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林在《書邊雜寫》記買書經驗。1949年初在上海,報上刊有譚正璧出售藏書廣告。谷林收集周作人著作,希望譚正璧抄示書目,以供挑選。卻得覆信說,有二十餘種,多為初印本,可以出讓,代價白米五石,不過書目多,不暇抄寫。意思清楚,要就全買,要就不買,不容別擇去取。
ADVERTISEMENT
谷林斷了念想,最後交易不成。當時物價一日數跳,對貨幣失去信心,譚正璧用白米換書。不給書名非不近人情,實則泥菩薩過江,別無他法。
大一時“國學概論”為必修課,吉隆坡上海書店有譚正璧《國學概論講話》,很便宜,馬幣5角,立刻買了。當時也買他的《文言尺牘入門》,一樣是5角,封底特價書標籤,至今未脫落。這兩本漢學入門讀物雖然幫助不多,作者名字畢竟入腦。刷淘寶網頁看到《煮字集》及《譚正璧傳》,想到谷林所寫一段,將兩本書買下。
譚正璧不善稻粱謀,一生和窮有緣。寫文章〈哭一個無知的靈魂〉,聲淚俱下。“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心情和755年杜甫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相似。
1943年初,譚正璧第6孩子出世,是個女兒。妻子奶水不夠,一天喂一次,本以奶粉彌補,價錢一月內卻上漲數倍,最後以粥糜及白開水取代。一天早上醒來,想到孩子夜裡不哭,以為母親忘記餵食,餓得哭不動了。“看到孩子依然好好地睡在襁褓裡,我用手輕輕向她僅存皮的臉上一摸,冰也似的冷。”立了十多分鐘,熱淚在頰上淌。
上海寸土如金,又為安置遺體煩惱,最後採取妻子表姐意見,晚上料理後事。“我親手將孩子的屍體包裹好,放在一隻小小的硬紙匣裡,用繩子來捆綁好了,再由我親自挾著出了門……找到一個適當的地方把她放下後,才像肩上卸下了擔子……我相信一定會有人把它收去埋掉。”譚正璧說。
在書中傾注了全部的感情
譚正璧好朋友楊蔭深說他讀此文,又流淚又悲憤,文章是“上等的傑作……不是讀了叫人有趣就完結的。”撕心裂肺事不只一件,之前已被逼將一男一女送出。男兒由陸姓朋友領養,本名譚餘,後改名陸壽筠。他寫過文章懷念父親,充滿諒解:“兄弟姐妹多,母親又常年患病,一家八口的生活就依靠父親埋頭寫作賣稿維持,每天能喝上三餐稀粥已屬不易之舉。”雖然見不著早逝母親,陸壽筠卻有機會和父親重逢。被送出去的女兒隨養父母到臺灣後,音訊全無。雖然設法尋找,未能了願。
值得一提故事很多。譚正璧留下一百五十餘種著述。涉及範圍廣泛,所作研究他分為學術概論、文學史、小說戲曲研究、人物傳記、古書選注、文字學、文章選譯、語法修辭、文章作法九領域,若加上小說、散文、詩詞與劇本創作,筆耕之勤,讓人一驚。
譚正璧之所以孜孜不倦寫作,因為“家境貧窮,要靠版稅養家”,並且“對所寫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寫時並不以為苦。”另外則因使命感,他告訴執教山東大學時學生璧華,因為對中國婦女幾千年來被壓迫的同情,所以撰寫《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我在書中是傾注了全部的感情的。”
譚正璧曾執教鞭,但是大部分時間以稿費餬口。他的研究精神讓人肅然起敬,但也有朋友不堪其苦,以“迂”形容。文化大革命時他受盡折磨,1976年以後,生活一樣不好。他和趙景深、楊蔭深、陳汝衡、任中敏同列南方俗文學五位大師,卻只有他晚景淒涼。失明以後,仍然堅持寫作,由長女代筆。長女名譚尋,小學五年級輟學,母親去世後代母職,未嫁。由於經常幫助父親抄寫稿件,摘錄資料,打下國學基礎。《譚正璧傳》收金名文章,他說譚正璧晚年堅持寫完《三言兩拍資料》、《彈詞敘錄》、《木魚歌、潮州歌、南音》。他為人作嫁,為學術犧牲,“就是不為自己想,不為女兒想。”
“螺居筆耕幾沉浮,書海尋覓多甘苦,斟字酌句心血付,鉤沉輯佚譜寒暑。”這是譚正璧一生寫照。他求學之路不順坦,曾在上海省立第二師範學院及上海大學就讀,但都沒有畢業。卻因為愛書寫書,為自己開拓學術研究之路。
譚箎和他的雙胞胎哥哥譚壎在家排行最小,戰後出生,而能僥倖留在家中,沒有送人撫養。兄弟姐妹沒有一位埋怨父親煮字生涯。譚箎說他對父親的選擇肅然起敬,他說他用10年時間完成《譚正璧傳》後,才真正讀懂父親“不平凡的人生和他的著作中蘊含的思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