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飽受疫情、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極端氣候帶來的動盪硝煙未散,長期以來的全球不平等情況也造成每晚有多達8.28億人在飢餓中入睡。
套用古代《孫子兵法》:“軍無糧食則亡!”若對糧倉的防衛重視不夠,大軍將陷入彈盡糧絕而潰敗。各國在面對諸多內憂外患之際,又該如何守住世界糧倉保命?
ADVERTISEMENT
全球糧食危機敲響的警鐘,不能充耳不聞。本篇專題將梳理世界糧食系統長期面對的問題及緊急現況,透過專家訪問,試圖拆解危機背後的原因與結構性問題。
博大教授:短期破壞須長期修復
“現在的菜越來越貴吃…雞蛋一下子有貨,一下子又空了,不穩定。”
“農藥和肥料越來越貴,我種菜的成本高很多!”
“什麼?豬肉可能又漲價?!”
糧食危機——這是從俄烏戰爭爆發後常見上熱搜榜的詞,作為世界及歐亞國家的主要糧倉,戰火已將全球糧食價格推至新高。尤其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小麥出口量佔全球的三分之一,兩國還佔了全球葵花子油出口的55%及玉米和大麥出口的17%。
戰爭平息,糧食危機就結束了嗎?
博大農業和糧食政策研究所所長法蒂瑪教授(Fatimah Mohamed Arshad)提醒,很多突發狀況可以在3天內爆發,影響卻是長期的。比如,疫情期間卡在蘇伊士運河的貨櫃船在短短几日就擾亂了全球運輸供應鏈,2011年日本福島縣發生核災事故至今留下的傷痕依舊驚心,而去年8月底發生的巴基斯坦洪災,幾天內的大雨就對該國約10%的人口造成了長期毀滅性的衝擊。
“每次提到這些事情是很心痛的,破壞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恢復。”更何況,這場戰爭還在持續,所帶來一籮筐的糧食危機後遺症明顯可見。
大馬B40佔68% 2023會非常艱辛
法蒂瑪教授嘆氣說,2023年會是所有人都非常艱辛的一年,即便面對通貨膨脹、經濟停滯不前,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依然會隨著人口的指數式增長而提高。
她表示,馬來西亞生產糧食所需的勞動力(外勞)、肥料、科技機器等都高度依賴進口,造成大量資金外流,但糧食總產量卻無明顯增加,利潤也很小。
“如果兌換美元利率、原油價格、肥料、交通成本持續居高不下,世界將維持處於價格高利潤小的狀態,身處國際市場的大馬,必然出現輸入性通貨膨脹。”
疫情、災難與衝突的堆疊導致世界邁向解決窮人糧食安全與貧困的永續目標變得緩慢,甚至倒退。“大馬在疫情期間,預計20%的M40群體變成了B40,全國約三分之二或68%的人口將處於B40水平,這讓我們在面對糧食危機的時候變得更加脆弱。”
糧食供應鏈中斷將更普遍
RSIS研究員:致價格上漲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糧食安全高級研究員鄧炳祥教授認為,世界糧食供應鏈的中斷情況會變得更加普遍,進一步導致一些出口國因為擔心國內糧食不足而頒佈限制出口政策,連鎖反應至糧食短缺和價格上漲。
他指出,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澳洲等糧食過剩及出口國,預計會繼續充當世界的主要糧倉,反之亞洲區域則繼續淨進口大多數食品,除了大米。
亞洲僅有世界三分之一可耕地
亞洲人口約佔世界60%,但僅有世界三分之一的可耕地和淡水資源,隨著人口增長和更多樣化飲食的需求,亞洲預料將需要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更多糧食,動物飼料亦是如此。
“亞洲對動物肉的需求將明顯增加,但飼料產量卻不足以飼養動物肉,所以亞洲將繼續成為大豆和玉米(動物飼料主要成分)的進口大國,小麥也是,亞洲對小麥的需求遠遠超過了產量。”
據估計,俄羅斯每年出口化肥超過5000萬噸,佔全球總量13%,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亞洲。
“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制定氣候適應戰略(climate adaptation strategies)以確保糧食生產,例如促進能夠適應山洪暴發或短期乾旱氣候的適應性農作物種植,我們也看到可控環境農業(CEA)技術應用,在城市和郊區建立高科技垂直溫室種植蔬菜。”
地緣政治使化肥價格上漲
農業首當其衝
世界上50%的食物依賴於化肥,三大礦物肥料分別是氮、鉀和磷。俄羅斯正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出口國、第二大鉀肥供應國和第三大磷肥出口國。地緣政治使化肥價格上漲,農業投入成本大大提高,連鎖導致較長期的產量下降及食品變貴。
像是俄羅斯為巴西化肥的主要供應國之一,俄羅斯的任何差池都將影響所有依賴巴西進口糧食的國家,更別說依靠農業維生的許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除了本地農民同時面臨肥料起價、馬幣疲弱、缺乏外勞等多因素而苦不堪言、衝高菜價,若參考大馬2021年統計局數據,我國也面對著其他高進口依賴的農產品如芒果(92.6%)、辣椒(75.1%)、姜(86.5%)和包菜(61.3%)水漲船高的價格,因此大馬人平日愛搭配辣椒吃的油炸街邊小吃也跟著提價。
1.93億人嚴重糧食不安全
人為衝突為主因
什麼是糧食危機(Food Crisis)?
不只是餓肚子,糧食危機涵蓋全球性的糧食短缺、產量銳減、價格飆升過快所引起的糧食恐慌,原因包括自然災害、乾旱、貧窮、戰爭或衝突、疾病及多種緊急事故。
根據《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1年的數據打破所有記錄,在53個國家及地區有將近1.93億人嚴重糧食不安全,比2020年增加了近4000萬人,有的甚至生活在難以取得水源的環境當中。
人為衝突是全球飢餓的最主要因素,佔嚴重糧食不安全人口的65%。持久的戰鬥迫使人們逃離家園面臨飢餓,也阻礙人道組織難以抵達社區救濟。據估計,在馬裡、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等薩赫勒國家(Sahel)有超過1400萬人需要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每4秒1人餓死 女性首當其衝
國際培幼會(Plan International)早前聯合逾200個非政府組織寫給全世界領袖的公開信裡指出,每天有多達1萬9700人死於飢餓,估計每4秒鐘便有1人餓死。
更令人唏噓的是,婦女和女孩佔世界飢餓人口70%。“食物匱乏的時候,女孩往往吃得最少和最後吃。隨著家庭和社區面臨壓力,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輟學,並面臨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性暴力、性剝削和意外懷孕的風險。”
疫情 戰爭 經濟衝擊多面夾攻
二戰以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當然,糧食危機不全然是俄烏戰爭的錯,世界性糧食危機早從1973年就開始喚起國際關注。回顧歷史,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初因為連續幾年的惡劣天氣導致穀物歉收,轉而大量購買穀物,引發戰後3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同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接踵而至的是石油和農資價格飆升、供應短缺,再加上南亞次大陸的季風減弱使情況惡化。
全球糧食價格在1972至1974年間大漲50%,世界糧食庫存銳減,穀物庫存降至年消費類的10%。再看最近20年裡就發生了3次全球性糧食危機:
2006年 – 2008年 |
全球範圍發生普遍性農產品價格上漲,主因是極端天氣,包括美國受颶風和熱浪影響,造成小麥、玉米和大豆產量下降,歐盟和印度則遭遇洪災及風暴。
2010年 – 2012年 |
極端氣候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美國遭遇暴風雪、龍捲風、乾旱影響穀類收成,歐洲面臨風暴打擊,印度出現高溫乾旱導致大米產量增幅從2011年的9.7%降至2012年的-0.1%。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作為西亞的糧食生產大國的農業受挫減少了國際糧食供應,帶動糧價上漲。
2020年 – 至今 |
冠病疫情造成全球失業率攀升、打斷供應鏈、經濟恢復不均衡,再加上猝不及防的俄烏衝突使更多人無法取得食物。2020年8月開始的拉尼娜現象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導致美國多地面臨10年以來最大幹旱,約69%的作物生長區都遭殃;印度也迎來122年最大熱浪衝擊小麥產量;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歐亞等地區也面對氣候災難並驅動國際糧價上漲。
下篇預告:世界人口達到80億,為何糧食產量連年增加卻依然喂不飽所有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