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行呤坐詠

|
发布: 7:50am 31/03/2023

阿莎丽娜

郑咏介

国际特赦组织

犯罪率

行呤坐詠

废除强制死刑法案

阿莎丽娜

郑咏介

国际特赦组织

犯罪率

行呤坐詠

废除强制死刑法案

鄭詠介.關於死刑,你需要知道的事

郑咏介

死刑的存廢短期內恐怕不會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但無論是死刑還是其他刑罰,其背後涉及的都是我們的社會所做出的道德選擇。

ADVERTISEMENT

首相署(法律及體制改革)部長阿莎麗娜在國會提呈廢除強制死刑法案,讓民眾重新關注死性議題。廢除死刑在我國一直以來都是爭議性課題,其中反對廢除死刑的輿論幾乎是佔據壓倒性優勢,但隨著法案提呈,我們必須重新梳理對於死刑的種種爭論,用更加客觀的視角來看待這個課題。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可判處死刑的罪行包括謀殺、販毒、叛國、恐怖主義、對蘇丹引戰、綁架、擁有槍械、教唆軍人犯罪、劫持人質等等。而所謂的廢除強制死刑,就是說此後在審理犯下走私毒品等罪行的罪案時,法官將擁有更大的裁量權,而非只能判處被告死刑。

人類自從有法律以來,死刑就作為一種終極刑罰而存在,而死刑的存廢與否也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課題。早在1764年,意大利法學家切薩雷·貝卡里亞就在《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出了反對死刑的觀點,也為日後廢除死刑的浪潮奠定了理論基礎。

貝卡利亞在書中針對廢除死刑提出了四個論據。第一,他認為國家沒有權力剝奪他人的生命,相反國家的成立本來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第二,死刑的威懾力是短暫且有限的,且若是為了威懾罪犯,長期的禁錮往往比瞬間的痛苦有用得多;第三,死刑可能讓人民形成對受刑人的憐憫,畢竟在國家面前受刑人顯得弱小,而人天生會同情弱者;第四,死刑是以暴制暴,這會讓暴力形成惡性循環,畢竟法律本來就禁止任何人剝奪他人生命,卻賦予自己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力,這是違背邏輯的。

而支持死刑的一方也有著牢不可破的理由。對支持者而言,若是廢除死刑,會讓想要殺人的人更加有恃無恐,肯定會上升。會被判死刑的人一般都是犯下非常重大的罪行,且很多都毫無悔意,因此被判死刑是罪有應得,反倒是未來若這些人有機會得以假釋出獄,反而是為社會埋下隱患。另一方面,死刑是對受害者家屬和社會的一種撫慰和交代,也是一種公道和正義的體現,若殺人者不必償命,那麼“惡有惡報”“做壞事要付出代價”等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將被破壞,受害者家屬也將陷入長期的悲傷。

縱觀正反雙方的觀點,我們不難發現死刑課題的複雜性。這除了是因為雙方各有堅不可摧的論點之外,更重要的是雙方所著眼的核心價值不同。支持廢死的人往往會從理性和人權的角度出發,而反對廢死的人則更多著眼於社會安全和罪有應得,這使得雙方很容易各說各話,缺乏交集,甚至是相互排斥和敵視。這對於社會的交流和對話來說並不是好事,也會讓我們忽略許多更需要被重視的社會議題。

而死刑的存廢在我國更是很難被拿出來公開討論,因為我國民眾支持死刑的比率非常高。每當有駭人聽聞的社會悲劇發生的時候,輿論一般上都是一面倒地傾向直接判處死刑,甚至認為可以未審先判。而面對支持廢除死刑的聲音,輿論往往會以“如果受害者是你的親人,你還會支持廢死嗎?”作為回應。這其實也顯示了我國民眾儘管在死刑議題上有強烈且堅定的觀點,但其中其實也包含了情緒化的成分,以及對社會安全的強烈不安。我們或許可以思考的是,若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富足,或是能有更多理性的對話和辯論,是否民眾對廢除死刑就不會那麼排斥?

可惜的是當社會悲劇發生的時候,我們往往將事情的過錯全歸咎於是犯人個人的偏差行為,以及其父母的疏於管教,卻沒有深思社會出現的問題,而補救措施也僅僅只限於讓犯人認罪伏法,而沒有采取更多後續措施。當社會飛速發展,面對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及網絡對生活的鯨吞蠶食,社會盡管能享受經濟和科技發展帶來的繁榮,卻也無視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問題。雖然犯人死與不死的確是我們可以探討的議題,但若我們只討論犯人的刑罰,則只是將真正的問題掃入地毯底下視而不見,直到下一次的悲劇輪迴發生。

死刑的存廢短期內恐怕不會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但無論是死刑還是其他刑罰,其背後涉及的都是我們的社會所做出的道德選擇。而我們除了討論是否要廢除死刑,更要重視如何通過更好的方式預防下一個社會悲劇的出現,以及如何在不隔離或去除任何生命的狀況下,去增進所有人的整體幸福。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