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年前國內已經發生醫療機構網絡被駭客入侵事件,提升醫療機構的網絡保安系統以防止病人資料外洩是目前該著重的工作。除了知名人士的醫療記錄,一般人的病歷也可以成為商業工具,如糖尿病患者的資料和數據,可以賣給藥商、醫療機構。
ADVERTISEMENT
我國目前沒有法律監管這方面的資訊,但美國已經有了一項《健康保險攜帶與責任法案》(HIPAA),保護個人健康訊息,大馬也是時候看齊了。
報道:本刊 張露華
圖:受訪者提供
網絡安全服務公司LGMS創辦人馮宗福透露,早在5年前國內已經發生醫療機構網絡被駭客入侵事件,這幾年間也陸續收到私人醫療機構委託,檢測網絡安全配備,提高醫院網絡保安系統,預防被駭。
他透露,我國已經發生幾宗醫療機構網絡被入侵事件,把病人資料加密,讓醫院無法調閱病人資料,然後索取勒索金。
“之後醫院找我們幫忙,通過其他方法把病人資料解鎖,然後全面檢測醫院網絡安全漏洞,建議需要加強的部分,提高網絡安全的防火牆。”
他直言,大馬醫療機構對網絡安全重視度不高,直至發生醫院網絡被駭客入侵後才醒覺,重新審核及檢測醫院網絡系統,找出存在的漏洞,再加強保安堵住這些漏洞。
駭客無差別攻擊,該為醫療機構建立網絡監管
因此,他對我國至今還沒有設定醫療機構網絡安全監管感到擔心,因為目前我國的網絡監管條例只限於金融與電訊業。但今時今日的網絡駭客已經是無差別攻擊,只要用網絡作業,任何領域都會受到攻擊,更何況是關乎性命的醫療機構。
他表示,如今醫療服務已經走入數碼健康時代,從醫療設備到服務都已經是數碼化,甚至可以通過網絡鏈接來進行遠程診斷,當中是存在網絡風險的,所以近年來該公司接到不少醫療機構委託,檢測及評估醫院網絡系統的安全裝備,避免醫院數據、病人病歷和個資外洩。
他表示,數碼健康涵蓋醫院設備的數據、醫療服務到個人醫藥報告,若網絡保安功夫做不足,被駭客入侵,病人的醫藥報告會外洩,甚至被篡改,醫生使用有關報告診斷的話,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他認為,大馬的數碼醫療保安系統還是處於一個起步階段,至今仍沒有一項條例規範醫療資料,而醫療體制正加速朝向數碼健康發展,因此政府有必要快馬加鞭,認真看待這個領域。
馮宗福表示,網絡駭客已經來到一個無差別攻擊年代,設定系統自動化攻擊,所以任何機構或行業都可能被入侵。早在七八年前已經有不同領域,包括物流、醫療、電訊公司遭受網絡攻擊。他直言,過去傳統被入侵的行業以金融與電訊業為主,但現在幾乎所有行業都已經進入數碼化時代,包括重工業、公用事業如水電公司、醫院,只要是邁入數碼化操作都會有風險,不要再有錯覺網絡攻擊只對某個領域有危險,現在已經是無差別攻擊。
他舉例如之前多個政府部門發生資料外洩事件,包括MySejahtera較早前也有300萬份健康記錄外洩就是一個例子。當民眾個資外洩,可以賣給商業機構作為大數據分析,或被用作金錢詐騙,而最嚴重的就是醫療報告外洩,可能涉及人命傷亡。
“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醫藥記錄外洩事件,這些重要人物的病歷外洩可以非常嚴重,有心人士如要加害就很容易,所以醫療機構資料外洩更令人擔心。”
“即使不是名人,這些病歷也可以成為商業工具,如糖尿病患者的資料和數據,可以賣給藥商、醫療機構。我國目前沒有法律監管這方面的資訊,但美國已經有了一項《健康保險攜帶與責任法案》(HIPAA),保護個人健康訊息,大馬也是時候看齊了。”
馮宗福強調,網絡安全已經是生活一部分,除了個人要提高上網安全意識,商家更應該注重網絡安全,保護顧客個資。傳統上大家都認為駭客把目標設定在金融業,因為會造成很大的金錢損失。但也會對很多行業造成很大損失,如航空公司,一旦航空公司網絡被入侵,搗亂航班時間表,帶來的損失也是無法估計。
“物流公司也一樣。雖然物流公司不需要通過網站賣東西,但如果被駭客入侵,物流流程被搗亂,同樣造成嚴重損失。”
他重申,預防是阻止駭客入侵最重要的管道,先做檢測,確定網絡安全不要有任何明顯漏洞,否則被入侵才來挽救就太遲了。
醫療機構網絡若被駭,會造成人命傷亡
隨著金融詐騙案日益猖獗,國內一些銀行已經是每個星期都在做檢測,不斷加強防護。馮宗福形容,駭客的入侵工具很多都是自動化,而且很容易在網上找到免費工具,而這些工具就如槍械一樣,取得的人可以無差別掃射或自動化攻擊,很多人都會無故中招。當駭客取得這些資料時,就可以針對個性化的需求把資料賣給有需要的機構做大數據分析。
“有的人覺得個資外洩有什麼大不了,既不是名人也不是有錢人,但駭客把你的個資賣給別人,根據你的個資做大數據分析,然後就可以根據你的需求推售所需要的東西給你,這些都是無法從賬目中估計的損失,包括現在發生的這麼多網絡騙案,都是個資外洩的後果。”
馮宗福認同,在當今網絡時代中,醫院數碼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而自動化就是數碼化的其中一項功能,很多程序都會由自動化取代,所以必須確保網絡安全,這不只是涉及技術層面問題,而是整家醫院的存活,一旦醫院系統被搗亂,會影響手術時間、看診時間,醫護人員值班時間等等。
他表示,醫療是其中一個在被駭之後可能會造成人命傷亡的領域,另一個就是交通管理單位。如德國、日本火車系統都是自動化,如果駭客把班車時間混淆,後果不堪設想。
提供遠程治療的Doc2Us聯合創始人兼總執行長蔡偉民醫生則認為,網絡安全風險永遠都在,最挑戰的是我們不知道駭客有多先進,而業界的網絡安全設定都是根據“工業標準”(industries standard),即使是科技大公司微軟的網絡保安也是根據“工藝標準”設定。
“最重要的是那個機構有沒有根據工業標準協定的考核,一旦被駭客入侵,系統與技術人員能否馬上切斷鏈接,避免再次被駭,因為新一波攻擊很可能在1或2小時內再來,所以必須確保沒有被駭到的個資不會被駭!”
他直言,醫院系統其實很複雜,防護牆也很高,能夠駭到醫院系統的駭客道行已經很高,“而且世界上沒有最安全的系統,所以每一次被駭之後就要不斷的提高防火牆,因為我們做前線的永遠都較被動,背後的黑技術是主動,我們無法猜測駭客的心理,唯有不斷加強保安系統。”
他以該公司為例,為了防止病人個資或醫藥記錄外洩,除了做到符合工業標準的安全設置,也根據衛生部要求所有醫生與合作的藥劑師都必須在“數碼簽名系統”註冊,病人的電子健康記錄都是在區塊鏈處理,加深一重的保護。
“李顯龍個資及醫藥記錄外洩事件發生時,我還在新加坡服務,當時的確給我很大震撼,連總理個資這麼機密的資料也被駭,普通人更加不必說。”
MySejahtera改變大馬人對醫療個資外洩不重視的態度
蔡偉民表示,過往大馬人對於醫療記錄這一塊外洩不太重視,只注重會造成金錢層面損失的個資。尤其對B40群眾來說,健康記錄不是最重要,最擔心的還是金錢損失。
“但一個疫情下來,MySejahtera資料外洩事件,越多來多人開始關注醫療記錄外洩問題,所以當政府透露有意把MySejahtera私營化之後,人們都發出反對聲音。”
他直言,大馬醫療機構在網絡系統安全這一塊還有進步空間,但即使如新加坡已經做得足夠嚴密,也一樣被駭,所以安全系統是永遠沒有足夠的,只有不斷的提升。
他表示,民眾或許不自覺個人病歷是很值錢的資料,如果懂得使用,在黑市場可以賣到很高的價錢,駭客可以用這些來勒索醫院,或者專賣給黑市場,這些問題一直都在發生。
但他強調,保護健康資料不只是政府、醫院,使用平臺要加高防護,民眾自我警惕也很重要,如用手機下載遠程治療程式,事後手機沒有上鎖,輕易讓別人讀取到自己的醫療記錄,或把密碼設得太簡單,都會讓駭客有機可乘,所以保護個資是大家共同責任。
“醫療記錄沒有妥當保護的確有可能出人命,尤其是遠程治療在疫情前後產生很大變化。疫情之前我們一天開出的電子處方箋是500至1000左右,現在已經增加到2200,反映數碼健康的使用率已經日益普遍,所以保障病人個資更顯重要。”
儘管已經習慣遠程治療作業方式,但蔡偉民坦承,病人會覺得這管道與醫生互動不足,醫生需要花更多時間不斷與病人溝通,相反的,面對面會診會更快捷。
他也不諱言,並不是所有病例適合用遠程治療方法,如需要做檢查的病人就不能,醫生會把病人轉介到診所進一步診斷,所以提供遠程治療服務的醫生都有一份條件列表,清楚知道哪一類型的病人不適合遠程治療。
蔡偉民是在2017年創辦Doc2Us,而李顯龍個資洩漏事件是發生在2018年,這事故讓他與整個醫療領域有了一個新的認知,那就是無論系統多安全都有風險,沒有100%的網絡安全,只能做到減低風險。
“但遠程治療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我們無法避免,否則就是故步自封,唯有做到在進步的同時,也要確保自家的網絡系統符合工作標準規格。”
他表示,儘管發生MySejahtera資料外洩事件,但慶幸大馬沒有因為健康報告外洩而發生重大事故,其一是因為使用度不高,民眾對電子健康報告的認知也不完整,最後就是沒有涉及顯要人物健康報告外洩。他解釋,相比電子錢包,電子健康報告受關注程度不高,但相信未來兩三年人們會把注意力放在醫療這一塊,需要時間去接受,一如電子錢包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政府未來將立法管理電子醫療平臺
詢及政府方面有沒有針對數碼醫療安全作出行動時,蔡偉民透露,衛生部已經召集所有線上醫療服務提供者,瞭解業界的操作方式,以便將來立法管理電子醫療平臺。
此外,他提到,落實技術先進醫療保健系統的挑戰,在於生態系統的準備情況。這個生態系統由5個P組成,即患者(Patient)、提供者(Provider)、政策制定者(Policymaker)、付款者(Payer)和平臺(Platform)。
他表示,患者對於數碼健康解決方案的接受度和準備度是主要挑戰之一。目前公眾仍然將醫療保健視為一種面對面服務,難以接受虛擬平臺提供的醫療服務。
“人們心存懷疑,所以看不到線上諮詢的價值。”
蔡偉民認為,公眾對於共享個人數據的謹慎態度,也阻礙了數碼健康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發展。他表示,現今的醫生是接受傳統方式教育,學到的是床邊禮儀,如何通過面對面向患者獲取線索,而沒有學習數碼健康、如何使用電子病歷或遠程諮詢。
他表示,在醫療保健者正努力應對與支持遠程會診的技術向前發展之際,政策制定者也必須對於不斷更新和發展持開明態度,包括國家政策是否能夠開明地接受數碼健康創新,以及政策是否與數碼健康解決方案相關。
“解決了醫療服務層面的問題,接下來就是付款者(支付醫療費用的人)是否已經準備好,當中包括政府、保險公司、僱主和患者本身。付款者需要有適當的程序來評估虛擬諮詢的付款,這取決於他們能否看到數碼健康的價值。”
“而最後一個障礙,就是平臺是否已經準備就緒,如基礎設施支持,穩定且廣泛覆蓋的互聯網網絡,以及安全保障。”
蔡偉民表示,數碼健康正積極發展,尤其是疫情大流行的催化下,數碼健康議程在往前推進。如美國在疫情大流行期間,74%醫生會診是採用虛擬形式。雖然這個比例在疫情後下降至46%左右,但仍遠高於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
延伸閱讀: 【數碼醫療/01】醫療連上線 不出門也能看醫生 相關稿件: 【本地中醫綻放/02】中醫系百花齊放 大學院校培養中醫年輕人才 【電動車前景/01】環保面前 電動車登場燃油車退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