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研究數據的出現,長新冠的更多詳情將在未來被髮掘,情況也會越來越明朗化。但以當前研究數據來看,始終還是長新冠(或是“無症狀染疫卻沒被發現”)“偷食”,疫苗“當災”了。
ADVERTISEMENT
過去兩年多,許多有關在疫情時接種後出現的各種健康問題,在社媒群組並不罕見;大多數人對這現象的詮釋,多是“疫苗惹的禍”。
這裡必須強調:任何病痛和死亡案例,都必須予以最大程度的同理和悲憫,而不能以任何“疫苗嚴重副作用極低幾率”的說法,來糊弄、搪塞疾病和死亡帶給當事人和家屬的悲痛。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以偽科學假消息和謠言,來糊弄、搪塞真相的解釋。
許多疫苗接種後影響健康的的不良事件,和接種沒有因果關係,但卻因為大眾的不理解,加上有心人的特意捏造偽科學訊息和謠言的煽風點火,還有某些媒體的錯誤報道,導致民眾對疫苗的信任降低,進而讓焦慮和恐慌成為許多人的常態。
這一次的全球性大流行,帶給全人類太多科學新知識,包括俗稱“長新冠”(長期冠病症狀,Long COVID)的“冠病感染後綜合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世界衛生組織把“長新冠”定義為:染疫超過3個月後,持續的、無法解釋原因的疾病症狀,其中較常見的包括極度疲倦、睡眠問題、呼吸短促、胸痛、“腦霧”(brain fog,注意力難於集中、記憶力差、思考能力遲鈍)、關節痛、咳嗽、嗅覺失靈等(參見世衛組織的《COVID-19相關疾病的自我管理》)。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團隊曾統計了203個發生在人體10個器官的長新冠(引2021年7月《The Lancet》論文、2023年1月《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更讓人混淆的是,導致長新冠的原因,不一定是重症感染,輕症和無症狀感染,也一樣有患長新冠的可能;另,原本潛伏的不活躍病毒重新激活後,也有可能導致長新冠(引2022年3月《Cell》論文)。
再者,由於許多無症狀感染者的唾液快篩檢測(甚至鼻咽快篩)沒發現病毒,部分人其實並沒發現自己其實曾經“染疫”。依2021年一項使用近3千萬人數據的元分析,無症狀感染的百分比高達約40%(見2021年12月《JAMA Network Open》論文)。
可嘆的是,疫苗雖然無端背了長新冠(或“沒被發現的無症狀感染”)的許多黑鍋,但研究數據顯示,疫苗可能可以防止染疫後演變成長新冠。西班牙Universidad Rey Juan Carlos一項採用逾1千700萬人數據的分析建議,染疫前接種疫苗能減少患長新冠的風險。無論如何,必須注意這建議只獲得低水平證據支持,所以未來還需要更全面研究(引2022年11月《The Lancet》論文)。
當前研究數據顯示,全球約6千500萬人患有長新冠,而這數字還在逐日增長(見2023年1月《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科學家也發現四種可能提高患長新冠幾率的風險因子:2型糖尿病、SARS-CoV-2 RNA血癥、人類皰疹病毒4型(Epstein-Barr virus)、某些自我攻擊的自體抗體(引2022年3月《Cell》論文)。
就如其他種人類疫苗和藥物的極低風險一樣,疫苗嚴重不良反應的極低風險是存在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對它的不瞭解,或被社媒謠言等訊息影響,而道聽途說的把所有罪過一股腦兒推給疫苗。
就拿血栓這風險來說吧,先不談染疫得血栓幾率遠比接種疫苗高許多,真硬要比較的話,生活裡許多藥物,其患血栓(雖然性質有別)幾率都比冠病疫苗來得高,這包括口服避孕藥、荷爾蒙療法、懷孕,這是不是說人類就不應該避孕或懷孕了?又比如抽菸者比不抽菸的人有17%更高的靜脈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風險(引2013年9月《PLoS Medicine》文章),如果因為疫苗的極低血栓風險而完全拒絕疫苗,那為什麼人們對風險更高的香菸,反而沒有那麼厭惡?
理由很簡單:人們習慣性傾向人云亦云,而不是科學的理性分析。
隨著越來越多研究數據的出現,長新冠的更多詳情將在未來被髮掘,情況也會越來越明朗化。但以當前研究數據來看,始終還是長新冠(或是“無症狀染疫卻沒被發現”)“偷食”,疫苗“當災”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