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美蘭(Gamelan)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馬和印尼常見的傳統樂器。儘管現代音樂佔據主導地位,但甘美蘭令人放鬆的聲音卻俘獲了欣賞其獨特節奏和旋律人們的心。甘美蘭通常在宗教儀式、慶典、傳統戲劇、節日和音樂會中演奏。
為了在年輕一代中推廣這種傳統音樂併為後代保留它,英迪國際大學的學生服務部 (Student Services Department– SSD)為其員工和學生開辦甘美蘭課程。
ADVERTISEMENT
曾國麟副教授說,英迪大學校長李裕光博士於2017年提出了在英迪推廣甘美蘭音樂的想法,目的是向學生和員工介紹傳統音樂,讓他們逐漸欣賞這種文化。
“這項舉措將進一步培養我們不同國籍學生對馬來西亞豐富文化遺產的自豪感。大學希望這些甘美蘭課程能促進藝術的跨文化理解和欣賞。”他補充,學習甘美蘭為學生和員工提供了一個培養團隊精神的機會。
自2017年以來,甘美蘭課程一直由尤再慕丁默哈末尤索夫(Yuzaimuddin Md Yusof)指導。尤再慕丁為一名擁有豐富藝術經驗的認證培訓師,其資格包括傳統音樂表演二級證書、Kompang和甘美蘭樂器的馬六甲國家藝術和文化培訓師(JSBN),以及Cak Lempong培訓師證書。
該大學傳統音樂室設備齊全,為密集的甘美蘭訓練提供了理想的空間,許多參與者分享說,他們能夠比他們想像中更快地掌握知識,即使是那些沒有學過樂器的人。作為一個團體,他們總在內部活動中表演,如畢業典禮和節日慶祝活動,他們希望有一天能在外部活動中表演。
英迪國際大學的圖書管理員瑪西拉曼蘇將甘美蘭音樂描述為一種可以感受並撫慰心靈的音樂,之前她並沒有接受過傳統樂器演奏訓練。
現年54歲的她是英迪甘美蘭小組的先驅者,並作為新和舊成員的學習對象。自從她加入以來,她學習了演奏所有樂器,包括排鑼(Bonang)、木琴(Gambang)、銅片琴(Saron)、吊鑼(Gong)、大釜鑼(Kenong)和耿鐺鼓(Gendang)。
獨特又療愈的傳統音樂
與此同時,電腦科學學士學位學生方妙加分享了她第一次學習甘美蘭的心情。“甘美蘭是一種獨特的傳統音樂,結合不同的樂器一起,它的聲音不同於管絃樂隊的效果。方妙加還會彈奏鋼琴、小提琴、長笛、demong和排鑼。她正在利用在校園裡上課的時間學習樂器,因為她開始工作之後可能沒有時間學習。
工料測量文憑學生楊如意從學校開始接觸甘美蘭音樂和樂器,她一直相信音樂是一種療愈。“我在中學玩了3年甘美蘭。有一位老師訓練我和校隊演奏樂器,在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中表演。”
20歲的陳家宏從小接觸音樂,5歲時上了他的第一堂鋼琴課。雖然在中學看過甘美蘭表演,但他說當時沒有興趣加入。“學習彈奏一種新樂器很有挑戰性,但我喜歡挑戰自己,就像我熱愛音樂一樣。為什麼要把自己侷限在現代音樂上,而不去嘗試像甘美蘭這樣的東西來開闊我的視野?” 陳家宏說,與鋼琴相比,甘美蘭的音符更簡單。
演奏木琴的家宏也表示,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還可以幫助他專注於學業。他認為,要保留傳統音樂,就應該讓學生從小學開始接觸。


更多文章: Agoda CODEGODA編碼賽挑戰3小時解決6算法 【研究故事】用2技術更準確預測乾旱 MYStartup Hackathon X DNB編程馬拉松賽,6人用5G技術 破題贏萬元 新紀元美術系畢業生,用創意與美關懷社會 與MIFFest聯手推廣電影創作 BMW短片獎下月1起收件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诶?宜霏,你这次华文成绩多少分?你明年想继续拿华文科吗?”这句话在我还是初三年尾的时候频频有人问我。毕竟读的是康文女子高中,华文上了高一就不是必选科目了。我不知道拿华文科在别人那里是不是真的非常难,但是对于我来说它就好像我每天早上起床一定要刷牙;吃饭一定用汤匙;出门一定要穿鞋一样平常又不可或缺。如果让我形容我和华文之间的“爱情”,应该像两位上了年纪的老夫妻,早已习惯了彼此的存在,哪天要是少了另一半,心里肯定会落空像缺了个口子不习惯。
如果有人问我“你可以告诉我一些让华文突飞猛进的方法吗?”之类的问题,我想我肯定回答不出。因为在爱上华文这条路上,我几乎没吃什么天大的苦头,除了那次发生在我小五那年的故事。从小我因为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妈妈在我成绩和才艺方面都更严格,达标水准总是很高。毕竟我妈妈和我小姑都是小学老师,尤其小姑还是小学华文科主任兼小六评估考试(UPSR)的批改老师,因此在她俩的“夹攻”下,我就好像和华文定下了娃娃亲。但或许我本身也注定爱上华文,就好像玛丽苏剧情的女主一样。从识字开始每天晚上都要读故事书“哄妈妈睡觉”,对没错不是我的妈妈而是我来说故事。其实这招很实用,因为小小的我会主动去识字,而不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什么都没学会。
我和华文的“爱情”
这个习惯一直培养到小学高年级变成自主性会先读一些书籍再睡。我很感激妈妈这个反向的教育。或许是这个多年的习惯让我在学校也会时常去图书馆借书,而不是讨厌看书就好比你不会讨厌刷牙一样。家里的书籍都是妈妈和小姑买给我的,大多都是那些寓言故事书,因此我就像那句话“家花哪有野花香”,更爱看在小学图书馆里借的书籍,且是那种没人看放在角落吃灰的《人体百科全书》、《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中国神话传》、《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等等。我那时的朋友们都更喜欢追随当下潮流看《糖果喵系列》、《小王子系列》、《X探险特工队》等等。但或许是当时想了解书籍里的那些内容,我也在途中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不曾出现的生字。
我小学生涯里帮助我最大的老师就是“图书馆”,想认识新字真的要多读多看多接触这个道理,我相信就是学习华文的真理。说些实在话,其实从小在学校上华文课我都觉得非常无聊,因为课本上必学的课文并没有图书馆里的内容吸引我,但在家里的教育下我还是遵守纪律,功课考试比赛样样都积极完成,这也是让我华文慢慢进步的其中一个原因。
我与华文的恋爱日常也一直是如此平常,直到小五那年被我妈送去小姑家魔鬼训练两星期。那段时间的经历我真的一辈子难忘,这是我家这代的传统吧,比我年长的表姐们都在我小姑的魔鬼训练挨过两星期,然后UPSR的华文各个都是A,所以我肯定逃不过这一劫。那两星期里我消耗最多的就是我小姑家的纸巾,眼泪好像不用交水费的水龙头一样,除了睡觉时间都在哗啦啦的掉。原因是思亲的苦以及写不出作文的痛苦。
我依旧记得那一篇叫〈鞋子〉的作文题目。这篇作文我重写了7次,次次内容不一样,次次不过关。我小姑的过关评分是在30满分里拿25或以上。这篇作文我从早上8点写到晚上睡前8点半,当然有保留一点点的吃饭休息时间。而且我小姑每次点出我的作文缺点是毫不留情,心狠手辣甚至是惨无人道。而且那种压迫感是我和我小姑一对一坐在桌子两对面。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你的作文头和尾完全没有连接点,你自己在写什么你清楚吗?写作文要紧扣主题,你这样的作文我最多给你12分,0.5都不能再多了,内容好像枯树一样一片叶子都没有,你让你老师读什么,重写到我满意为止!”那时的我哪里吃过这种苦,坐在桌子前一边擦眼泪还要一边挤新的作文出来,简直好像让公鸡下蛋。
但是在挨过那两星期后,我回到学校的作文直接突飞猛进,每次考试都是25分以上。毕竟那两星期在我小姑家写的作文量,可以顶我在小学一年写的量了。在小姑家的生活可没有科技这一说,没有写作文的时间唯一可以消耗的事情就是看书,整个客厅里一半的空间都是书架。而且98%都是小说,那仅有的两本漫画还是我表妹偷买的,带漫画回家的过程就不展开了,内容多与藤条相关。毕竟我小姑的理念是小说才是我们该阅读的,漫画在她眼里就和泡面一样没有营养。
所以小学里我和华文的“爱情”完全获得家里人的支持。我们的爱情在经历磨难后,上了中学的我对华文依旧还是热恋期。但疫情期间有了手机的我就和华文开始了“网恋”,我们通常在网络小说里幽会。当然也有在初中华文功课里约会。
直到去年高一的我遇到了让我深感共鸣的华文老师——黄丽云老师。她简直就是我和华文结婚典礼上的牧师。每次她布置的华文功课都像在说那句“现在新郎请亲吻新娘”。她给的功课总有我喜欢的开放式题型,作文标题也总是那种耐人寻味,次次回味还都不一样味道的题目。我不喜欢那种系统化的作文比如〈中学生如何提升成绩〉,我更喜欢〈城市的夜色〉,〈爱〉这种开放式作文。
在这里我要正式求婚,“我朱宜霏,愿意嫁你华文为我的合法丈夫。无论富裕与贫穷,健康或疾病,我都将爱你,珍惜你,尊重你,忠于你直到生命的尽头。你愿意吗,华文?”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