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發佈: 12:00pm 10/03/2023

黃翠如

人物

吳天瑜

閨蜜

蕭正楠

樹洞

黃翠如

人物

吳天瑜

閨蜜

蕭正楠

樹洞

閨蜜吳天瑜是我的樹洞──黃翠如

馬來西亞對而言是個特別的存在,是個讓她能夠拋開一切壓力好好充電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她的好姐妹Debbie,“馬來西亞就像是我的‘(訴說心事的地方或對象)’,人生很多不如意或傷心的時候,我都會過來,對著我的好朋友哭過了,心情平復了就回香港。”而老公就是她的“人生導師”,助她釋放內心的陰暗面,帶領她走過人生低谷。

±M³X¶À»A¦p¡]°OªÌ: ¶ÀÄ_§g / Äá¼v: ¨¯¬`Ä£¡^
黃翠如自言不是浪漫主義者,拍拖第一天就告訴過蕭正楠不喜歡收花、不需要燭光晚餐,反而更崇向追求平凡的幸福。

報道:黃寶君

ADVERTISEMENT

攝影:辛柄耀

馬來西亞對黃翠如而言是個特別的存在,是個讓她能夠拋開一切壓力好好充電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她的好姐妹Debbie吳天瑜,“馬來西亞就像是我的‘樹洞(訴說心事的地方或對象)’,人生很多不如意或傷心的時候,我都會過來,對著我的好朋友哭過了,心情平復了就回香港。”而老公蕭正楠就是她的“人生導師”,助她釋放內心的陰暗面,帶領她走過人生低谷。

不少香港藝人都通過馬來西亞第2家園計劃來馬置產和生活,黃翠如也不例外,不過她笑言“未申請到”,但因為熱愛大馬,加上她最好的朋友吳天瑜、乾兒子Danton也在這裡,所以早已在大馬置產,物業則交由給好姐妹打理。她笑說:“雖然官方還未正式給second home我,但我已經把大馬當作是第2個家。”

在黃翠如的生命之中,是除了家人和愛人之外,另一種非常重要的關係。她笑說:“以前沒有拍拖,沒有Edwin(老公蕭正楠)的時候,曾預想我會來大馬跟Debbie買一間家,兩個人一起生活,那時候我會覺得,我沒拍拖沒結婚,她應該也不會有,怎知我們大家都結婚了,哈哈!”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2:00pm 28/04/2025
当个“杂学”艺人,曾宝仪:只做一件事的人生很无聊

“无论你多想为世界说什么话,你得先明白你是谁。”

因为主持人的身分,台湾艺人曾宝仪为众人所知。但除了主持的身分,她同时也是一名歌手、演员、写书的人……带着多重身分,她在不同领域切换的同时,也在回望自己。距离上一次到马来西亚,曾宝仪回忆说是20年前。那时她是来宣传专辑的少女,唱着很可爱的歌。

“过了20年我长大了,我已经是少妇了。”不间断透露出对马来西亚的念念不忘,问及缘由,她不假思索地说:“这里的人很真诚,那个真诚很直接、很简单,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存在太多算计。”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谭湘璇
视频:本刊 陈愐壮

讲座那日的人潮拥挤,在她意料之外,又不。

曾宝仪分享,每年都会收到马来西亚粉丝的留言以及来信。加上近两年,她更透过播客《曾宝仪的人生藏宝图》收获年轻听众。

“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

曾宝仪带着新书《生命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你自己》到第19届海外华文书市上分享并提醒,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宝藏。
将经历写成书分享“走过的路”

从《50堂最疗愈人心的说话练习》《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你自己》《一期一会的生命礼物》到《生命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你自己》,曾宝仪将自己在人生中的思考和所得,用文字一一记载。

她察觉,世界上所有人面对的问题相似,“我们都有亲情、亲密关系、学业跟事业的问题。人的困境都很像,和解、疗愈、放下自己、找到自己……”不只是诉诸方法,曾宝仪在书中详细记录“走过的路”。她认为,过程往往比结果来得重要。

“现在我们都太速食了,比方说1分钟之内要看懂1部电影、15分钟了解1本书……但你不会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懒人包,你就得扎扎实实走过每一天,才会变成今天的自己。”

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分享,源自她曾受惠于书。曾宝仪自小爱阅读,推理、科幻小说等书籍成了她接触世界的管道,“这十几年来,我看了很多心灵成长的书。我非常感谢那些作者,很赤裸的分享他们的人生困境,让我知道在这个宇宙中,我不是唯一suffer的人。”

曾经从别人的身上获得养分,她意识到经历分享的珍贵,或许能够帮助处于困境里的人出逃。

“如果我们都有共同的疑问,那就一起来看一下,我又是如何走过这些疑问。”

所有结果都是生活积累

从歌手、主持人、演员、节目制作人等多重身分,曾宝仪从不掩饰自己的“杂学”特质。

“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有一段时间我也很羡慕那些专精做一件事情的人,但后来发现我不是这种人。如果你让我只做一件事情,我会觉得人生很无聊。”她表示,人都必须认识自己,从中找到最适合的生活方式。

不要成为他人,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受访的当下,曾宝仪都一再强调。

美国艺术家安迪·沃荷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15分钟定律: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出名15分钟。随着网络普及,人们在镜头前获得关注的机会更大。光鲜亮丽的外表,流量变现,但这背后又有什么是大众不知道的?

“一个人会红或在一件事情上得到肯定和成就,绝不是因为只做对一件事。他可能做对了一百件事,刚好那件事让你看见。”她强调,所有结果靠的都是生活积累,不该只看结果忽略了过程。

曾宝仪曾参与录制的纪录片《明天之前》,短短4集,每一集40分钟的纪录片,单是筹备的过程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身为主持人,她阅读了一篇又一篇文献,看了一部又一部影片,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英语对话练习。

即便做足准备,但她仍得面对不同国籍的受访者,他们说的英语口音各异。在采访一个英国受访者时,她因此受挫,“虽然我听懂了每个字,但因为他用的文法非常难……做完那个访问,我马上就哭了。导演走过来拍拍我说,不用太在意,因为受访者想展示他很有知识,所以故意讲得这么难。”

正是靠着这一点一滴的累积,她感悟人生历程的珍贵。透过将这些经历集结成字,她想让大众了解,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人生也曾经历低潮,“他也经历过灵魂的暗夜,他也有很多犹豫怀疑挫折,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往前走。”

接下任务那刻的怀疑,准备过程中的付出,事与愿违的忍不住流泪……曾宝仪在挑战面前,不曾低头。

“我知道我想要完成什么,我不只是为了当下要过得很舒服。”在答应录制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节目后,她只能逼自己短时间跟上议题的深度,“我要在很短的时间读很多很多东西,做很多很多的功课。这样至少能理解采访者说的话和他们的困境。”

而曾宝仪天生的共感能力,在大多数时候也推了她一把。

阔别20年再来马来西亚,曾宝仪感动得流下眼泪。
共感能力是最强的工具

对于主持人而言,拥有共感能力也会被当作是缺点。

“有些人会说,你怎么比来宾先哭?但(共感力)很多时候是优点,因为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会知道他们说谎;或我会很清楚知道,这题他不想答。我不会硬问,因为每个人都有伤口。”

她不愿意为了工作,强行揭开他人的伤疤,亦不想因为5分钟的访问,坏了一辈子的交情。

“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跟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会把成为善良的人放在更前面。如果今天我主持不好,还有下个机会改进;但如果今天伤了一个人,我可能会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弥补。”

这也解释了,为何询及说话的技术,曾宝仪总是一而再强调:无需成为一个口才很好的人。

“我在这个圈子遇到很多口才很好的人,但我超讨厌他们,因为他们只说好听的话,我不需要好听的话。好听的话很容易学,但真诚的话不容易说,所以不需要成为一个口才很好的人。”

对比一篇华丽词汇的漂亮讲稿,受访人一个不经意地搓手一个真诚眼神,更能打动她的心。

“在我看来,最感人的永远都是无意间流露的瞬间。我在访问很敬重的前辈时,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看到他在搓手我就意识到,这一题不该再问下去了,到这里就可以了。”她更要求制作单位删除该片段,即便深知播出去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我还是得到了那个很珍贵的moment,全世界没有人看得到,只有我看得到,对我来说就是名场面。”无需流芳千古,或得到众人点赞,“在那个当下我看到很真诚的人,活生生的感觉。每当我觉得‘人好像就这样了吧’时,总是会有人出现告诉我:No,你知道的还太少。”

不管哪个年纪都要Have Fun

回首人生上半场,她不曾后悔年轻时的全力以赴。

“以前总会想说‘心里很缺’想填补心里某个洞,所以我必须过度努力得到肯定;但如果不是过度努力,我不会有这么多人生经历,不会见到这么多人,不会做这么多节目。”

在这趟证明自己的旅程中,曾宝仪从中也成就了自己。

“不管是上半场或下半场,我觉得都挺好的。这书里面也有说就是,虽说是下半场,也有好玩的地方。”同时,她鼓励年轻人不畏惧失败。在曾宝仪眼中,失败不靠评分机制计算,不是掌声大小或一份清单……失败不该由他人定义。一件事必须做了才有收获,在失败中学习,也是成功。

曾宝仪认为人生“Have Fun”最重要,年轻人要勇于尝试,即便失败了也是一种学习。带着新书来到马来西亚,曾宝仪希望众人“在跟这个世界沟通之前,请跟自己沟通”。

“不管做什么都要Have Fun。失恋虽然很痛苦,等你老到没办法爱,你就会知道‘被伤害’也是一种乐趣,因为我是真心喜欢一个人,所以才会有被伤害的感觉。当失去爱的能力,你会想念还有能力爱的自己。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年纪,都要Have Fun。”

更多【】:
新华作家尤今/在文字里只种向日葵,不种罂粟
黄水斌不让经典港片褪色 让电影镜头化作钢笔漫画
作曲家余家和/走访各地,采集自然之音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