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不是同化,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成功沒有模板,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出路。
在很多傳統的華人父母眼中,成人成才的標準,就是會讀書、做白領、拿高薪,就像日前一名大叔帶孫子買漢堡時,出言譏諷年輕攤主:“小時不讀書,長大賣漢堡”。
常言道“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無可否認我們能夠通過教育獲取知識,甚至擺脫貧窮、出人頭地。然而,適合套在孩子身上的,是否只有一種教育模式,能夠定義孩子人生的,是否只有一種成功標準?
到底,什麼才是教育的本質和初衷?或許,《孩子,你好嗎?》系列電影能夠給予我們一些啟發。
“小黃花童學會”企劃
3紀錄片探索教育體系
由4位藝人——楊采妮、李心潔、梁詠琪和許茹芸聯手成立的“小黃花慈善基金”,於2020年開啟新項目“小黃花童學會”,首項企劃為《孩子,你好嗎?》,以系列紀錄片的形式,探索不同的教育體系。
該基金於3月12日(星期日)舉辦《孩子,你好嗎》系列電影媒體放映會,3部紀錄片為《山頂小屋》、《鴕鳥騎士》和《我是誰?》,分別探討華德福教育、家庭教育和華小的現狀。
紀錄片以3個不同的教育體系,以及一位事業型母親對教育觀點的出發,剖析各自獨有的角度,讓家長和關注教育的社會人士看見可能性和找到平衡點,以便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讓父母思考孩子真正需求
該基金認為,每個家庭都會面對不一樣的教育問題,過程中老師、家長和孩子所採取的應對方式,都會造就不同的結果。
“我們展現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吹捧也不批判,因為好與壞的判斷是相對的,僅希望透過影片啟發父母去反思及討論,或在他們心裡埋下一顆小種子,好讓他們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
莫泰熙:教育沒理想孩子遭殃

華教園丁莫泰熙看了《孩子,你好嗎?》系列電影后,不由感慨萬千,接受記者訪問時頻頻哽咽拭淚。
“教育是理想,沒有理想,教育是沒有意義的。任何教育機構,若對教育沒有理想,大家就會跟著不合理的現實前行,最終遭殃的是孩子。”
他說,3部紀錄片的出發點在於觀眾觀後的反思,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我國教育該何去何從。
影片突出華小教師艱辛
“你想要怎樣的一個社會,就是通過培養怎樣的人來達成,這就是理想。然而現實是,我們實現時會面對很多問題,教育工作者在很努力地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或環境裡,讓教育辦到更加有意義。”
他指出,其中一部影片突出華小老師一路走來的付出和艱辛,不由讓人開始思考,應該要如何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成才與否不只是看成績
是不是隻要考到好成績、獲得高分數,才能夠成人成才?對莫泰熙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問題需要不斷探討,要怎樣辦好教育,取決於學校還有家長要培養怎樣的人,其中一個就是考試和分數的問題。

“怎樣的人是人?怎樣的才是才?難道不會讀書,就不會成功嗎?一個人把花園照顧到很好,他也是個人才。
他感謝小黃花慈善基金帶動其他企業,履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同時也希望能夠在學校播放相關紀錄片。
“這3部紀錄片應該走進學校,讓站在教育第一線的人,包括師生、家長和董事都能夠觀看,瞭解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
洪琇晴:教育重點能自發學習
華德福教育是奧地利哲學家史代納創建的教育方法,是一種主張身心靈平衡發展和親近大自然的人性化教育,把人看成是身心靈個體,注重兒童身心靈、精神整體健康和發展,近年在大馬日漸受到重視。
紅姐姐工作室創辦人洪琇晴說,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接受華德福教育,小學進入華小的時候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後來從獨中進入國中,他就跟母親說要輟學,直接進入職場。

紀錄片解除了所有疑惑
“我孩子在中學時候有很大的情緒問題,給我很大的衝擊,並重新思考教育是什麼。我想紀錄片能夠解除我所有的疑惑,那就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跳下懸崖,在底下面對千重浪,他也能夠悠然自在。”
她認為,教育的重點在於是否能讓孩子自發性的學習,這也是孩子一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

“當他有自發性學習的能力時,不管他去到哪個學習的制度,或者任何的體制下,他都能夠完成自我學習的這一塊,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她說,只要父母一直與孩子同在,就會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有時我會想,你要走的路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可是為什麼要一樣呢?就讓我跟孩子一起走他要走的路,去他想去的地方。”
黃禎玉:從教育瞭解生命意義

儘管紀錄片表面是在探討教育,但在吉隆坡坤成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督導黃禎玉看來,內容更多的是探索生命。
“表面看起來是從家庭教育、華德福教育和華小談教育類型,但我覺得更多的是談生命。”
她說,通過這3部紀錄片,觀眾能夠從教育的角度,瞭解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教育只有一種類型,我們就會看到很多弊病,所以我們需要其他選擇,最終還是要展現生命的意義。”
她指出,不同的人能夠從紀錄片中得到不同的啟發,學生方面能夠鼓勵他們學習母語,教師方面幫助他們反思為人師表的意義,而家長看後會思考自己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
戴寶蘭:能喚醒華小教師初心

另外2名教育工作者,同為社區組織Kongsi Co-op成員的戴寶蘭和沈曉紅看了3部紀錄片後,皆是感觸頗深。
談及華小教師現狀,戴寶蘭說,如今很多人已經被系統固化,滿腔熱忱已經被現實磨平,而有關紀錄片能夠喚醒他們內在的初心。
她指出,自己孩子是接受華德福教育的一分子,紀錄片能夠很好地帶出有關教育的理念。
“就像非洲諺語所說的:‘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努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這也是華德福教育的概念,教育不是孩子個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學校等所有照護者的責任。”
沈曉紅:勿把同一模式套所有人
沈曉紅則形容,教育是真善美的組合,每個人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因此不能把一種教育模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如果家長不瞭解教育的本質,你把他送去任何體制,結果都是一樣的。”
她認為,每個教育都有它的利和弊,家長不能只是依賴老師去教育,而是應該去了解和探討孩子最需要的東西。
小黃花慈善基金
關懷需幫助兒童
小黃花慈善基金主旨為宣揚愛與希望,4位聯合創辦人堅信,兒童的幸福主要源自無私的愛,而非外在物質,為此希望能夠聚合各自的力量,關心且幫助有需要的兒童。
自成立以來,該基金致力於不分種族與社會地位地關懷弱勢兒童,通過改善學習環境,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以協助孩子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孩子,你好嗎?》系列電影將於4月13至27日,吉隆坡谷中城GSC、1U GSC和檳城Gurney GSC上映。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亚罗士打讯)为了让学生了解华校办学的不易,吉华独立中学早前曾举办亚罗士打吉华独立中学故事课给全体高三生,由莫泽林老师(已故莫泰熙老师儿子)为同学们作分享。
全体高三生在为期3天的课程里,共聆听10堂华教故事课,莫泽林向学生们分享华校历史、华教先贤和华社对于华教的贡献。
会上,全体出席者也肃立为莫泰熙老师默哀,悼念这位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教师。

庄琇凤:应大胆想象谨慎实践
华教故事课的第一堂课由吉华独立中学校长庄琇凤主讲,主要分享吉华独立中学办校的不易,并认为大家要对每一件事抱有大胆想象、谨慎实践的态度。
她说,吉华独中秉持着董事会办校、校长办学的理念,于2003年就任董事长的李斯仁以一元对一元发动筹募爱校基金至2010年。之后吉华独中向华社筹款1100万令吉作为学校发展基金及硬体建设经费,李斯仁更是个人筹款400万令吉。
她也认为,态度改变,人生也会跟着改变,融合赏识教育,点燃孩子善心,发挥个人的闪光点。
在2010年,庄琇凤以“小校办大事”的心态,勇于担起举办第六届全国华文独中“像太阳一样”科学营的重任,以提升全校师生的办事能力和自信心。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不一定要干得轰轰烈烈,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我只需要坚守岗位,当一颗恒星,在照亮学子‘有效学习、快乐成长’过程中,也同时照亮自己、成就自己、幸福自己。”

莫泽林:华教格局非一蹴而就
莫泽林向高三生分享时说,他在国外时,总会被问:“为何你的普通话说得那么好?”
而每次他都很自豪地回答:“因为我是华人。”
他说,华教能够拥有今天的发展格局,绝非一蹴而就。
“在这国土上,我们有幸汲取中华文化的滋养,给予我们无尽的底气。当我踏出国门,走向更多、更远的地方,跟不同国家、不同的人交流时,我也感到自豪。”
他也阐述华教族魂林连玉先生曾遭受过的不公平待遇,其中包括1961年前夕被褫夺公民权和吊销教师准证。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林连玉的公民权仍未得到应有的平反。
统考生肩负维护发展母语使命
莫泽林也向学生们介绍董总前任主席,即统考之父林晃昇先生,一位在华文教育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的华教领导人之一。
林晃昇主张“维持华教,发展母语教育;伸张人权,争取平等地位”的精神,领导整个独中的发展,并带领华社向国家元首申办独立大学,同时于1975年创办独中统一考试。
莫泽林说,统考生都肩负着维护华教及发展母语的使命,特别是坚持母语教育的平等发展。
莫泽林感触道,在我国,说华语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他追溯发生于1998年印尼排华的事件,那时数以万计的华人因此事件惨遭屠杀,而当时一名印尼华人的受访内容让他印象深刻。
“排华事件发生后,对方一夜之间就不被承认为印尼人,可他也不会说华语。那时候的他,深感痛苦。”
莫泽林以这件事,让学生们了解,当一个民族没了自己的文化与根基时,那种痛苦是无法言喻的。

评语:
撰文的流畅度有待加强哦!特别是细节表达方面欠缺连贯性。另外,文中如果有一两名参与华教故事课的高三生访谈,分享他们感想,那将有助于丰富文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