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話說到年輕人心裡,還得看他有沒有把你放在心上。如果跟你聊天是因為尊重你,那其實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還可能越聊越尷尬。
以前遇過一個老闆。他有實力,很愛栽培年輕人,不吝嗇於分享經驗。但他講多過聽,內容不是太多重點,就是過度描述,以至於感覺有點嘮叨。那次會面給我蠻深刻的印象,因為跟他聊天,更像是在聽他講故事。
ADVERTISEMENT
後來在某堂課裡遇到一位曾在那公司實習的同學,我問起她對那公司的評價,她說:“什麼都好,但老闆很嘮叨,一直在講著自己的大道理。剛進工時還對她分享的人生經歷有點興趣。不過聽久了,感覺很煩。”
其實很多畢業生都曾跟我說過這情況。我從他們那裡聽多了,處事的心態上多少也有了調整。不懂幾時開始,我有時會跟學生說,若老師不與你們深聊,不是老師偏袒,而是老師覺得,老師的話說不進你們心裡。
何謂淺聊?何謂深聊?一個是通過聊天來消磨時間,或是交換資訊,或是維持關係;另一個是通過聊天來調整對方的態度、行為,甚至是三觀。看似你一言我一語,但在聽與說之間,有兩個層次,出現兩個截然不同的效果。
無論淺聊或深聊,如果內容乏味空洞,沒爆點沒新鮮感,那實在無聊。如果內容與對方沒有關係性,沒代入感,對方會覺得事不關己,也無關痛癢。
如果聊天間沒有互動,只是單方面的講著自己的事,一段聊天對對方來說,只是應酬。
想跟年輕人聊天,還得聊些他想知道,或他感興趣,或有關係到他的內容。
打個比方,有個老人跟孫子聊關於二戰的苦難,孫子若對歷史沒興趣,那很難搭話。
同樣情況,老闆跟新人聊公司初創時的起落,新人沒經歷過,情緒上很難同頻率。結果老闆講得淚眼汪汪,新人當看戲。
所以,懂得和年輕人相處的職場前輩,在聊天的過程中,重心都放在對方身上。他們懂得壓抑不分享己見的衝動,而是給對方空間說出自己的看法。
他們在給予建議或批評之前,會先衡量自己在對方眼裡的分量,在覺得自己“渡”不了對方時,不逞一時之快。他們明白,交談的目的,不是自己把話說出來,而是對方把話聽進去。
所以,想把話說到年輕人心裡,還得看他有沒有把你放在心上。如果跟你聊天是因為尊重你,那其實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還可能越聊越尷尬。
跟年輕人講話,除非他想聽,否則就得點到為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