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发布: 7:16pm 29/03/2023

爱华文

全国SPM乐学华文班

爱华文

全国SPM乐学华文班

星洲《爱华文》工委会联办 SPM华文班接受报名

「全国spm华文班」正式接受报名
由星洲日报〈爱华文〉工委会与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雪州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与艺青出版社协办的“全国SPM乐学华文班”于上个月推介,今日起正式接受全国中学生报名。

(吉隆坡29日讯)星洲日报《》工委会、加影新纪元大学学院联合推出的“”,即日起接受报名,并且将于4月14日正式开课。

这项共设有40堂课,且于今年4月14日至2024年1月12日,每逢星期五晚上8时至10时上课的线上课程,是公开给全马来西亚高中学生免费参加。课程内容涵盖SPM华文应考与趣味学习。星洲日报与加影新纪元大学学院共同策划这系列课程,主要是希望协助国内因学校无法提供母语班的中四、中五考生,依然可以透过网上长期学习华文和准备政府会考,不轻易因为师资不足而放弃报考华文。

ADVERTISEMENT

这华文班也欢迎国内其他有兴趣继续学习华文的公众或任何学生报名参加。不过,线上课程主要是针对中四、中五程度的学生设计。

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雪州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与艺青出版社参与协办;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基金会也赞助部分师资经费。

2023全国SPM乐学华文班邀请了教学资历深厚的华文老师倾囊相授,主办单位也策划了传统与创新兼备的与中华文化相关的乐趣文化课,让报名的中学生从中收获不一样的学习华文的新感受。

40堂课分四阶段

乐学华文班也将透过社交平台,如Telegram、脸书开设群组,供参加华文班的中学生提呈作业、和老师交流使用,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华文班的40堂课,分四阶段进行,凡是完成四个阶段学习的学生,主办方予以证书(PAJSK、新纪元大学学院),优惠或免费参与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的文化营、 学术课程体验营及工作坊等。欲知更多详情,请查阅章程shorturl.at/dgtF9(内附报名表格链结),或电邮SPMBC2023@newera.edu.my 。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表示希望各位同道合作推进相关活动。他也对年轻一代学好华文寄予厚望。

他指出,马来西亚作为两岸三地外拥有完整华文教育系统的国家,需坚持传承完整的华文教育。

他对“乐学”深有感触,认为以往均以较沉重的方式推动华文教育,应摒弃相关说法。他强调,学习华文不需要有理由,鼓励学生在爱好中找寻学习华文的乐趣,希望各位同道合作推进相关活动。

「全国spm华文班」正式接受报名
(右)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对年轻一代学好华文寄予厚望。(左)《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希望“全国SPM乐学华文班”能协助克服学生报考华文科却缺乏华文老师指导的问题。
曾毓林:提升学华文兴趣

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深切感受到我国华文水平低落的严重趋势。他认为,SPM华文科目报考人数下滑的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影响,家长亦因担忧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看”而加以阻挠。

他说,《星洲日报》自十年前开始举办呼吁学习华文的活动,十分认同学习华文需从个人兴趣谈起,因此“全国SPM乐学华文班”不强调考试的必要性,而是着重学生对华文之美的感受。“所以我们希望这项全年的线上课程不但提升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同时也克服学生报考华文科后没有老师上课指导的问题。”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15pm 30/03/2025
【爱华文】笔尖上的华文情怀/张雅芳(古晋中学国民型华文教师)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28年前的小说处女作。
29年前的投稿剪报。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海外华裔青少年阅读写作大赛。
印象福州大赛获奖者。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砂拉越星座诗社主办,“烟火”青少年文学营 全体学员与砂华作家前辈合影。
砂华新生代文集:“烟火燎原“推展礼。
砂华新生代文集 烟火燎原。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