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特質就是能沾不能搶,光芒始終在楊紫瓊身上,這是她長期耕耘的耀眼成就。她在奧斯卡再打開了一道門,至於其他馬來西亞人未來還進得去不,就各自修行了。
以前楊紫瓊初現大熒幕時,我老爸常忍不住說,喏,當年她是我們的《新潮》小姐呢!那是生活出版社旗下雜誌辦的選美會,依稀記得看過楊紫瓊當選時年輕甜美的照片,但我年紀實在太小,連女人是什麼都不知道。這麼說來,楊紫瓊是靠生活出版社出道的吧?如今她得了奧斯卡獎,我爸看不到了,但此刻的出版社該不該搖旗吶喊說這是出版社之光?
ADVERTISEMENT
美國是奧斯卡主場,非白人、非好萊塢主流的電影過去難免被忽視,評審以白人為主,審美和價值觀自會有所侷限,但並非從來沒有突破。早在1957年日本的梅木美代志就得過最佳配角,1963年西德尼·波蒂埃是第一個得最佳男演員的非裔美國人。那些偏差正慢慢消失,最近韓國電影《寄生上流》終於能得最佳電影這類大獎,當然還有“我們的”楊紫瓊。為什麼奧斯卡會逐步改變呢?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因為奧斯卡是全球電影業矚目的大獎,要繼續當老大,視野不能狹窄,須有海納百川的自覺。這裡,馬哈迪正在喊扶持弱勢的大多數,伊黨繼續抨擊國外藝人的演唱會;那裡,奧斯卡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平等的世界平臺。背後有沒有商業和政治考量?也許吧,但大方向依然是於影業有益的,任誰都有機會,不會因膚色、宗教、性向而被拒於門外,只看作品的品質。
第一個亞裔演員得最佳女演員,奧斯卡得獎名單反映那裡的社會正在進步,越來越包容,未來有跨性別演員得獎也不是不可能了,各家憑實力競爭而已。楊紫瓊得獎給我的衝擊,不是“大馬能”,而是“大馬還不能”,不能不分語言種族地資助影業,不能接受某些和宗教相關的內容(比如最近Mentega Terbang的爭議),更不能接受探討不同性向的電影。在這個電影未能反映的社會,不能有非巫裔女首相(儘管憲法沒規定),不能穿短裙到公家機構,不能辦啤酒節,不能參加盆舞節,不能祝賀聖誕快樂……
我們能不能搖旗吶喊說楊紫瓊是大馬之光?那麼,你沒理由阻止培育過她的香港、好萊塢影業也同樣這麼認為。如此說來這道光真太猛了,楊紫瓊簡直就是人類之光。其實大家隨便說,沒關係的,光的特質就是能沾不能搶,光芒始終在楊紫瓊身上,這是她長期耕耘的耀眼成就。她在奧斯卡再打開了一道門,至於其他馬來西亞人未來還進得去不,就各自修行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