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同化,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功没有模板,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路。
在很多传统的华人父母眼中,成人成才的标准,就是会读书、做白领、拿高薪,就像日前一名大叔带孙子买汉堡时,出言讥讽年轻摊主:“小时不读书,长大卖汉堡”。
常言道“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无可否认我们能够通过教育获取知识,甚至摆脱贫穷、出人头地。然而,适合套在孩子身上的,是否只有一种教育模式,能够定义孩子人生的,是否只有一种成功标准?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和初衷?或许,《孩子,你好吗?》系列电影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小黄花童学会”企划
3纪录片探索教育体系
由4位艺人——杨采妮、李心洁、梁咏琪和许茹芸联手成立的“小黄花慈善基金”,于2020年开启新项目“小黄花童学会”,首项企划为《孩子,你好吗?》,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探索不同的教育体系。
该基金于3月12日(星期日)举办《孩子,你好吗》系列电影媒体放映会,3部纪录片为《山顶小屋》、《鸵鸟骑士》和《我是谁?》,分别探讨华德福教育、家庭教育和华小的现状。
纪录片以3个不同的教育体系,以及一位事业型母亲对教育观点的出发,剖析各自独有的角度,让家长和关注教育的社会人士看见可能性和找到平衡点,以便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让父母思考孩子真正需求
该基金认为,每个家庭都会面对不一样的教育问题,过程中老师、家长和孩子所采取的应对方式,都会造就不同的结果。
“我们展现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吹捧也不批判,因为好与坏的判断是相对的,仅希望透过影片启发父母去反思及讨论,或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小种子,好让他们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
莫泰熙:教育没理想孩子遭殃
华教园丁莫泰熙看了《孩子,你好吗?》系列电影后,不由感慨万千,接受记者访问时频频哽咽拭泪。
“教育是理想,没有理想,教育是没有意义的。任何教育机构,若对教育没有理想,大家就会跟着不合理的现实前行,最终遭殃的是孩子。”
他说,3部纪录片的出发点在于观众观后的反思,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我国教育该何去何从。
影片突出华小教师艰辛
“你想要怎样的一个社会,就是通过培养怎样的人来达成,这就是理想。然而现实是,我们实现时会面对很多问题,教育工作者在很努力地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或环境里,让教育办到更加有意义。”
他指出,其中一部影片突出华小老师一路走来的付出和艰辛,不由让人开始思考,应该要如何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成才与否不只是看成绩
是不是只要考到好成绩、获得高分数,才能够成人成才?对莫泰熙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问题需要不断探讨,要怎样办好教育,取决于学校还有家长要培养怎样的人,其中一个就是考试和分数的问题。
“怎样的人是人?怎样的才是才?难道不会读书,就不会成功吗?一个人把花园照顾到很好,他也是个人才。
他感谢小黄花慈善基金带动其他企业,履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学校播放相关纪录片。
“这3部纪录片应该走进学校,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人,包括师生、家长和董事都能够观看,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洪琇晴:教育重点能自发学习
华德福教育是奥地利哲学家史代纳创建的教育方法,是一种主张身心灵平衡发展和亲近大自然的人性化教育,把人看成是身心灵个体,注重儿童身心灵、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近年在大马日渐受到重视。
红姐姐工作室创办人洪琇晴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接受华德福教育,小学进入华小的时候受到很大的文化冲击,后来从独中进入国中,他就跟母亲说要辍学,直接进入职场。
纪录片解除了所有疑惑
“我孩子在中学时候有很大的情绪问题,给我很大的冲击,并重新思考教育是什么。我想纪录片能够解除我所有的疑惑,那就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跳下悬崖,在底下面对千重浪,他也能够悠然自在。”
她认为,教育的重点在于是否能让孩子自发性的学习,这也是孩子一辈子需要具备的能力。
“当他有自发性学习的能力时,不管他去到哪个学习的制度,或者任何的体制下,他都能够完成自我学习的这一块,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她说,只要父母一直与孩子同在,就会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有时我会想,你要走的路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可是为什么要一样呢?就让我跟孩子一起走他要走的路,去他想去的地方。”
黄祯玉:从教育了解生命意义
尽管纪录片表面是在探讨教育,但在吉隆坡坤成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督导黄祯玉看来,内容更多的是探索生命。
“表面看起来是从家庭教育、华德福教育和华小谈教育类型,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谈生命。”
她说,通过这3部纪录片,观众能够从教育的角度,了解生命的意义。
“如果说教育只有一种类型,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弊病,所以我们需要其他选择,最终还是要展现生命的意义。”
她指出,不同的人能够从纪录片中得到不同的启发,学生方面能够鼓励他们学习母语,教师方面帮助他们反思为人师表的意义,而家长看后会思考自己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
戴宝兰:能唤醒华小教师初心
另外2名教育工作者,同为社区组织Kongsi Co-op成员的戴宝兰和沈晓红看了3部纪录片后,皆是感触颇深。
谈及华小教师现状,戴宝兰说,如今很多人已经被系统固化,满腔热忱已经被现实磨平,而有关纪录片能够唤醒他们内在的初心。
她指出,自己孩子是接受华德福教育的一分子,纪录片能够很好地带出有关教育的理念。
“就像非洲谚语所说的:‘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全村的努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这也是华德福教育的概念,教育不是孩子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学校等所有照护者的责任。”
沈晓红:勿把同一模式套所有人
沈晓红则形容,教育是真善美的组合,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因此不能把一种教育模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如果家长不了解教育的本质,你把他送去任何体制,结果都是一样的。”
她认为,每个教育都有它的利和弊,家长不能只是依赖老师去教育,而是应该去了解和探讨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小黄花慈善基金
关怀需帮助儿童
小黄花慈善基金主旨为宣扬爱与希望,4位联合创办人坚信,儿童的幸福主要源自无私的爱,而非外在物质,为此希望能够聚合各自的力量,关心且帮助有需要的儿童。
自成立以来,该基金致力于不分种族与社会地位地关怀弱势儿童,通过改善学习环境,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以协助孩子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孩子,你好吗?》系列电影将于4月13至27日,吉隆坡谷中城GSC、1U GSC和槟城Gurney GSC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