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19日讯)原住民部落孤立无援的窘境时有所闻,对许多慈善和救济组织而言,要走进部落施于援手的最大难题,除了需要跋山涉水,还要消除他们对外界的戒心。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由于沙巴和砂拉越幅员辽阔,因此要拜访和援助居住在当地偏远内陆的原住民并非易事;即使是在大马半岛,要进入一些原住民村落,路途同样相当艰辛,爬山涉水更是家常便饭。
耕心慈善协会原住民援助计划负责人林伟廉接受马新社访问时说,他们在霹雳所援助的一个原住民村落,首先需从雪兰莪开车5至6小时抵达宜力的一个小码头,过后再乘坐1小时半的快艇。
“下船后,我们还要站在四轮驱动车的后面,再走(开车)45分钟至一小时的山路才会到(目的地)。”
耗13小时在路上
他说,如上所述,原住民援助计划的其中一个挑战即是舟车劳顿,如果他们是要从雪州去到外州,所花费的汽油成本就更高,以及一天的考察工作可能需要花12至13小时在路途上。
他指出,各个援助项目如建设工程在展开后,也还需数次亲临当地监督进度。
他说,耕心慈善在2013年推出的原住民援助计划目前是集中在雪兰莪、彭亨和霹雳,至于也有不少原住民的吉兰丹,以他们目前的人力物力而言,暂时无法扩大至该州。
需沟通很久才给身分证
林伟廉说,该协会在援助原住民所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一些原住民对外来者戒心较重。
“原住民对外界的人有防备心,不管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进去(村落)帮忙,他们都会比较小心,就算是要身分证,也需要沟通很久才会给。”
林伟廉说,该协会通常会向原住民发展局(JAKOA)取得名单,过后再寻求该局的批准,以进入村落援助原住民。
他指出,他们也有一名熟悉彭亨原住民村落的义工,在这名义工的引导下,他们也比较容易与原住民接触。
提高生活素质不打乱作息
林伟廉指出,援助原住民是为提高他们的生活素质,而不是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指出,该协会的援助方式是视原住民的需求而定,绝不会强迫他们接受。
“如果他们没有需要,我们就不会强迫他们,不会去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我的看法是,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进步,之前一些原住民孩子需要电脑上网课……看他们在进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愿意踏出第一步。
“这未必是打乱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比如)一些原住民也已经开始用煤气(生火),不是用木材。”
林伟廉说,原住民有着本身的风俗、信仰和宗教,与这方面有关的婚丧喜庆,他们自然会按照本身的方式操办,不需特别的援助,因此原住民接触文明,不一定就会丧失原本的生活。
他说,耕心慈善为原住民所提供的援助除了他所提倡的农耕,主要还胥视当地原住民的需求,比如可能需要建设桥梁、学习中心、架设太阳能电灯或基本医疗,而他们在拜访原住民时,也会带上白米和食油等基本物资。
他指出,该协会主要是与原住民村落的村长沟通,因为并不是所有原住民都会说马来话,以及基于距离问题,也不是所有原住民都有机会到外头接受教育。
提供肥料割草机等
鼓励农耕 也可出售
林伟廉指出,原住民所种植的农作物,可自行食用,也可出售,如此一来,他们就有了谋生和经济能力,能够自行购买日常必需品,而无需被动等着他人的援助。
“我很鼓励农耕,我们(在农耕方面)帮了3年,一直在(帮助原住民)种水果、种榴梿之类,也有种菜。种菜可以卖给巴刹的人,偶尔也有人进来(村落)收菜,或者看有谁出去。”
他提到,在农耕方面,由于原住民已懂得如何耕种,因此,该协会主要是协助提供肥料、幼苗、割草机和建水井等,而无需再教导他们如何耕作。
林伟廉指出,他们在提供设备后,也会监督原住民的农耕进度,他希望每一个农耕援助案例都能取得成功,不会半途而废,比如他们在彭亨的两个农耕案例,原住民已可通过农耕谋生养活自己和家人。
他举例,其中一名在工厂担任主管的原住民通过农耕赚取额外收入作为社区基金,包括用以支付生病老人的医药费,他乐见耕心慈善给予原住民的援助能够为他们带来长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