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和諧街那毗鄰並列的各大宗教場所,已經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和諧共生。
馬六甲市中心古蹟區青雲亭那一帶,有一個由打鐵街、打金街和觀音街組成的“和諧街”或“親善街”。而這這個街名的由來,就是因為在這短短不到300米距離的老街上,就和諧共存著各大宗教場所,包括有建於明末清初1646年的青雲亭、建於1748年的甘榜吉寧清真寺、建於1781年的興都印度廟(Sri Poyyatha Vinayagar Moorthi Temple)、建於1795年供奉大伯公的三多廟。而周邊50米範圍內還有建於1906年的廣福宮,以及和三多廟隔著馬六甲河的對岸,又有建於1753年的荷蘭基督教堂,及建於1849年的聖芳濟教堂。
ADVERTISEMENT
抄了這麼一大段資料,筆者旨在說明一件事,幾百年前忠實的歷史告訴我們,不同宗教的祈禱場所抑或是寺廟相互毗鄰而建,從來就不是什麼敏感的事情。
古老的馬六甲歷史切切實實地寫下不可更改的真實,從馬六甲王朝到後來遭到葡萄牙等歐洲殖民主義者入侵,再到國父東姑阿都拉曼等人成功爭取建國獨立迄今,不論是內戰還是侵略拼搏,卻從來沒有一場戰爭是因為青雲亭街上的三大種族寺廟,又或者是周邊500米範圍內任何一間神廟和基督教堂引起的。
而恰恰相反是,這多間建在小小範圍內的寺廟教堂,見證了各種族包括來自東方及西方國家的商人,和平良好的生活在一起。
奇怪的是,時代在進步,卻有一些人逆向生活,21世紀的腦袋卻不如幾百年前的古代人的開放和宏觀思維,居然提出由於敏感問題,不同宗教的禮拜場所應該分開不同地段建造。究竟這樣“未雨綢繆”的看法,是出於謹慎,還是已經預見到如果不同宗教的祈禱場所毗鄰而建,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因此才提出這番“勸誡”?
提出這樣匪夷所思建議的,是伊斯蘭黨瓜拉冷嶽區國會議員阿末尤努斯。他表示“由於敏感問題”,敦促政府不要在清真寺附近建造非穆斯林的禮拜場所。他的“論據”是如果“這些禮拜場所都在同一地段,(就會有)有很多噪音或擴音器,這將導致該地區的不和諧和衝突”,他還強調自己“希望和諧”。
這樣的言論是完全沒有邏輯,也不能為人所理解的。因為他的“和諧”是建立在其他宗教場所的“迴避”之上,換言之是當週邊沒有其他寺廟教堂,就自然產生了“和諧”。
馬六甲和諧街那毗鄰並列的各大宗教場所,已經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和諧共生。如今伊黨強扯這番言論,也就是懷璧其罪,借信仰之名行政治目的之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