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4日綜合電)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說,她感覺到歐洲人對中國的誤解在加深,最主要的原因是,當他們因烏克蘭問題陷入深深的安全危機感之時,對中國態度和政策缺乏瞭解。
澎湃新聞週四(23日)報道,傅瑩說,在她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不少歐洲人談到,近2、3年很少有機會直接聽到中國人介紹和解釋國家的政策與做法,導致社會上的對華認識更加被偏見所影響。他們覺得,現在歐洲與中國的關係進入一個更加困難的階段,出現問題時往往讓矛盾和分歧蓋過合作。德國學者提醒,歐洲與中國的關係已到“臨界點”,雙方應該認真面對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ADVERTISEMENT
談到歐洲的對華政策,傅瑩說,歐洲人受到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影響比較大。德國也在制定自己的對華戰略,其中一個核心提法是把中國定義成“制度性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ry)。對於systemic一詞,歐洲人指的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問題。另外,rivalry的含義比美方提出對華競爭時用的competition(競爭)這個詞還要重,有非此即彼的零和含義。
傅瑩一行人在與德國官方和智庫人士的討論中,一再質疑了德方提出的與中國進行“制度性競爭”的意圖,要求德方解釋對競爭的終局構想。傅瑩說,德方似乎從未深入考慮過這個問題,或者不願或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她反問,提出與中國進行“制度競爭”,目的是爭出制度的優劣嗎?還是德國設想的是“制度的替代之爭”?
傅瑩還提到,雖然德國乃至其他歐洲人在意識形態對中國很難認同,但是各方對溝通不牴觸,非常歡迎和期待。他們對中國的涉歐政策存在許多不解和困惑,會提出一連串問題希望中國代表團作出解釋和說明。
對於中歐關係中有些矛盾是否已成死結,傅瑩認為,關鍵在於能否誠懇相待、坦誠溝通並付諸行動。她引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發言說,中歐關係關乎全球格局穩定和亞歐大陸繁榮,值得雙方努力維護好、發展好。
對於中美關係,傅瑩認為,美國改變對華態度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對快速成長為世界大國的中國產生了深深疑慮甚至恐懼,害怕中國擁有更多世界權力,從而挑戰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美方與會者可以說是“逢中必反”,中國的意識形態、經濟政策、對俄關係都成為他們指責的標靶。
傅瑩指出,歐洲學者認為,讓美國焦慮的不是中國在做什麼,而是中國的存在本身(who you are),讓歐洲焦慮的則是中國在做什麼(what you do)。
傅瑩在文中指出,美國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大談俄羅斯對西方的威脅,誓言支持烏克蘭戰鬥到底,顯然在充分利用當前危機實現再度凝聚跨大西洋緊密關係的目標。提到氣球風波,她指其他國家的人談及時都忍俊不禁,感嘆中美關係怎會變得如此脆弱。
另外,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週四推特說,中國日前發佈的所謂美國霸權報告是“粗暴的宣傳,不是大國應有的風範。”
他表示,美國隨時準備好,進行有意義的合作,來解決共同的全球挑戰。有分析認為,中美雙方仍有溝通,關係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