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07/03/2023

经济

政治

科技

科学

矽谷

陈丽娟

文明

美国职场

【美国职场】当科技遇上了政治/陈丽娟

作者:陈丽娟

2020那年,美国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命令打压中国的应用程式,宣称其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隐患和威胁。我当时在职场,感受到中美关系空前的紧绷和冰点。中美两国的各方面正在角力的时候,让人不禁自问:“作为东南亚出身的华人,我的身分定位是什么?”记得当时有朋友调侃,我在美国科技大厂上班就是名副其实的“美方人员”,而又持有中国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历,身分可疑,这真是让我感到啼笑皆非。

 祖父从中国下南洋落脚新加坡。父亲完全不谙中文,上的是英殖民时代创立的英校,一生自豪自己参与了新加坡的开国建设。父亲坚持把孩子送到华文学校,并提醒我们身为“华人”需懂得自身的语言文化。岁月的巨轮推动着时代演进,中学毕业后,父亲建议我到中国留学,他说中国将崛起成为富强的国家。这之中当然带着他对中国的一些想像、身为华人对中国的期盼,现在回想他当年的说法,也确实有其先见之明。

ADVERTISEMENT

我因此去了北京清华大学上大学本科,然后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硕士班研究所。记得很清楚,大学毕业后中国迎来了北京奥运会;研究所毕业以后,中国经济正在腾飞,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逐渐崭露头角。辗转我来到了,并开始在科技大厂立足。带着中国及新加坡的学历,东南亚华人的身分,在苹果公司那几年,我常被美国同事误以为是中国人;中国大陆同事误以为我是香港人(因说流利粤语);被香港同事误以为我是台湾人。一开始大家都不会想到我是东南亚华人,直到自我介绍以后,大家才真正认识我的背景。在苹果公司审核部门里,我是属于稀有的中国两岸三地以外的华人,甚至有人说我是属于相对“身分中立”的“Chinese”。

 加入科技公司之前,我曾在美国人物身边工作,服务选区及涉足选举。进入科技公司以后,为了避免敏感,我几乎就不在职场里谈政治了。当时候,面临全世界提审的手机应用程式(mobile apps),我甚至怀疑,打压几款手机应用程式可以在政治上起到什么作用?很多的政治干扰让人忽略了技术的事实,而卷入了政治议题的各种喧哗取宠。

舆论哗然多于实事求是

当时,我的工作就是一份“实事求是”的工作,从技术构建上分析应用程式的问题。有人问我:你们真的不会有偏颇吗?我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科学不应参杂人为主观因素,科学体现的应该是客观的存在。当然,作为企业要在特定国家地区合法营运,就必须遵守该地的法律,任何国家通过的法案都需要遵守。

显然的,我虽然从政治圈转换跑道到科技公司,还是摆脱不了政治纷扰。我常提醒自己,判断一个科技产品功能该用科学和技术手段去解释;分析政策条文(policy guidelines)则需以普世价值观(universal values)、约定俗成的地方性文化习俗去解读。在科技公司里,我们应理性提供业务的阐述,而非卷入政治的各种阴谋论(political speculation),那便是工作上的专业。

2018年,脸书创始人兼总裁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脸书隐私危机的听证会上,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的答辩大会。那一次让我真正见识到,一旦科技背后涉及了其他的意识形态,足以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可笑的是,后来科技公司被政治势力缠上,我们还得使劲又以科学首发去论证:科学产品是如何不受政治干扰和支配。

我想,政治人物需要曝光率和选票,而科技产物如手机应用程式需要流量和受拥护欢迎,某种程度两者皆有着相似的需求。如何让政治回归政治、科技回归科学,是当代中美关系角力重要的课题。我们在两国竞争的紧绷时分,如何理性地让政治回归治国,科技回归发展国家所用,而非借似是而非、没有凭证的论述来打压科技的发展,这是让人期待的人类进步进程。

当科技遇上了政治,对一般的市井小民来说,舆论哗然多于实事求是。期待两个泱泱大国比赛的是文明的进步,而非对科技发展的打压;当科技遇上政治,应该有更融洽的应对,而非抑制彼此的科技发展。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