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林在《书边杂写》记买书经验。1949年初在上海,报上刊有谭正璧出售藏书广告。谷林收集周作人著作,希望谭正璧抄示书目,以供挑选。却得复信说,有二十余种,多为初印本,可以出让,代价白米五石,不过书目多,不暇抄写。意思清楚,要就全买,要就不买,不容别择去取。
ADVERTISEMENT
谷林断了念想,最后交易不成。当时物价一日数跳,对货币失去信心,谭正璧用白米换书。不给书名非不近人情,实则泥菩萨过江,别无他法。
大一时“国学概论”为必修课,吉隆坡上海书店有谭正璧《国学概论讲话》,很便宜,马币5角,立刻买了。当时也买他的《文言尺牍入门》,一样是5角,封底特价书标签,至今未脱落。这两本汉学入门读物虽然帮助不多,作者名字毕竟入脑。刷淘宝网页看到《煮字集》及《谭正璧传》,想到谷林所写一段,将两本书买下。
谭正璧不善稻粱谋,一生和穷有缘。写文章〈哭一个无知的灵魂〉,声泪俱下。“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心情和755年杜甫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相似。
1943年初,谭正璧第6孩子出世,是个女儿。妻子奶水不够,一天喂一次,本以奶粉弥补,价钱一月内却上涨数倍,最后以粥糜及白开水取代。一天早上醒来,想到孩子夜里不哭,以为母亲忘记喂食,饿得哭不动了。“看到孩子依然好好地睡在襁褓里,我用手轻轻向她仅存皮的脸上一摸,冰也似的冷。”立了十多分钟,热泪在颊上淌。
上海寸土如金,又为安置遗体烦恼,最后采取妻子表姐意见,晚上料理后事。“我亲手将孩子的尸体包裹好,放在一只小小的硬纸匣里,用绳子来捆绑好了,再由我亲自挟着出了门……找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她放下后,才像肩上卸下了担子……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把它收去埋掉。”谭正璧说。
在书中倾注了全部的感情
谭正璧好朋友杨荫深说他读此文,又流泪又悲愤,文章是“上等的杰作……不是读了叫人有趣就完结的。”撕心裂肺事不只一件,之前已被逼将一男一女送出。男儿由陆姓朋友领养,本名谭余,后改名陆寿筠。他写过文章怀念父亲,充满谅解:“兄弟姐妹多,母亲又常年患病,一家八口的生活就依靠父亲埋头写作卖稿维持,每天能喝上三餐稀粥已属不易之举。”虽然见不着早逝母亲,陆寿筠却有机会和父亲重逢。被送出去的女儿随养父母到台湾后,音讯全无。虽然设法寻找,未能了愿。
值得一提故事很多。谭正璧留下一百五十余种著述。涉及范围广泛,所作研究他分为学术概论、文学史、小说戏曲研究、人物传记、古书选注、文字学、文章选译、语法修辞、文章作法九领域,若加上小说、散文、诗词与剧本创作,笔耕之勤,让人一惊。
谭正璧之所以孜孜不倦写作,因为“家境贫穷,要靠版税养家”,并且“对所写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写时并不以为苦。”另外则因使命感,他告诉执教山东大学时学生璧华,因为对中国妇女几千年来被压迫的同情,所以撰写《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我在书中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的。”
谭正璧曾执教鞭,但是大部分时间以稿费糊口。他的研究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但也有朋友不堪其苦,以“迂”形容。文化大革命时他受尽折磨,1976年以后,生活一样不好。他和赵景深、杨荫深、陈汝衡、任中敏同列南方俗文学五位大师,却只有他晚景凄凉。失明以后,仍然坚持写作,由长女代笔。长女名谭寻,小学五年级辍学,母亲去世后代母职,未嫁。由于经常帮助父亲抄写稿件,摘录资料,打下国学基础。《谭正璧传》收金名文章,他说谭正璧晚年坚持写完《三言两拍资料》、《弹词叙录》、《木鱼歌、潮州歌、南音》。他为人作嫁,为学术牺牲,“就是不为自己想,不为女儿想。”
“螺居笔耕几沉浮,书海寻觅多甘苦,斟字酌句心血付,钩沉辑佚谱寒暑。”这是谭正璧一生写照。他求学之路不顺坦,曾在上海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及上海大学就读,但都没有毕业。却因为爱书写书,为自己开拓学术研究之路。
谭箎和他的双胞胎哥哥谭埙在家排行最小,战后出生,而能侥幸留在家中,没有送人抚养。兄弟姐妹没有一位埋怨父亲煮字生涯。谭箎说他对父亲的选择肃然起敬,他说他用10年时间完成《谭正璧传》后,才真正读懂父亲“不平凡的人生和他的著作中蕴含的思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