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21/03/2023

杨紫琼

生命

沈明信

逆旅人

平行宇宙

能量

妈的多重宇宙

无我

小我

【逆旅人/完結篇】逆向的原點/沈明信

作者:沈明信
攝影/莊曉謙

一個逆向的旅程,卻把我們帶回到的原點。

近期最潮的話題,自然離不開《媽的多重宇宙》(或譯《瞬息全宇宙》)。劇情的設定很有趣,在日復一日枯燥、雜亂的生活中,突然發現我們的世界原來有無數個,而每一個宇宙裡,都有一個“我”──它可能是過去人生的每一個轉捩點、因為不同選擇逆行的走向,也可能是異度空間裡不同的生命顯現,比如說你在某顆星球上只能是一隻布娃娃,或是一塊圓石。

ADVERTISEMENT

電影拋出一個哲學上的大哉問:什麼是“我”?“我”是什麼形成的?從無數平行宇宙,看到一個“浩翰無際”、充滿無數可能的“我”,再回到現實生活中的那個小小的“我”,輕拭額頭上的一顆汗珠。

要怎麼樣去定義“我”?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一般人對於這個問題更可能不假思索。我們日常與人溝通,開口便說“我”: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我的性格本來如此,這個就是“我”。

如果過往的經歷和記憶能夠構成“我”,那麼如果我們把某個人的某一時段的記憶抽走,是否這個“我”就分崩離析了、潰不成形了?又或者某人遭遇到重大意外陷入深沉的昏迷,這個“我”,是不是就在世界上憑空消失了?

甚至,我們回顧自己的一生,從童稚到成年,性格、愛好、經驗上的不斷變化,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

身體也是如此,我們的形貌不斷地在變化,更不用說一些遭遇事故、形貌完全不同的人。我們常常認定,自己這個有著五官六感、完整的身驅便是“我”,可如果我的身體少了一個零件,比如拔了一顆牙齒、摘掉了膽囊、失去了一隻胳膊,剩下的軀幹還是原來的、完整的“我”嗎?

我,只不過是一場悖論

按照上述的理論梳理下來,我們不可能在平行宇宙裡找到另一個“我”。茫茫大千裡的另一個人,可能和我們性格相似、長得相像,但有著不同的記憶、不同的身體,他就不可能是我們認知的“我”。

甚至是處於身心不斷的變化,我們唯一能掌握的是“當下的我”。昨日的我已逝,明日的我未到,然而可笑的是,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憶過往、預想未來,卻沒有好好感受當下的“我”。

真正完成一切的抽絲剝繭,這個“我”本就是虛的、不定的、變化的,不存在著一個終極絕對的身分。當前的尖端物理把原子剖析到最後,發現不過只是一種震動的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說,世間的一切只不過是能量短暫的聚合現象,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在不斷流動的能量之中,去捕捉什麼是“我”,不只是徒勞,而且沒有實質的意義。

為此,佛家提出“無我”的哲理,又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電影的情節,無數個平行宇宙,擁有無數個“我”,只不過是編劇的幻想,然而我們在現實世界所認知的“我”,以及一切隨之而來的愛憎,也可能只是一個“悖論”。

比如說《媽的多重宇宙》女主角楊紫瓊,她曾經為國陣、納吉站臺,被網民肆意辱罵。如今在奧斯卡奪獎了,又成為大馬之光,昔日罵她的人都趕來蹭熱度──我們義正辭嚴、情緒高昂的堅定立場,在這個鍵盤時代,經得起多少的考驗。

當與楊紫瓊同期的眾多香港女星,為了保存最美好的銀幕形象選擇淡出,而她卻堅持在影圈奮鬥40年,接受自己容貌的變化,嘗試不同的角色,算不算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放下及“無我”?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我們念茲在茲的“我”,反而是一種劃地自限,讓自己的人生囿於一種想像,一種可能。

“無我”是一種逆向思考,但也許正是這種逆向的旅程,卻把我們帶回到生命的原點。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