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不是同化,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成功沒有模板,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出路。
在很多傳統的華人父母眼中,成人成才的標準,就是會讀書、做白領、拿高薪,就像日前一名大叔帶孫子買漢堡時,出言譏諷年輕攤主:“小時不讀書,長大賣漢堡”。
常言道“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無可否認我們能夠通過教育獲取知識,甚至擺脫貧窮、出人頭地。然而,適合套在孩子身上的,是否只有一種教育模式,能夠定義孩子人生的,是否只有一種成功標準?
到底,什麼才是教育的本質和初衷?或許,《孩子,你好嗎?》系列電影能夠給予我們一些啟發。
“小黃花童學會”企劃
3紀錄片探索教育體系
由4位藝人——楊采妮、李心潔、梁詠琪和許茹芸聯手成立的“小黃花慈善基金”,於2020年開啟新項目“小黃花童學會”,首項企劃為《孩子,你好嗎?》,以系列紀錄片的形式,探索不同的教育體系。
該基金於3月12日(星期日)舉辦《孩子,你好嗎》系列電影媒體放映會,3部紀錄片為《山頂小屋》、《鴕鳥騎士》和《我是誰?》,分別探討華德福教育、家庭教育和華小的現狀。
紀錄片以3個不同的教育體系,以及一位事業型母親對教育觀點的出發,剖析各自獨有的角度,讓家長和關注教育的社會人士看見可能性和找到平衡點,以便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讓父母思考孩子真正需求
該基金認為,每個家庭都會面對不一樣的教育問題,過程中老師、家長和孩子所採取的應對方式,都會造就不同的結果。
“我們展現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吹捧也不批判,因為好與壞的判斷是相對的,僅希望透過影片啟發父母去反思及討論,或在他們心裡埋下一顆小種子,好讓他們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
莫泰熙:教育沒理想孩子遭殃

華教園丁莫泰熙看了《孩子,你好嗎?》系列電影后,不由感慨萬千,接受記者訪問時頻頻哽咽拭淚。
“教育是理想,沒有理想,教育是沒有意義的。任何教育機構,若對教育沒有理想,大家就會跟著不合理的現實前行,最終遭殃的是孩子。”
他說,3部紀錄片的出發點在於觀眾觀後的反思,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我國教育該何去何從。
影片突出華小教師艱辛
“你想要怎樣的一個社會,就是通過培養怎樣的人來達成,這就是理想。然而現實是,我們實現時會面對很多問題,教育工作者在很努力地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或環境裡,讓教育辦到更加有意義。”
他指出,其中一部影片突出華小老師一路走來的付出和艱辛,不由讓人開始思考,應該要如何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成才與否不只是看成績
是不是隻要考到好成績、獲得高分數,才能夠成人成才?對莫泰熙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問題需要不斷探討,要怎樣辦好教育,取決於學校還有家長要培養怎樣的人,其中一個就是考試和分數的問題。

“怎樣的人是人?怎樣的才是才?難道不會讀書,就不會成功嗎?一個人把花園照顧到很好,他也是個人才。
他感謝小黃花慈善基金帶動其他企業,履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同時也希望能夠在學校播放相關紀錄片。
“這3部紀錄片應該走進學校,讓站在教育第一線的人,包括師生、家長和董事都能夠觀看,瞭解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
洪琇晴:教育重點能自發學習
華德福教育是奧地利哲學家史代納創建的教育方法,是一種主張身心靈平衡發展和親近大自然的人性化教育,把人看成是身心靈個體,注重兒童身心靈、精神整體健康和發展,近年在大馬日漸受到重視。
紅姐姐工作室創辦人洪琇晴說,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接受華德福教育,小學進入華小的時候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後來從獨中進入國中,他就跟母親說要輟學,直接進入職場。

紀錄片解除了所有疑惑
“我孩子在中學時候有很大的情緒問題,給我很大的衝擊,並重新思考教育是什麼。我想紀錄片能夠解除我所有的疑惑,那就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跳下懸崖,在底下面對千重浪,他也能夠悠然自在。”
她認為,教育的重點在於是否能讓孩子自發性的學習,這也是孩子一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

“當他有自發性學習的能力時,不管他去到哪個學習的制度,或者任何的體制下,他都能夠完成自我學習的這一塊,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她說,只要父母一直與孩子同在,就會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有時我會想,你要走的路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可是為什麼要一樣呢?就讓我跟孩子一起走他要走的路,去他想去的地方。”
黃禎玉:從教育瞭解生命意義

儘管紀錄片表面是在探討教育,但在吉隆坡坤成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督導黃禎玉看來,內容更多的是探索生命。
“表面看起來是從家庭教育、華德福教育和華小談教育類型,但我覺得更多的是談生命。”
她說,通過這3部紀錄片,觀眾能夠從教育的角度,瞭解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教育只有一種類型,我們就會看到很多弊病,所以我們需要其他選擇,最終還是要展現生命的意義。”
她指出,不同的人能夠從紀錄片中得到不同的啟發,學生方面能夠鼓勵他們學習母語,教師方面幫助他們反思為人師表的意義,而家長看後會思考自己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
戴寶蘭:能喚醒華小教師初心

另外2名教育工作者,同為社區組織Kongsi Co-op成員的戴寶蘭和沈曉紅看了3部紀錄片後,皆是感觸頗深。
談及華小教師現狀,戴寶蘭說,如今很多人已經被系統固化,滿腔熱忱已經被現實磨平,而有關紀錄片能夠喚醒他們內在的初心。
她指出,自己孩子是接受華德福教育的一分子,紀錄片能夠很好地帶出有關教育的理念。
“就像非洲諺語所說的:‘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努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這也是華德福教育的概念,教育不是孩子個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學校等所有照護者的責任。”
沈曉紅:勿把同一模式套所有人
沈曉紅則形容,教育是真善美的組合,每個人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因此不能把一種教育模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如果家長不瞭解教育的本質,你把他送去任何體制,結果都是一樣的。”
她認為,每個教育都有它的利和弊,家長不能只是依賴老師去教育,而是應該去了解和探討孩子最需要的東西。
小黃花慈善基金
關懷需幫助兒童
小黃花慈善基金主旨為宣揚愛與希望,4位聯合創辦人堅信,兒童的幸福主要源自無私的愛,而非外在物質,為此希望能夠聚合各自的力量,關心且幫助有需要的兒童。
自成立以來,該基金致力於不分種族與社會地位地關懷弱勢兒童,通過改善學習環境,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以協助孩子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孩子,你好嗎?》系列電影將於4月13至27日,吉隆坡谷中城GSC、1U GSC和檳城Gurney GSC上映。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学生的学习是从如何从零开始,到毕业时学有所成,包括吸取知识和处事态度的养成,学校老师的角色必然有重要的一席位。老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而已,更多的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从华小音乐老师戴永发和特殊教育班老师林明洁的分享中,可以看到教学经验之余,学生一小步的蜕变,也足以让他们成就满满。
内容提供:教总
在音符间播种梦想:一名音乐教师的教育旅程
文:戴永发
(柔佛士姑来国光第二华文小学音乐老师)
身为一名教师,许多人以为我们的工作只是站在讲台上授课,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然而,只有真正踏入这一行的人才会明白,教师的工作远不止如此。它是一份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职业,更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
我主修音乐,最初选择成为老师时,满怀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学生的期望,希望能把音乐的美好传递给他们。然而,教学的现实却让我明白,当老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分享知识和技巧,更需要应对许多繁琐而细致的事务。
教学背后的付出
除了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外,我还需要为各种活动排练、策划音乐表演、编排节目内容。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理知识或演奏技巧,我会反复琢磨教学方法,甚至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一一辅导。作为班主任,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心理状态,与家长沟通,协调各种事务,力求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音乐教学看似充满乐趣,但背后却藏着无数的努力与付出。每一首乐曲的演奏都离不开背后反复练习的汗水,每一次成功的表演都源自无数次的排练和调整。
我还记得,为了一场校内音乐会,我和学生一起排练了整整3个月。每天下课后,我们留在音乐教室,一遍遍地练习。刚开始,他们总是记不住节拍、弹错音符,甚至有几次因为压力太大,有学生哭着想放弃。看着他们挫败的表情,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在教技巧,更是在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
于是,我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再只是机械地纠正错误,而是通过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帮助他们感受乐曲的情感。渐渐地,他们开始明白,音乐不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共鸣。最终,当他们站在舞台上,自信地演奏出那首经过无数次练习的乐曲时,我在台下默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一刻,我明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教师的多重角色
作为教师,我不仅是课堂上的引导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启迪者。尤其在音乐教育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音乐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我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和教育理念。正如Dewey(1938)所言,“教育并非为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音乐课堂上,我常常看到一些性格内向、羞于表达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我设计了许多音乐游戏和即兴表演环节。起初,他们总是躲在后面,不敢发声。但当我带头做出滑稽的动作,并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时,他们的眼中开始闪烁出光彩。一次即兴合奏中,小浩第一次大胆地演奏了自己创作的旋律,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看到了音乐的力量,看到了教育的温度。
教育的反思与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生命影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他们内在的自信、创造力和情感表达上。通过音乐,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与人合作、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正如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1983)所强调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与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发现并发挥这些潜能。
然而,在繁忙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事务中,我也曾感到疲惫与迷茫。面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与挑战,面对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保持教育初心、如何不断提升自我、如何在专业成长中找到平衡,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职业的意义与坚持
教师的工作虽然繁琐,但它的意义却无比深远。每当在活动中看到学生们自信地站在舞台上,用音乐表达自己时,我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知道,在他们成长的旅程中,音乐已悄悄种下希望的种子,并将在他们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正是这些点滴瞬间,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望,我愿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将美好的音符播种在学生们的心田。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修行。它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场表演,都是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的旅程。正如Paulo Freire(1970)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强调的,“教育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每一堂课都是一场心灵的交响乐,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音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愿继续用旋律和爱,谱写属于他们的未来乐章。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旅程,而我,将用一生去演奏、去守护。
特教之路:从犹豫,笃定到感恩
文:林明洁(小学特殊教育班老师)
从小,我的心中便埋下了一颗想当老师的种子。或许是因为曾遇到一位让我敬佩的老师,抑或是对课堂上传道授业的场景心生向往。然而,真正促使我踏上特殊教育专业道路的,却是一个充满机缘与勇气的决定。
读中六那年,面对未来的迷茫与彷徨,我一度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人生的方向。直到有一位挚友向我提起特殊教育专业,他眼中流露的热忱深深打动了我。他说,特殊教育是一份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事业,能够真正帮助和影响这群特殊的孩子。尽管当时的我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但在朋友的鼓励下,我毅然决然地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在师范求学的日子里,我逐渐意识到,特殊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更像是一门综合性的生活科学,不仅需要掌握教学方法,还需深入了解孩子的疾病成因等多方面知识。每一次学习与探索,让我收获满满。正是与这些特殊孩子的接触,让我学会了用感恩的心看待每一天。感恩自己拥有健全的身体,能够给予他们温暖与帮助,陪伴他们一路成长。此外,在师范学习期间,我们不仅主修特殊教育课程,还需副修其他科系,并在普通班进行实习教学。这让我的教学得到极大提升,无论是面对特殊教育的孩子,还是普通班级的学生,我都能从容应对。
如今,我已正式成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在这个岗位上,每一天的教学时光都充实而有意义。特殊教育主要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掌握基本技能。这个过程如同一场马拉松,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从最基础的知识与能力入手,如简单的文字认知,生活自理、与人交流等方面教起。当他们具备一定能力后,便会进入普通班级进行融合教育。看着他们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后来能够自信地走进普通课堂,融入集体生活。这种从“不能”到“能”的蜕变,远比普通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更让我动容。这感觉来自内心的满足,快乐,真的无法言喻。
在特殊教育的环境中,我深切感受到家长们的信任与尊重。他们对孩子的每一点成长都格外珍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足以让他们欣喜万分。回顾这一路的选择与成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我深知,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特殊孩子与更加广阔美好的未来。
教师学士课程问与答
2025年教师学士课程(PISMP)招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华小组一共开放1678个名额供申请。以下为有关教师学士课程的申请详情。
01 什么是教师学士课程?
教师学士课程(Program Ijazah Sarjana Muda Perguruan, PISMP)是教育部开办的师范课程,以培训各源流小学的老师。
02 谁可以申请?
马来西亚公民、身心健康和活跃于课外活动。年龄条件如下:
- 于2025年6月30日年龄不超过20岁的SPM考生(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考生)
- 于2025年6月30日年龄年龄不超过22岁的STPM考生(2023年和2024年STPM考生)
- 于2025年6月30日年龄不超过20岁的统考生(必须有报考SPM)
03 2024年的SPM/STPM考生成绩还没有出炉,可以申请PISMP吗?
2024年的SPM和STPM考生可以先申请PISMP。待成绩出炉后,教育部会再开放网站让大家更新课程选项等。不过,已经领取SPM或STPM成绩的考生则必须根据成绩来申请课程。
04 有什么成绩要求?
以SPM成绩入学 | 以STPM成绩入学 | 以SPM和高中统考成绩 |
|
|
|
05 PISMP师范课程为期多少年?
SPM成绩 | STPM成绩 | SPM和高中统考成绩 |
1年预科课程(PPISMP)及4年学士课程。 | 4年学士课程。 | 1年预科课程(PPISMP)及4年学士课程。 |
成功被录取者也须在课程期间,完成所指定的附加课程(Kursus Tambahan)。
06 PISMP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申请?
教育部从2月24日起,开放网站https://pismp.moe.gov.my/ 让学生申请,截止日期是3月16日。
07 完成申请后,需要做什么?
每位申请者只能提交一份申请表格,有两个课程选项。在完成填写和确保资料没有错误后,就可以呈上表格。申请者就会获得一个编号(Nombor Rujukan),请申请者自行打印或存档申请表格,以作日后参考。
申请者须在2025年3月18日,上网查询参加线上教师资格测试(UKCG)的日期和时间。申请者必须参加线上教师资格测试,成功通过此项教师资格测试的申请者才有机会进入面试和体能测试的环节。
此外,申请者也要时刻留意PISMP网站https://pismp.moe.gov.my/ 的最新资讯,以免错过重要的讯息。
08 温馨提醒
- 要成为华小老师,就一定要在申请表格填写SJK(C)。
- 填写表格前,一定要详细阅读网站中的资料,以免因不必要的失误,而错失申请资格。
- 确保填写资料没有错误,才来提交申请表格。
- 大家可根据兴趣和成绩来申请课程选项。华小也需要有华文资格的马来文和英文科老师,因此,鼓励符合资格者申请马来文和英文。
- 此外,华小也非常需要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美术、体育等科目的老师,教总鼓励符合资格者也把有关课程列为选项之一。
今年的华小组有1678个名额,教总呼吁华裔子弟踊跃申请,以成为华小老师。如有相关询问,可联络教总 03-87362633。
更多【新教育】: 【泰莱大学Projek BacaBaca阅读计划】招募阅读辅导员 降低孩子陷入学习贫困 亚参果片有效调节血糖水平 将成糖尿病管理新选择 APU学生开发SecureLah应用程式 助用户防网络钓鱼风险







