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so是印尼肉丸湯粉,湯頭永遠都是清湯。它跟中式清湯粉面有八分相似,肉湯裡下包菜絲、芹菜和青蔥,撒一撮油蔥酥,自選粉或面,加上肉丸,有時候還會有一塊釀豆腐。感覺八分相似,是因為bakso乃是二三百年前從中國南方傳入印尼爪哇的食物,名字源自福建話“肉酥”,意思就是肉丸,備有牛肉丸、牛筋丸、雞肉丸、豬肉丸、魚丸等不同種類,但在本地吃到的幾乎都是牛肉丸……
小公寓對面有一家爪哇移民開的小店,不叫warung(小食攤),而叫toko(商店),查了一下資料,說這名詞衍生自福建話“土庫thó͘-khò͘”,意思是“倉庫”。
ADVERTISEMENT
這家店,說是小店,其實只有半爿店,半爿店再分二,一邊賣印尼脆餅、冷凍肉丸和雜貨,一邊賣肉丸湯粉和香料炸雞飯。每次光顧,我都是店裡唯一的華裔,連馬來人也不多見,看來看去都是印尼人。像這樣的小店,對想要踏出第一步認識印尼飲食的人來說是最好的起點,因為煮的是印尼人,吃的也是印尼人,原料還能在店裡買到,讓人從廚房開始瞭解一樣食物。
店裡只賣兩款食物,都是再普遍不過的印尼庶民小吃,合乎大眾口味。帶不能吃辣的小朋友幫襯時,我會幫他們叫bakso。
bakso是印尼肉丸湯粉,湯頭永遠都是清湯,不會突然出現辣湯。它跟中式清湯粉面有八分相似,肉湯裡下包菜絲、芹菜和青蔥,撒一撮油蔥酥,自選粉或面,加上肉丸,有時候還會有一塊釀豆腐。剩下兩分不像的,大概就是湯裡多了香料增香提味以及肉丸堅韌彈牙的口感了。
感覺八分相似,是因為bakso乃是二三百年前從中國南方傳入印尼爪哇的食物,名字源自福建話“肉酥”,意思就是肉丸,備有牛肉丸、牛筋丸、雞肉丸、豬肉丸、魚丸等不同種類,但在本地吃到的幾乎都是牛肉丸。
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bakso總是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客家人說它像客家牛肉丸,潮州人說它像潮州魚丸冬粉湯,還有臺灣人索性把它叫成貢丸!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同樣是肉丸,但大家追求的口感卻大不同。
我們追求爽嫩彈牙,不喜歡太結實的肉丸,但印尼料理向來不怎麼推崇滑嫩的口感,許多肉類都是先煮後炸,特別入味,但肉質乾柴。bakso也不標榜滑嫩,絞肉里加入在我們看來是過多的樹薯粉、泡打粉等,用魚露和香料調味,做出來的肉丸堅韌紮實,嚼勁十足,味道濃厚。
肉丸本身不是渾圓的,尤其是個頭較大的蛋肉丸、產子肉丸、爆竹肉丸等,都有意無意地留著用雙手虎口掐出來的不規則收口,感覺樸拙敦厚。
花式繁多的印尼肉丸
印尼肉丸花式繁多,除了各種尺寸的肉丸和筋丸,還有裹著水煮蛋的bakso telur、包芝士的bakso keju、暗藏火辣參峇的bakso mercon、肉泥釀在豆腐裡的bakso tahu等,而最吸睛的要數取名為bakso beranak的巨丸。
beranak直譯是“分娩”,bakso beranak就是“生孩子的肉丸”了,名字讓人驚心,說穿了就是大丸包小丸。這身懷六甲的丸子大如拳頭,孕育著迷你肉丸、鵪鶉蛋和一顆水煮蛋,是名副其實的多產肉丸,一顆就把人吃撐了!
在印尼,比bakso beranak更大的肉丸比比皆是,bakso klenger是真正的巨無霸,有250克、1公斤、3公斤、5公斤等,一個比一個有分量,好像要餵飽全村人似的。
同行競爭激烈,想吸引顧客就得出奇制勝,除了丸子狀的bakso,也有長得像棒槌的bakso tulang rusuk。那是一支燉得軟熟、裹上肉泥的牛肋骨,既有肉丸吃,又有牛肋條上的筋膜、嫩肉和油脂可以啃,多重享受也。
印尼人這樣吃bakso
我曾經很好奇,既然印尼肉丸花招百出,但為何湯頭獨沽一味,只有清湯?明明是愛吃重口味的民族,為何甘心讓bakso歸於清淡?
後來偷偷留意小店的食客,才發現印尼人吃bakso跟我們很不一樣──
Bakso上桌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桌上的甜醬油、辣椒醬往碗內倒,甜醬油至少澆兩圈,辣椒醬也是兩圈,外加兩勺店家自調、辣得噴火的辣椒參峇,有的人還會再加番茄醬,然後攪呀攪,把清湯攪成紅黑色、味道又辣又甜又鹹的渾湯,才唏哩呼嚕吃起來,吃得大汗淋漓,直呼過癮!
我吃不了太辣,所以印尼人吃bakso的儀式感我永遠學不來,但我學會了觀察別人的湯碗,bakso吃完後,如果湯水是清澈的,哈哈,那肯定就不是印尼人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