管他做的每件事於成人而言不一定完美或有意義,可當他有成就感時,要給予肯定,比如她會肯定孩子在製作視頻時,願意付出的努力以及學習的新技術,肯定他的自尊感,而非盲目吹捧讚美。

當有留言嘲諷兒子丑時,她就曾帶著他站在鏡子前展開以下對話:

她問:“你覺得我醜嗎?”

兒子答:“你不是很美,但我還是很愛你。”

她笑說:“對啊,我們每個人不是很美,但我就是我,你愛我不是因為我很美。但同樣的,我愛你也不是因為你帥,所以我們要對自己長相有自信,愛上自己的身體,才能活出自己。”

她強調,切忌採用打擊式的“激將法”,要讓孩子感受到無論如何,他都值得被尊重。

多关心常沟通,与孩子一起对抗网络霸凌
莫淑清指出,網絡霸凌是文字,可以在網上留存很長時間,比語言霸凌的殺傷力更大,所以要適當地協助孩子將“評論”和“本人”的關係分割出來。
灌輸正確價值觀,不做霸凌者

每當在網上看到一些用詞猥瑣或惡毒的留言時,我不禁會思考若這些人的父母看到他們的言語如此粗俗無禮,恍如無下限的老色狼或小太妹,會作何感想?

反正,莫淑清作為母親是難以接受的。

“我們不能抓行為,而是抓核心,就是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是善的,不是惡的。有意傷害人家的話不要說。”

孩子受到同學影響也在所難免,所以家長的適時引導此刻就要發揮關鍵作用。

“有時孩子從學校回來,也會說朋友都這麼講,我為什麼不可以?我們就要抓回那個價值觀。

“告訴他,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多人會講這些話,做這些事,但我們可不可以說不呢?能不能易地而處,別人這麼說你時,你會覺得難過,那你對別人這麼說,別人也會傷心。”

她坦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可能遠沒有朋友和社會來得大,也只能從日常生活中盡己所能一點一滴地注入。

“現在的父母最難為的是,孩子的世界很大,可我們佔據的地方小。”

另外,當孩子們使用那些粗俗惡毒的詞彙時,極有可能只是複製粘貼地跟風,並不理解其含義,所以家長可逐一分析那些詞彙會引發怎樣的反應,以及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傷害。

“然後就問孩子,你想不想給別人這樣的留言?如果別人這麼留言給我,我也會很難過,我也不想你被這麼對待,沒有一個人應該這麼被對待。”

從小培養同理心

她提到,這時代的孩子越來越需要同理心的培育。

“7歲至9歲是孩子是尋找自我認同感的時候,也是與父母關係最好的時候。此時,你不要去管理他的行為,而是培養他的同理心。”

怎麼培養呢?一切要從父母開始,當他開始懂父母、照顧父母、同理父母,他的同理心才會培育起來。

“這是由於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情感關係。你不要讓他去同理別人,別人跟他沒關係,他同理不了。

“比如我說你這樣對我,我會難過;我看到這樣的留言會傷心、害怕。通過情緒的同理部分,孩子就知道他不該這麼對別人,別人也不能這麼對他。”

讓孩子明白你的擔心

莫淑清提起,8歲的兒子因為開設了YouTube頻道而與一名經常給他留言的西班牙網民交好成為朋友,將聊天陣地轉移到聊天應用程式Discord。

這時候,她又怎麼做呢?偷偷看兒子的聊天記錄嗎?

No,no,no,這是最下乘且破壞親子關係的做法。

她得知後,便向兒子強調:“你能說這是秘密,我可以不看,但是你這個年齡擁有秘密,會讓我更恐慌、更擔心。”

聽了母親的這番剖白後,他同意讓她查看聊天記錄。

“我看聊天記錄,他們之間的言論是胡說八道的。我就告訴他,在不暴露身分、地址、年齡等真實信息的情況下,即便是網絡交友也要真誠,不能欺騙對方,不能吹得天花亂墜。

“在這種陪伴的過程中,他一定會出很多這種差錯,可就是要慢慢拉回來,調整回來。”

如果因為擔憂和焦慮而採用強硬的手段禁止孩子上網,可能會適得其反,且並非長久之計。

“在給孩子手機之前,會跟他說明,我不會阻止你在網上的動作,但你必須告訴我你在網上發生什麼事。”

更多文章:

家有失智者 照護有竅門
錯戴耳機聽力受損 
請尊重孩子的隱私,性教育啟蒙 從生活中貫徹 
留不住生命,把愛留給家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