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種族、宗教、文化,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我們,是否真正瞭解其他族群?
為了推動獨中學生認識和理解其他種族和宗教的文化,董總推出“華文獨中多元文化活動經費補助計劃”,以協助獨中推展多元文化的認知。
ADVERTISEMENT
在2022年,共有3所獨中獲得了經費補助,並以各自的方式來推廣多元文化。
這3所獨中分別是馬六甲培風中學、檳城檳華女中以及沙巴建國中學。
培風中學辦展覽
講解原住民求學概況
培風中學是以原住民作為活動主題,舉辦了一個名為“我們與學校之間的距離”的展覽。
該展覽聚焦在“住家──學校”之間的距離,旨在引導觀展者探討原住民孩子在求學路上所面對的各種問題。
培風中學學生李俊昱表示,以原住民作為展覽的主題,是因為在舉行展覽的數個月前,他與同學們有幸參與一個原住民社群舉辦的分享會,瞭解到原住民所面對的問題。
原住民主要面對交通問題
“我們發現,儘管原住民是馬來西亞的族群之一,但我們當中仍有大部分人對他們知之甚少。在該分享會中,我們受到了很多的啟發,所以我們希望可以瞭解更多有關於原住民的事情,以及原住民社群所面對的問題。”
該展覽以原住民女性撰寫的書《我們也有上學的權利》(Kami pun ada hak bersekolah)作為基礎,原住民女性在該本書中展示了她們在學校的個人經歷與挑戰,同時涵蓋了她們對改善原住民學生教育狀況的願景。
他指出,大部分原住民因為都是生活在內陸地區或森林內,因此在上學時,交通是最主要的問題。
展覽分4個展區
“我們把這個問題作為展覽的起點,接著進一步討論其他有爭議性的問題,如來自其他種族背景的教師和學生對他們的偏見,以及學校內發生(在原住民身上)的霸凌事件。”
他指出,該展覽共分為4個展區,在第一個展區內,他們從《我們也有上學的權利》書中選出6個個案,讓觀展者可以理解原住民在求學之路上所遇到的困難。
“木薯計劃”徵募書籍
第二個展區則是向民眾徵募書籍,這些書籍都會被送往啟牖小學。
他透露,啟牖小學有多達20%的原住民學生,而這項計劃被稱為“木薯計劃”。
“我們相信一定還有另一個方法來把知識帶給他們,所以我們推出了木薯計劃,收集了適合小學生的書籍。”
而第三個展區主要是為了讓觀展者瞭解半島原住民的分支,以及其語言、生活和文化。在該展區中,除了透過影片讓觀展者認識基本的原住民語言,也展示原住民在森林生活時會用到的工具和草藥。
最後一個展區是結語,展示了該展覽與聯合國17個永續發展目標之間的關聯,並提供反饋和體驗區讓觀展者填寫他們的感想,以及讓觀展者免費領取《我們也有上學的權利》。
他表示,通過展覽的舉辦,他才真正瞭解到原來原住民是一個沒有受到重視的群體。
讓同學瞭解原住民弱勢生活
“他們有很多弱勢的地方,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們都瞭解很多。”
為了讓遊覽者能深入瞭解原住民的生活,展覽也提供了導覽活動。
“導覽活動可以讓他們更加的瞭解,因為我們會提到原住民被霸凌的問題,提到原住民跟馬來人到底有什麼區別,還有原住民在政府眼中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導覽活動可以更加細微地帶出這些問題所在。”
而在舉辦展覽期間,最令他難忘的是在一次的分享會上。
他說,當時有一個華人、原住民混血兒需要上臺說話,並且想在發言中夾雜一段華語的致詞,但因為不太熟悉華語,所以跑到他的同學身邊,請教該名同學。
“那時我剛好坐在那名同學的隔壁,看到他(混血兒)過來問一些華語字怎樣念時,我忽然覺得就像是不同的話語正在互相碰撞出火花。
消除偏見與刻板印象
“當下我覺得我們都是需要互相理解的,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東西,他們也需要理解我們的東西,不然很多刻板印象是無法消除的。
“我們之前也覺得原住民就是馬來人,但其實不是,所以我覺得溝通是我們這場活動要帶出的主旨。通過溝通,我們可以消除很多偏見和刻板印象,接著我們要做的就是消除不平等,讓原住民能得到更好的對待。”
檳華女中倡文化交流
認識大寶森節慶祝習俗
檳華女中則是以大寶森節和椰子作為跨文化活動的主題。
這項名為“點椰成寶”的項目,主要傳授有關大寶森節和椰子的知識,同時也加入了環保的概念,讓學生意識到在慶祝佳節時所產生的垃圾問題。
檳華女中老師楊百欣指出,老師們是在華文、馬來文、美術和美學科目的課程時間融入與此項目相關的課程內容,包括以文本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們認識椰子的由來;以手繪本的方式讓學生們去探索椰子的品種、用途與價值;在課堂上讓學生們瞭解大寶森節與椰子的關聯,還有大寶森節所產生的椰殼垃圾的問題;以及以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們討論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習俗節日所產生的垃圾問題。
而在這項目中最特別的活動,莫過於摔椰活動。
老師解釋摔椰意義
她指出,在摔椰活動中,老師們先解釋了摔椰儀式的意義,之後在讓學生親自體驗摔椰子的過程。在那之後,學生需要收集已被摔破的椰殼,廢物利用,將之製作成新的物品。
她表示,這樣一來,學生們會了解到椰殼是可以被重複利用的。在完成製作後,需要製作海報以進行線上宣傳,將相關知識傳遞出去。
楊百欣補充,該校之所以會選擇大寶森節作為主題,是因為檳華女中外就有興都廟,適逢每一年的大寶森節,該興都廟都會大肆慶祝。
“每一年的慶祝都是連續2、3天的,這連續的2、3天都會封路,令到來學校的學生都會面對塞車的問題,或是我們需要繞路才能到學校。
“他們每一年的慶祝都會有摔椰這些儀式,我們的學生也注意到這些。所以我們認為,要讓學生去了解他們的這些文化,還有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這樣一來,學生會有同理心,可以接納。
“而且其實我們華人本身也有(類似)這樣的遊行,人家做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麻煩,學生也覺得很麻煩,會去質疑說為什麼要為了他們的大寶森節慶祝而繞路,阻礙他們來學校,要辛苦2、3天,有時候是一個星期……所以我們想讓他們瞭解,為什麼人家會這樣做,他們就會明白我們只有這幾天會比較辛苦一點。”
多元種族文化教會和諧相處
她表示,我們的國家本就是擁有多元種族和宗教的國家,因此應該互相理解和有同理心,和諧地去相處。
“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去接受,就算我們學校附近有這樣的廟,每一年都要經歷這些,但我們要保持一個尊重人家、接納人家的態度。”
至於融入環保概念,是為了要讓學生們瞭解如何在保存文化的同時,與綠色概念相結合。
她說,目前世界都走向提倡環保的方向,但與此同時我們在慶祝文化節慶時也會產生垃圾或廢物,因此出現了有關在提倡環保時,文化是否會被犧牲掉的疑問。
“如果我們不想一個好的方案來進行環保的話,我們可能就要被逼摒棄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特意將這兩個聯合在一起。”
辦“原住民青年日”玩遊戲
讓學生與原住民交流
沙巴亞庇建國中學則是透過董總提供的補助,參與由沙巴社區夥伴組織信託(Pacos Trust)和原住民青年理事會(Majlis Belia Orang Asal)在沙巴蘭瑙舉辦的“沙巴原住民青年日”。
在該活動中,學生們除了獲機會參訪當地的鄉區,也能親自嘗試11種傳統遊戲。
沙巴亞庇建國中學老師林訓兆指出,透過這項活動,學生們得以與原住民有實際的交流。
他坦言,活動剛開始時,學生們都還比較拘謹,不敢上前與原住民談天。
“他們在舉辦這些活動方面很有經驗,他們可能也明白,所以剛開始我們是一起的,中午的時候慢慢分開我們,到最後的時候就已經把我們打散,每個人被分去一組。
鼓勵嘗試與友族交流
“所以你不得不去講馬來文,跟其他隊員(互動),這對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嘗試,因為他們剛開始是不敢講的,只跟自己同種族的人講話。
“所以這活動讓他們擁有真正去做交流的實際經驗,跟其他種族說馬來文,而不是隻用馬來文來寫和讀。
“要踏出那一步,戰勝自己的恐懼去跟別人講話,對他們來說不容易,因為在行管令(MCO)期間,他們被封在家裡,要跟老師說話已經很難了,還要去跟其他友族說話就更難了。”
他也坦言,要勾起學生的興趣去參與這一類活動並不簡單,因此他僅帶了6位感興趣的學生前去參與。
在當天的眾多活動中,令他最難忘的則是玩11種傳統遊戲的環節。“每一種遊戲都能進一步去拉近與隊員的關係。”
學生難忘傳統遊戲環節
受訪的另外兩名建國中學學生,也異口同聲表示他們最難忘的是傳統遊戲的環節。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建國中學學生李雪琴說,以前只可以透過課本和書本去認識傳統遊戲,因此此次能夠親身體驗和感受傳統遊戲,對她來說是一個很棒的經歷。
她說,她之所以報名參加這項活動,是想要嘗試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感受城市外的生活節奏。
建國中學學生廖睿賢表示,在活動期間被迫使用馬來語交流,對他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