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變遷、糧食匱乏、營養不良影響著世界各國,另邊廂卻一直有浪費食物的問題。糧農組織估計,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在從生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中被丟棄或浪費,而這些糧食損失足以養活12.6億飢餓的人口。
胡靜怡(小胡)從2014年接觸光盤行動,開始走入小學校園鼓勵小朋友不要浪費食物,最近辭職後成立“森態”工作室,全心投入推廣食物教育,倡導永續飲食的生活方式。
ADVERTISEMENT
“糧食危機一直存在,聯合國每年都在喊各種大目標,其中一個就是解決糧食問題;我大量閱讀和看紀錄片,我越看越緊張,危機感越發強烈,因為環境的變化遠比我們破壞的速度來得更快。”
支持在地產品
我約了小胡在一家咖啡店見面,訪談前,她決定點一杯手衝咖啡。走到櫃檯,店員拿出包裝介紹兩款豆子,一個產自埃塞俄比亞,另一個是危地馬拉。小胡習慣性地在包裝上搜尋產品信息,緩緩地說:“兩個都不是本地咖啡呢……嗯……但這個是在馬來西亞加工的,就這個吧!”
有別於人們追求的色香味俱全,她對於食物的思考,始終離不開一個永續的消費概念——支持在地產品。
“飲食永續,是解決糧食危機的關鍵。”
也是SustainableX永續社區協會理事的小胡在馬來西亞長期推廣自然農耕和食物教育,或許是因為有製作兒童節目經驗,她總能用最淺白易懂又有趣的方式,從最簡單的土地到餐盤,再慢慢帶出食物背後一連串供應和消費鏈,喚起人們對糧食危機的醒覺。
“從食物的生產到如何讓剩食迴歸土地,包括是什麼促成一棵植物成長,整個食物鏈環節是我比較看重的東西。”
食物教育涵蓋食物營養、食安、飲食文化素養、食物產業鏈等,再延伸出廚房教育、可食校園、慢食文化等不同側重的教育單元。簡單而言,只要關乎食物跟人,都可納入食物教育的範疇。
從土地到餐桌 推廣光盤行動
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小胡擔任Happymove農耕光盤行動總策劃,帶著團隊走入雪隆區校園推廣光盤行動和展開短期課程和生活營,陪伴小學生手作環保、育苗、拔菜、烹調的過程。
食物教育不應只停留在紙上談兵,她設計的活動幾乎都需要讓小朋友親自動手。“種菜的時候,你會期盼它的成長,如果付出後發現收成不如預期就會感到失落,從中感受到食物得來不易,才會珍惜。”
她分享,自己在光漢小學展開的光盤行動重視不要浪費食物,先讓小朋友有一個種子概念,從認識土地、土壤性質、如何照料到最後的餐桌飲食習慣,都在引導小朋友動態地學習。
“只有土地才可以讓小朋友直接地感受,所以我嘗試找很多有機小農合作,到農田辦生活營。”小胡配合不同的受眾靈活性地設計教程,不侷限在狹隘的食物認識,而是圍繞飲食永續的核心。去年12月,她與環境教育平臺Let’sRE合作,到康樂華小合作舉辦3天2夜的《森活觀察家體驗營》,帶著小學生親手烹飪午餐同時感受大自然。她甚至到學校培訓老師,因為教育者才是關鍵人物,否則這個理念很難延續下去。
小朋友變“糾察員” 提醒父母
“我不是修環境教育而是念傳播,我一直希望自己做的東西是跟社會有聯繫的。”
小胡接觸光盤行動的契機,是8年前在一間多媒體工作室上班時正好遇上教育家張偉慈老師發起光盤運動,促使兩人首次的公益類合作,走入校園進行光盤宣導。
在構思策略上,她提議從在地食物開始,雖然本身不是學術性的人,但也因為籌辦光盤活動開始閱讀很多關於食物教育的書籍和紀錄片。她笑說:“我第一次破例看那麼多書,都是關於飲食文化和飲食教育的,無時無刻,起床便看書!就是為了找到答案,看這個東西(糧食問題)怎麼解決。”
2022年10月初,她成立“森態”工作室作為長期食物教育的平臺,主旨之一是教育大自然中的原食材,並嘗試跟不同的非政府和環境組織合作舉辦工作坊、生活營或分享會,主要對象是小學生。
當然,不是所有小朋友都能理解複雜的糧食危機議題或就此改變飲食習慣,但她更希望自己能為他們埋下社會關懷和人文關懷的種子,再拋磚引玉,引起更多人對糧食問題的重視。
“成效其實只有30%或40%,但這些都是正向的人,他們可能會在家裡的小地方、小土地開始實踐,由他們來影響更多人。”
她分享,一些小朋友上了食物教育課程後,回家還變成了“小小糾察員”,提醒父母不要浪費食物,要光盤!
“其實我們就是在用小朋友的語言,來告訴大人這些理念。”小胡也經常在活動中強調“不時不食”的理念,意指不是這個季節生產的食物就不吃、不是身體需要的不吃以及思考如何推廣在地食物。
國人對糧食危機意識 不高
即便體驗過冠病疫情期間的糧食短缺、搶糧、囤貨,但小胡認為,真正在意糧食課題的人還是太少,更多人是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
“我國社會對糧食危機的醒覺是不高的,除非有哪一天像全國行動管制令(MCO)時才會稍微感受得到食物再貴也會買,但人們也不瞭解整體情況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因為我們並沒有長期處於沒有食物的狀態。
“這是一個比較難感受的東西,要等到針刺到你的時候才會喊痛。”
除了珍惜食物,小胡未來的教育計劃也涵蓋飲食營養及安全,包括怎麼選擇食物、看成分標籤,甚至直接讓小朋友動手製作快餐和含糖飲料,從中判斷健不健康並區分色素和自然顏色等等。
除了貧窮導致無法獲取健康食物,城市現代病也逐漸受重視,如過胖、糖尿過高、心肌梗塞、生理機能老化等。根據大馬全國健康和病發率調查發現,我國每15人就有1人患肥胖症,有引起心血管堵塞的風險。此外,我國有390萬人患糖尿病、640萬人患高血壓。
盼環境食育 納入教育體系
小胡自稱是沙巴風下之鄉的孩子,從小跟大自然的關係很緊密,也會因目睹環境遭受破壞而痛心,這又與資源分配息息相關。
她以糧食農業為例:“你在某個田地一直種並索取別人的土地和水,但當慾望和需求減少,不需要種那麼多的時候,土地的老化是不是能比較緩慢,環境的破壞比較少,開墾的土地比較少?
“如果今天我們的社會沒有那麼強求得到什麼,是不是資源分配上就會比較均勻?這些都是意識問題。”而透過食育,人們才會思考到其他國家可能因為貧窮或分配不均無法獲得食物,從而產生同理心並付諸行動去“保護糧食”。
她認為環境教育和食育將愈來愈受重視,正如不少人積極推廣在地食品,並希望教育部未來能夠將這些理念納入教育體系或重要課程。
全球7.68億人在捱餓
仍有上億噸食物被浪費
目前全球體系中的食物充足,據估計,全球人均每日的食物供應量將近每人3000卡路里、85克蛋白質和90克脂肪,遠遠超過人類健康生活所需的新陳代謝量,而導致飢餓和營養不良的主因是貧窮及分配不均,也包括過度的糧食損失和浪費。
聯合國預測,全球人數將在2050年達到90億,2100年達到100億,而印度將在明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由於糧食分配不善,世界多個角落仍有非常多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為每日三餐掙扎。
全球從2019年的1.35億人,到目前89個國家的5.97億人沒有充足的食物,大部分位於非洲的貧窮人口。
諷刺的是,即便2020年全球有7.68億人長期處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狀態,每年還是有將近17%或上億噸的食物被白白浪費。《2021年糧食浪費指數報告》指,2019年全球共有9.31億噸的食物被丟棄在家庭、零售商和餐廳的垃圾桶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