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场为了彰显我国多元文化而刻意为之的跨族群与文化演出,三支舞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每每被问及是否为了要呈现我国的多元而有此演出时,受访者的反应都是先愣一愣,尔后回过神来才表示并非如此,因为他们本就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并非刻意为了呈献而呈献。
本地三支不同风格的舞团继2021年在线上演出后,睽违一年终于把演出从线上搬到舞台。说的正是我国首个全职专业现代舞团——共享空间专业舞团(Dua Space Dance Theatre)与印度专业舞团Sutra Foundation及马来舞团DiDance携手演出的《Rentak Bumi 2.0》。
ADVERTISEMENT
这场线下演出延续线上演出的概念与结构,三支舞团分别演出带有中华舞蹈特色的《繁蕊Ornaments of Grace》、结合扇子、竹藤、孔雀尾等作为演出工具的《脉动雨林The Pulse of Rainforest》、对印度教湿婆神祈祷时的舞蹈《Tryambakam》、节奏强劲的印度舞蹈《Jinjoti Pallavi》、以马来传统舞蹈演出人生遇上十字路口时各种心情的《Crossroad》及配上马来传统乐器羊皮鼓呈献的《Palu Sa-Iring》。
Sutra Foundation印度舞强劲
演出被中间15分钟的小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半场都以Sutra Foundation节奏强劲的印度表演打头阵,紧接着是以轻快音乐为舞蹈背景的DiDance,随后再以共享空间专业舞团呈献柔和的舞蹈演出,下半场的最后则加上三大舞团联合呈献的舞蹈作为结尾。
首先上阵的Sutra Foundation,让即使不谙印度文化的观众也会随着强劲的音乐节奏数拍子晃动,配上现场灯光所营造的视觉效果,情绪也不自觉地投入到舞蹈故事里。随后出场的DiDance虽然音乐风格不似Sutra舞团般来得强劲,但轻快的音乐依然会让人上瘾而跟着哼着那简单和重复的旋律。
DiDance综合2舞团风格
三支舞团的节奏和风格各异,作为第二个出场的舞团,DiDance的舞蹈貌似综合了另外两支舞团的风格,既有听觉效果上的轻快节奏,也有视觉效果的柔和,使得开场时节奏强劲的印度舞蹈和终场时柔和的中华与现代舞蹈间有个恰到好处的中转站,让现场观众的观感与情绪得以以不突兀的方式过渡到另一种风格的节奏与视觉效果上。
共享空间专业舞团偏柔和
第三支出场的共享空间专业舞团演出两支风格迥然不同的舞蹈,第一支《繁蕊》无论是伴奏的音乐或是舞蹈员的动作都以极致的柔和来呈现,每一个动作都如流水般流畅。如果《繁蕊》是极致的柔和,那《脉动雨林》则是刚柔并济,舞姿一会随着音乐节奏利落地舞动、一会又顺应舞蹈编排而缓了下来,加上舞蹈、服装、道具等元素都充分结合我国多元的特色,但又不显得刻意,一切都来得刚刚好。
询及Didance艺术总监扎礼达阿都玛丽对两支舞蹈的概念和灵感来源时,她说《Crossroad》就好比人生路上遇到每个十字路口时的心情,每做选择就好像在寻找自己的灵魂,无论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是好或坏,一切都是自己所选的。
“因此我们必须时时保持清醒,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陪伴在侧,要是彷徨无助时就向朋友求助,朋友的存在能点亮生活。”
至于《Palu Sa-Iring》则是因为扎礼达眼见时下年轻人渐渐忘了自己的传统与根,因此才让她萌生加入传统乐器羊皮鼓作为舞蹈呈献的其中一个元素,因为妈妈常对她说:莫忘根、莫忘自身传统文化。
扎礼达:不为呈现多元刻意为之
针对此次的演出与另外两支背景迥然不同的舞团演出是否犹如我国文化大杂烩般的情况时,扎礼达否认这个说法,并表示不能为了要呈现多元而刻意加入其它的文化元素,反之该是保有各自的完整性再合而为一。
她说,艺术与传统文化不但能使我们团结,还能因此加深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她的老师也教她“先从艺术开始认识一个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富有,那文化与艺术肯定也很丰富”。她以印尼和泰国为例说:“外国人先透过文化进而认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可以先进,但同时必须保有传统文化”。而她不愿见到我国丰富和独有的文化消失,还表示自己的角色是“延续传统与保护文化的死忠支持者”。
她希望通过这场汇集三大舞团所呈献的文化舞蹈演出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让观众为自身的文化感到光荣,同时也可以从中意识到我国的文化是如此地丰富。作为其中一个演出单位的负责人,她更希望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而不仅是强调经济,因为她认为“人会记得艺术”,因此对她来说文化在经济上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拉姆利易卜拉欣:艺术可启发多元视角
Sutra Foundation艺术总监拿督拉姆利易卜拉欣则表示,艺术与文化是开发人类的一项工具,因为两者不但可以提高人类的创意与想象力,也可以让人们对于多元有所醒觉,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和接受一件事物。
对于跨族群与跨文化演出,他也与扎礼达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展现多元的方式并不需要通过拼凑不同的文化来呈现,反之只要好好经营自己原有的专业即可。并表示其舞团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印裔社群而表演,而是如果民众想看好的演出,那就出席捧场,在对的地方享受文化表演。
他也认为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在艺术与文化产业方面,因为文化与艺术工作者最大的挑战还是资金的来源,同时留住更多文化艺术工作者,特别是人工智能(AI)当道的时代,更应该从文化开始注重人性。
询及此次与其它两支舞团合作演出是否有任何文化上的冲击或问题时,他表示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他们本就是认识好几十年的朋友,因此不存在任何因文化或背景不同而带来的问题,反而希望观众能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待这场充满不同色彩的演出。
马金泉:《繁蕊》是疫下产物
共享空间舞团创办人兼总监马金泉表示,《繁蕊》是在疫情下所诞生的作品。舞团因疫情而无法正常运作,就连过去多年所积累的资金都几乎耗尽。即使在行动管制令放宽初期接获演出邀约,也因有团员确诊而无法如期演出,《繁蕊》就在各种大小事接连而至的情况下诞生了。
马金泉说:“《繁蕊》的舞蹈很平静,想要传达的讯息是即使无奈,也要相信门被关上后,总有一扇窗是打开的,因此要有股坚定的信念相信窗外有蓝天,否则情绪会受影响。《繁蕊》中的手绣象征蔚蓝的天空,只要心中还有一片蓝,心情就好像‘出淤泥而不染’那样,不受周遭环境所影响。”
对他来说,阻力也可以是助力,要是舞团跨不过疫情的那道坎,过去20多年的心血就付诸东流。因此这两部作品是以祝福为出发,《繁蕊》是祝福个人也是他当时的心情;包含多元元素的《脉动雨林》则是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与祝福。
艺术没种族标签
他强调此场不同文化的演出并非刻意安排,同时也没有种族标签,并反问道:跨族群间的合作有何不可?大家只需呈现各自最闪亮的特点即可,因为艺术本就该以人为本,就好比如演出最后三舞团携手演出的那部分一样,即使各有不同,但也毫无违和感。
无论3个受访的演出单位认同这场演出是否就如同我国“罗惹”的文化与否,对3名老朋友而言就纯粹是为了艺术与文化而携手合作,不为什么,只为做好一场演出。让艺术回归艺术,一切的讨论都以艺术的角度为出发,而非你我与生俱来的同或不同,唯有淡化彼此间的差异才能把事情做好,就像马金泉所说的:艺术本就该以人为本。
对于“艺术”这信仰,三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与呈现方式,但始终离不开:始于文化、忠于艺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